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久增,刘 琴,代全德,张 亮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单元(河南 商丘 4761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指头部或身体移动到某特定位置时引起的眩晕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眼震等自主神经症状[1]。BPPV的致病机制当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椭圆囊内耳石进入半规管内,并在头部位置变化时诱发的耳石位置游动有关[2]。手法复位是BPPV的常规治疗手段,能将耳石复位从而改善疾病症状。但不同个体间疗效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患者治疗后仍存在走路不稳、有漂浮感等症状[3]。对于该类患者,通常加用调节内耳供血药物强化治疗效果。本研究对BPPV患者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Epley手法复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BPPV的相关诊断标准:①具备头位变化诱发短暂眩晕症发作史;②诱发体位包括前倾、后仰、躺下、坐起等;③眼震潜伏期3~5 s,维持时间通常<30 s并存在疲劳性;④Dix-Hallpike试验阳性。纳入标准:①入组前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②资料完整,依从性较好能定期接受随访者;③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非BPPV引起的眩晕症者;②具有颈椎骨折史或颈椎病变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随机抽取的数字前60个编号对应的患者纳入联合组,后60个纳入对照组。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53.29±6.81)岁;病程(32.74±25.38)d。联合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54.02±6.91)岁;病程(31.44±25.58)d。本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接受Epley手法复位治疗:①患者坐于诊疗床上,背对治疗者,将头部向患侧转动45°。治疗者扶住患者头部并快速将患者调整为平卧位,患者头部伸出床沿并与水平面间形成30°夹角,维持1 min;②将患者头部快速向健侧转动90°,维持1 min;③将患者头部与躯体向健侧转动90°,头部与躯体呈45°,维持1 min;④患者调整为坐位,头部向下低20~30°,维持1 min。复位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眩晕症状则需要反复重复上述治疗过程,直至眩晕症状消失。复位后2d内患者要尽可能避免头部运动,睡觉时将头部垫高,取半坐卧位。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25,生产批号200106,规格6 mg)治疗,口服给药,3次/d,12 mg/次,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5]:包括平衡障碍、头痛、视觉敏感、恶心、头晕、眩晕6个项目,每项0~10分,总分60分。VSI评分越高提示前庭症状越严重;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6]:量表总分56分,评分越高提示平衡能力越好。治疗后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计算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BPPV复发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
1.4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眩晕、眼震均完全消失,Dix-Hallpike、Roll-Test试验结果均呈阴性;改善:眩晕症持续时间与发作频率均明显缩短,Dix-Hallpike试验结果呈阳性;无效: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7]。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2.1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总有效率,联合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2.09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n=60,n(%)]
2.2两组患者VSI、BB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SI、BB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BS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组V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SI、BB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治疗后3个月随访结果,对照组复发率为21.67%(13/60),联合组复发率为1.67%(1/60),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11.644,P=0.001)。治疗后6个月随访结果,对照组复发率为30.00%(18/60),联合组复发率为5.00%(3/60),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12.987,P=0.000)。
BPPV属于周围性前庭疾病,以后半规管BPPV较为常见。正常情况下,耳石吸收与脱落处于平衡状态。在病理状态下,耳石可出现碎化、松动、脱落,进入半规管后将在壶腹处堆积。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耳石会随之游动,并诱发内淋巴与嵴顶位移,产生眩晕与眼震[8]。Epley手法复位主要针对后半规管BPPV,通过复位治疗能促使落入半规管内的耳石朝特定位置移动,最终回到椭圆囊,被椭圆囊内的黑暗细胞清除[9]。但部分患者耳石粘连牢靠,常规手法复位治疗疗效不佳。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具有改善前庭供血作用的组胺类药物,能促使基底动脉扩张,增加内耳及前庭血供,还可以松弛内耳毛细血管括约肌从而缓解BPPV患者耳鸣、头晕等症状。有报道指出[10],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能够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缓解局部水肿,减轻BPPV患者头晕症状,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从而增加内耳血流灌注,并修复外伤因素或疾病因素造成的内耳损伤,降低BPPV疾病复发率,改善预后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VSI、BBS评分均改善,联合组前庭症状与平衡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与李明浩等[11]报道结果一致,提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以强化Epley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结果可知,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时,联合组BPPV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李云等[12]报道结论不同,其原因可能在于本次研究选取的患者病程相对较短,疾病难治程度可能相对较易。但本次研究结果尚存在一定局限性,Epley手法复位能使耳石充分位移,适用于颈椎病或体型肥胖的患者。但其对于聚集成块的耳石复位效果相对欠佳。且Epley手法复位对于水平半规管或前半规管患者疗效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此外,BPPV患者病程跨度较大,本次研究选取的患者病程相对较短,可能会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干扰。
综上所述,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Epley手法复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降低复发率。其疗效优于单纯Epley手法复位治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