延安退耕还林与生态扶贫效益分析

2021-12-14 08:59:58吴普侠
山西农经 2021年6期
关键词:老区延安生态

□王 薇,吴普侠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82)

陕西是退耕还林还草的策源地。延安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被称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成功“样本”。如何解决“生态受保护”和“农民得实惠”,实现山清水秀和农民生活富裕,推动新时代退耕还林可持续性发展,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1 延安退耕还林基本情况

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广种薄收。“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是曾经延安的真实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延安一直未能走出贫困的泥沼。1999 年,延安人民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退耕还林,果断放弃放牧,在全市12 个县(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历经20 年的接续奋斗,延安实现了山川大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延安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 年延安实现整体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在“一个战场”打赢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退耕还林20 年,延安最显著的成效就是成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国家要被子”和“农民要票子”的统一[1]。

延安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退耕还林成为延安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了延安老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1.1 生态效益突出

20 年来,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1.83 万hm2,陕西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400 km。与2005 年相比,延安森林面积增加8.73 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率超过1/2;植被覆盖度由2000 年的46%提高到2017 年的81.3%,提高了35.3%;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 年的238 d 增加到2019 年的313 d;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果显著,入黄泥沙量由每年的2.58 亿t 降为0.31 亿t,降幅达88.4%;土壤侵蚀模数由9 000 t/(年·km2)降为1 077 t/(年·km2),降幅为88%。延安因退耕还林面积大,成效显著,成为陕西的“一叶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1.2 经济效益显著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延安80%以上的农民受益,退耕户户均补助3.9 万元、人均补助9 038 元。延安花椒、红枣、核桃等干杂果种植面积达20 万hm2,成为全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同时,延安大力发展农家乐、森林旅游康养等产业,每年经济效益达330 亿元以上。近年来在耕地面积大幅减退下,延安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70 万t 以上。引导农村劳务输出、种草育苗、就地发展等,使延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 786 元,是退耕还林前的7.8 倍。

2 退耕还林助推生态扶贫效益

2.1 改变了延安老区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

退耕还林使延安农村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落后生产方式。退耕还林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延安大力发展山地苹果、红枣、核桃、花椒等干杂果种植业,发展以羊、牛为主的畜牧业,以及以现代农业、红色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延安整体经济业态得到合理调整,生产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革。

延安在推进25°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的同时,把基本口粮田作为解决群众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成果的关键,坚持“山上种树,沟道造地”的发展理念,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9.4 万hm2,实施治沟造地3.4 万hm2,实施梯田改造1.22 万hm2,农田生态功能提升0.12 万hm2,土地出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种植面积由33.33 万hm2降低到20 万hm2,以小杂粮为主的粮食产量稳定在70 万t 左右。

在实施退耕还林前,延安许多地方土地收入为300~400 元/667 m2,实施退耕还林以后,土地收入增加到2 000 元/667 m2以上。

2.2 奠定了延安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延安坚持以生态修复为基础,因地制宜,确定了“坮塬苹果、延黄红枣、河谷川道搞棚栽、沟道搞养殖”的产业发展格局。延安充分利用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步形成了以苹果产业为主,核桃、红枣、花椒等经济林以及棚栽、养殖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2.3 加快了延安老区的城镇化建设进程

退耕还林和生态治理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近年来,延安持续加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贫困群众易地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力度,对于生存环境差、基础设施弱、经济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18.7 万户65.1 万人进行了易地搬迁,大大降低了人畜生态破坏,使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也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加之撤乡并镇、撤小村并大村,全市乡镇街道由196 个减少到114 个,行政村由3 436 个减少到1 784 个,城镇化率由2003 年的30.5%提高到60.79%,非公经济总量由2005 年的55.91 亿元增加到456.82 亿元。

2.4 改写了延安老区荒凉贫困的面貌

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退耕还林后,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通过大力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改水改厕,使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延安累计建成944 个生态村、466 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其中全国绿色村庄16 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0 个。延安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8 个、自然保护区7 个,打造了10 大森林康养、体验、探险基地,开辟了12 条生态旅游线路。延安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黄陵、劳山、子午岭、黄龙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去处。2019 年,延安接待游客6 344 万人次,综合收入410.7 亿元。

3 延安新一轮退耕还林对策

延安退耕还林20 年,荒山绿了,河水清了,百姓富了,红色圣地上演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绿色传奇。这是对国家退耕还林惠民工程的有力支持,也是延安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传承。退耕还林后,延安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局部区域生态良性好转,但生态依然较为脆弱。目前,延安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林分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均衡、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农民生活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2]。

3.1 培育创新,确保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投资巨大。延安属于我国生态脆弱区,需要进一步研究林木抗逆性,探索沙区经济林产品质量和产量、生态效能等,研发出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新品种。应做好引种示范,逐步推广,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经济林产出率,增加农民收益,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的林业发展目标。

3.2 科学管理,充分提高退耕地经营水平

结合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延安老区实际,加强林地林权流转,鼓励村集体和企业承包、农户入股的双赢方式,对退耕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科学管理,为退耕户外出打工解除后顾之忧。大力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解决林农发展林业的资金问题。将应退未退的25°以上坡耕地逐地块依次彻底退下来,杜绝复垦行为,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健全农业灌溉系统,加强防火系统和作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工作质量,提高工程效益。

3.3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经济

根据延安各地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在市区周边,依托革命圣地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在生态环境好的区域,发展森林康养经营模式;其他区域则根据各自特点,发展适地适种的特色产业、立体种养殖、林下经济产业等,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在果树林下发展种养殖,发展旅游产业,形成“林上采、林下种(养)、林中游”的产业格局,有力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林果产生收益后,残余果子可以喂养家禽,家禽粪便又可作为果树的肥料。深入开拓市场,形成“原料林—深加工—农林产品—多元化产品—扩大市场需求”为一体的产业链,使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3.4 夯实责任,坚持脱贫致富与封山禁牧有机结合

结合延安实际,加大明察暗访和执纪问责,严防野外放牧行为,确保退耕还林“稳得住、不反弹”。完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封山禁牧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延伸产业链,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山地苹果等致富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4 结束语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当前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控制措施。从延安实践来看,科学经营、提高退耕地质量、探索长效机制、增加林农收益,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长远发展的关键。建议延安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结合地方特色,科学调整产业布局,逐步提高工程区林分质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退耕地的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老区延安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老区在努力奔跑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0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红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7:56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31
走进延安
陕西画报(2015年2期)2015-03-11 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