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亮
(泰安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山东 泰安 271000)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旅游扶贫作为我国推进实施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在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黄金机遇期,以其市场需求旺、就业方式多、增收脱贫快、关联带动强、发展模式新等特点,迅速成为各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发展乡村旅游是落实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1]。
泰安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山、河、湖、平原等多种地貌,拥有诸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乡村资源,如泰山东岳庙会、泰山皮影戏等,同时拥有泰山老奶奶、泰山石敢当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印记。泰安市将发展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实现贫困群众收入增加和脱贫致富。泰安市32 个旅游扶贫村、1 498 户贫困户、3 323 名贫困人口已于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总体来说,泰安市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旅游景区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和立足点,也是吸引游客、刺激消费的主力军。依托景区开展扶贫工作,既能使周边贫困户快速脱贫、持续增收,又能使景区稳定发展基础、满足发展需求,让旅游景区与贫困户实现双赢。肥城市东坞村和牛庄村分别依托云蒙山旅游和圣井峪古村落发展休闲民宿产业,李庄村结合当地有利地形地貌打造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旅游观光项目,东平县昆仑山景区采取养护、管理、环卫等用工方式帮助贫困户增收,各自走出了符合实际、助力精准扶贫的景区扶贫模式。
农副产品商品化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脱贫的重要方式。泰安市因地制宜,立足本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从品牌打造、电商支持、示范引领等方面入手,引导全市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2015年,泰安市东平县单楼村引资30 万元建成养鸡场一处,注册了“喔喔农场”,购置鸡苗5 000 只、饲料143 袋,分给14 户贫困户,年底每户贫困户分红3 900 元。单楼村打造“电子商务+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电商扶贫模式,建成了州城街道首家村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将电子商务平台与“喔喔农场”、产业基地蔬菜大棚捆绑发展,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让扶贫搭上了电子商务快车。
乡村旅游合作社是“旅游+农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农村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泰安市东平县宝泉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积极对接旅游精准扶贫政策,在保证土地入股社员每年700 元/667 m2保底收益的基础上,年底根据农场经营效益再进行股金分红。农场优先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用工,现有工作人员130 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36 名,涉及贫困户30 户,贫困人员每人每月可获得1 800~3 500 元收入。乡村旅游合作社将松散的乡村旅游业经营户组织起来,通过明确经营规则和标准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恶性竞争和差异化经营带来的弊端,有力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2]。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致富带头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贫的关键。泰安市肥城市老城街道李庄村人孙强利用致富政策,创办了华石山泉水厂,成立了肥城市鸿泰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3.3 hm2,为实现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孙强带领群众种植特色农产品,提高全村平均收入水平,成为了全村名副其实的增收致富“领头羊”。在泰安市还有许许多多的“孙强”,他们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成为泰安市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
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是基础,发展是关键,意愿是动力。贫困村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但或多或少可以归结于缺乏上述因素。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部分扶贫共性和旅游特性的问题,对乡村旅游的巩固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乡村旅游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其发展对所依赖的空间和环境等具有较高要求,这是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在同等条件下,旅游基础资源差异能够决定贫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在提供同样岗位和机会的前提下,贫困户基础差异则不那么明显,除非极端个体差异,如丧失劳动能力、懒散不工作等。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针对性,在同等条件下消除个体差异,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旅游扶贫成果巩固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3]。
受制于旅游部门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话语权不足等体制机制性障碍,贫困地区区位、交通、服务水平等基础条件限制,以及贫困地区融资能力弱等各种先天不足和缺陷,大部分贫困地区存在旅游扶贫融资渠道少、投入机制单一的问题。政府支持成为贫困地区的主要扶贫方式,而且以资金扶持为主。在资金使用上侧重于项目建设,将乡村旅游扶贫等同于交通、水、电等基础民生产业进行统一推进,着力于一般性的项目建设,忽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宣传营销等智力输出,容易使贫困地区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初级开发阶段,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从而增加返贫危险[4]。
扶贫工作最终落脚在“人”上。贫困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偏低、观念固化、思维定式等,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降低了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项目论证策划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贫困人口诉求难以充分表达,间接导致旅游扶贫项目建设缺乏靶向性。另一方面,降低了贫困人口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参与程度。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难以胜任高层次的旅游服务,仅能承担一些清洁、安保等非技术性工作,受益程度徘徊在较低水平。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方式,具有绿色、生态、见效快、可持续等优势,但是这些优势的体现是建立在人才智力充分供给的基础之上的。目前,乡村旅游扶贫人才智力输出不足主要体现在3 个层面上。首先是顶层设计方面。乡村旅游扶贫是跨界融合的新业态,针对扶贫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做好顶层设计是有力推动此项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次是规划策划方面。出于项目体量、发展规模和相关费用等原因,基本没有针对扶贫对象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策划。再次是具体实施方面。贫困地区缺少懂旅游善营销的旅游人才和会经营能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帮扶对象缺乏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5]。
乡村旅游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符合泰安本地实际的乡村旅游巩固发展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独具泰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充分调研资源基础。深入一线进行资源调查,开展基础评价,明确资源禀赋和发展依托。其次,进行产业捆绑。将农业、交通、水电等与乡村旅游结合,统筹整合各行业政策,系统化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再次,强化政策支撑。落实完善各类旅游用地供给、金融支持、税费扶持等保障政策,最后,统一品牌形象,整合提升宣传营销力度。打造“泰山人家”“水浒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形成独具泰安特色、辨识度高、知名度广、影响力大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区域品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就目前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可分为旅游发展资金、涉农行业发展资金和市场资金。首先,将旅游发展资金纳入各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采取以奖代补、担保风险补助等方式,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保障基础。其次,统筹农业、水利、渔业等各类涉农资金使用。安排使用涉农专项资金时要向乡村旅游倾斜,规划建设项目时要统筹兼顾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为乡村旅游纵深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再次,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展资金来源。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采用BOT、PPP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6]。
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要因地制宜发挥旅游产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特色优势。整合乡村旅游上下游产业资源,在打造观光、体验和休闲度假等产业的基础上,延伸发展乡村民宿、特色餐饮、农副产品加工、民俗文化展演等相关产业,实现各类旅游消费产品供给的本地化。
要维护好帮扶对象的核心利益。在确保受益对象获得合理、稳定收入来源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收益分红、负面影响补偿和回报奖励等利益分配机制,理顺政府、市场和帮扶对象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安置就业、宣传营销、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等方式,开展相关帮扶行动,进一步稳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
首先,创新人才激励政策。通过平台打造、经费支持等方式,招揽一批国内顶尖的乡村旅游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智力驱动。其次,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开设乡村旅游专业课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定向培养、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培养专业人才。再次,做好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工作。针对地方发展需要,建立常态化、多层次和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在职人员服务技能培训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