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经济重点任务之一。“碳达峰”是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社会生产和个人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在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发生于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人类活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激增,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控碳”,必由之路是先实现碳达峰,然后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分析指出: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前提下,研究提出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落实:一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量或产品的排放强度。如采用水稻间歇灌溉控制甲烷、提高肥效降低CO2排放等措施,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二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能力。包括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通过提升农田草地有机质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三是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生产生活使用的化石能源的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一定离不开化肥产业的参与和贡献。首先,行业要树立大局意识。明晰发展大趋势,咬定绿色发展不松口,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大家看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农资行业而言,是比原有肥药双减更宏大的目标。我们要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来实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生产端,耗能、排放将进一步严控;在应用端,肥药双减目标已于2020年提前完成,化肥和有机肥的平衡施用,施肥技术提升,降低环境排放,将是“十四五”的深化课题。
其次,要用新思维,在新领域,创造新的业绩和贡献。研究表明,碳循环经济潜力巨大,它覆盖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农资行业于此可以大有作为,其中利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发展富碳农业,尤其值得关注。富碳农业是将工业排放的巨量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工成气体或液体碳肥,用作植物的肥料,以提高农作物或其他干物质产量,还能收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乃至不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效果。从目前的经验总结看,主要包括以下途径:一是种植草本植物。种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收割下来生产建材以替代部分木材、塑料等。如贵州省凤冈县施用碳肥收到了增产、杀虫和土地修复、增加茶叶叶绿素等效果,碳肥生产中的干冰用于保鲜可提升锌硒茶叶质量。二是发展设施农业。据几年前山西省试点效果看,180万亩温室大棚一年二氧化碳施用量达420亿公斤(4200万吨),相当于当年山西全省碳减排量。三是种植能源植物。
不久前,化肥企业司尔特在回答投资人对产业未来的关切时,专门就他们的“碳循环”发展模式作了介绍。司尔特主营磷复肥和生物有机肥,一直把绿色发展、环保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采用国际较先进技术,对磷复肥、硫酸生产装置尾气烟囱进行“脱白”与除雾;通过内引外联,深入开展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利用磷石膏生产土壤调理剂,用于改善盐碱地土地性状,并与以磷石膏为原料的建材和水泥缓凝剂生产企业合作生产纸面石膏板、墙砖及水泥缓凝剂等新型环保产品。从富碳农业到绿色工业、循环发展,都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和工艺,而这正是近年来农资产业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所以“碳达峰”“碳中和”就是为化肥产业加装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