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成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时间和空间是最简单的语言,但却最不容易理解,自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时间与空间更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代表光走过一年所能经过的距离,我们所说的坐几天汽车也是将空间距离换算成时间单位,用时间作为衡量标准来预测空间的长度。传统意义上对时间的认识是时间是流动的,空间是静止的,就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流动的河流就象征着流逝的时间。可是在现代社会中,数字媒介的出现代表了一段视频可以凝固住时间的流逝,甚至可以倒转时间,一部电影也可以将人们带入到虚拟现实中以一种非线性的手段呈现空间的变幻莫测。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话,收音机,互联网相继诞生,大卫萨尔兹曾表述过他对互联网文化极具期望,1932 年,贝托尔特.布莱特谈到收音机的互动潜力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互联网络,收音机的发明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对传统媒体行业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它的交互能力是实时性的,在收取信息的同时进行传播,让听众诉说的同时进行交流,它形成了一张隐形的网,将每一个个体的人带入到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来。交互就像是一次与媒体诚恳的对话,就像你和新媒体在舞蹈,虚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互动的节奏和韵律。
Dinkla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用生动的例子做出了一个诗意的描述,它把交互艺术比作一个虚幻漂浮的现象,也就是“艺术是漂浮虚幻的”,在飘浮虚幻的艺术时空中,作品由艺术家与参与者共同完成,在虚拟现实中,用户意识到他已成为艺术家的同谋者,然而,它看似是占据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情景,可以控制任何状况,但其实他不仅仅是一个玩家,他也是虚拟网络中的一个棋子,漂浮的艺术不是个体独立完成的艺术形式,也不是一个集体行为,他像是一个连接,是一个由参与者不断重新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网络连接。
所有的艺术都是艺术作品和观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并在参观者和作品间产生讨论,因此所有艺术品都是存在交互性的,只有观看者在欣赏作品时,他对画中时间与空间的体验才得以进行。安德鲁.本杰明认为:“艺术作品与其说是描述对象本身,倒不如说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持续质疑,对当前工作的坚持,目的是不断探索和提出问题。”
对于传统艺术形式而言,对自然对模仿,再创作过程,都是对空间的一种持续记忆。如西方的莫奈,他的名作《印象.日出》(图1)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作品,是以莫奈对清晨日出的瞬间进行快速的描绘完成,画面将人们带入到他在某天对日出印象的记忆中,凭借他精湛的技艺保留下来了一个画面,用艺术的处理使之永恒。在《名画录》中所记载的:“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卧游”一词道出观看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对画中时空的体验。观者对绘画作品的欣赏是对作者所绘对象的一种超时空体验。是一种观者与画者间的精神交流,但在交流过程中,时间与空间都是凝固的,凝固的不仅是交互的状态,也是绘画作品本身。
而对新媒体艺术而言,新媒体观众是可以参与,娱乐,构建,甚至完全控制它,这是与传统艺术形式完全不同的。
对于新媒体艺术,在这里我想以举例的方式来论述新媒体作品中时空观念是如何介入的,之前讲过新媒体艺术是飘浮虚幻的艺术,是艺术家和观众与新媒体在一起愉悦的舞蹈,当这种技术美学在艺术家创作中占主要地位时,新媒体艺术家开始运用科技的优势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创作想法,艺术作品也同时脱离了单一的,平面的或稳定的方式,以一种多维度,实时交互的方式带领观众到艺术体验中来,让观众沉浸在作品中,亲身体验并感受新媒体艺术带来的无限变化。
“感知沉浸”作为新媒体艺术交互的主要特点,是观众进入到三维语境中被视觉或听觉刺激的一种个人体验,也可以是一种心理暗示的过程,他是精神上的全神贯注,是一种过程,或是一种改变,或是一种精神间的信息传递,沉浸的特点是把对现实的呈现不断缩小,增大情感的投入,无论如何,沉浸都毫无疑问是理解数字装置中感知交互发展的一把钥匙,并且是从技术到虚拟艺术的桥梁。
在视频装置作品前,巨大的图像使观看者充分体验到360 度全方位的视幻觉,他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媒体影像中艺术家将人们的认知和感知重新组织和建造,虚拟空间需要将极其复杂的媒体图像分类,提供一个不同种类可供选择的“虚拟现实”,它给观众不同的选择去融入到媒体图像中来对的感知印象和意识产生影响。麦恩.科尤革(Myron Krueger)是一位交互领域的先锋艺术家,在他的videoplace(1970)(图2)装置实验中,探索了虚拟现实体验和手势界面,观众被安排在一个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世界面前,图形中有其他的参与者和场景图像,在这里,你的行为由计算机不断进行分析并随时给予回应,克鲁格是第一个专注于交互电脑艺术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他克服层层阻碍,阐释了许多虚拟现实的基本观念,包括人与电脑的远程通信,1973 年,他还创造了“人工现实”系统。
这一章里我想以我的新媒体教学经历和作品实践来阐释时空化特质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表现。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已经不像从前的街坊,杂院,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显示出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创造性,另一方面却使人成为“文件化,数据化,表格化,”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被动,冷漠。我把人的生活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的物质世界,一种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时间,空间的解构,重组,反映出数字媒介出现后人们时空观念的变迁。
在学生们创作过程中,工业化社会的各种智能机器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科技的发展让现今人们的脑海里幻想的智能机器人变成了现实,但同时,我们发现许多智能机器都会有一个自我保护措施以防止受到损坏,类似电源的控制开关总是会在电流不稳定时自动跳闸,以防止起火,汽车的四周装有行车雷达以防止与其余车辆发生碰撞,充电器在电池充满后会自动停止充电以防电池爆炸造成伤害,种种的保护装置都是人类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机器中,每件智能的产品都被装上了保险,机器也就像是脆弱的人一样学会了保护自己,其实不是机器需要受到保护,而是人的自身安全感极度缺失于是我想做这样一件作品,它强调人们生活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体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交流被抑制而却在虚无的网络多媒体应用中被激发出来的个性化情感诉求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学的作品。他让装有感应装置的机器人,在空间里随机的运动,但互不接触,让视频中出现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交流状态,比如时刻更新的朋友圈或微博,使这变成一个现实和虚拟的空间链接,从而构成一件整体的作品。在整个空间中学生收集了城市各个地方的声音做素材,类似汽车自行车,小贩叫卖,水流声等,经过加工制作在空间里循环播放,当观众进入到空间里时,机器人在随机运动的过程中遇到观众会自然避开,不会接触到任何人或物,机器与观众产生交互,形成一种虚拟的时空场景,机器遇到观众的不接触会使观众产生一种疏离感,同时,当观众进入到空间里时自然而然也融入了作品,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利用传感器,激光,音频等新媒介重新构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
时空,是我幼时到现在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生于八十年代的我最能感受到的便是时空的瞬息万变,社会工业化发展的浪潮一直推着我们向前跑,20 多年后,科技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无数烙印,现代的社会已经不去用照片来回忆了,更多家庭珍藏下来的都是影像资料,家家户户用的都是智能手机,智能空调,智能打扫卫生机器人,智能洗碗机,生活已经不是一扇木门,由你去推开再由你关上,它已经全面的进入智能化的虚拟数字媒体时代。这种新的文化必然引导着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观念,艺术的美学特点和文化特点也必然会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生深刻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