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针法与西药抗病毒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

2021-12-14 09:29黄高振吴婧瑄黄筱钧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4期

黄高振,王 亮,吴婧瑄,吴 博,邓 杰,黄筱钧

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湖北 恩施 445000)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感染性疾病。VZV是噬神经病毒,少量病毒经原发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由潜伏状态转为激活状态,在皮肤上引起疱疹。该疱疹具有单侧性、沿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的特点,并伴有剧痛,且年龄越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越重[1-2]。目前临床上西药治疗急性发作的带状疱疹的常规方案是在抗病毒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中医则以针刺或/和艾灸或/和火罐等+中药外敷/内服等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现有的文献资料多是单用西药或中医疗法的临床研究,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两者的疗效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收集了近1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系统评价传统中药、针法等与西药抗病毒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中医和西药疗效比较的文献,Jadad评分≥2分。②研究对象:经临床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其性别、年龄、种族等基线特征不限。③干预措施:中药、针法等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刺、推拿、拔罐、放血等);西药抗病毒治疗(包括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同时可使用止痛、营养神经及激素类药物等进行辅助治疗)。④结局指标:有效率、结痂时间、VAS疼痛评分、PHN发生率。

1.2排除标准非中、英文文献;干预措施为中西药联合、激光、红光、超声治疗等;非随机性或随机方法错误的研究;研究对象为非人类或非临床确诊的患者;研究对象为后遗神经痛、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以及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的患者。

1.3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Fang Data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10年1月-2020年5月。主要检索的中文关键词为带状疱疹、缠腰火丹、蛇串疮、中医疗法、西医疗法、比较等,英文关键词为Herpes zoster、TCM、Antiviral therapy、Antiviral Treatment等。

1.4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基本资料后再进行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小组讨论或与第3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的步骤如下:①阅读文题,初步排除明显不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②阅读摘要及全文,确定可纳入的文献。有需要,则通过邮件或电话联系原文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①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等基本信息;②平均年龄、性别、样本量等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③中医、西药抗病毒等干预措施;④主要的结局指标数据;⑤文献质量与偏倚评价的关键要素。

1.5偏倚风险评价按照Cochrane手册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由2名研究者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

1.6统计学处理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及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作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数据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研究结果间如无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如有异质性,则分析异质性的来源,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

2 结果

2.1文献检索初步检索获得249篇文献,经过逐层筛选,最终共纳入22个RCTs[3-24],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共22项研究,1 706例,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纳入的22项研究中1项采用掷骰子法[8]、12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5-7,10-11,13,15-17,19-20,24]、1项采用抛硬币法[18]、3项采用就诊顺序[9,12,14]、1项采用分层随机法[21],其余均未具体描述随机方法。5项研究存在数据失访情况[5,12,14,15,24],研究选择性报告情况均不清楚。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见表2、图2。

表2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图2 纳入研究产生偏倚风险的项目所占比例

2.4系统评价

2.4.1 有效率 共纳入21个RCT[3-12,14-24],包含1 644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RR=0.25,95%CI(0.19,0.35),P<0.000 01](图3)。

图3 有效率的系统评价

2.4.2 结痂时间 共纳入8个RCT[4,5,8,13,15,19-20,24],包含622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组患者的结痂时间显著短于西药组[MD=-1.61,95%CI(-2.01,-1.22),P<0.000 01](图4)。

图4 结痂时间的系统评价

2.4.3 治疗后疼痛评分 共纳入12个RCT[5,9-14,16-18,22,24],包含852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MD=-1.10,95%CI(-1.41,-0.78),P<0.000 01](图5)。

图5 治疗后VAS评分的系统评价

2.4.4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共纳入7个RCT[5,12,14,15,17,22,24],包含500例患者。固定效应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组患者治疗后发生PHN的比例显著低于西药组[RR=0.23,95%CI(0.12,0.45),P<0.000 01](图6)。

图6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系统评价

2.5发表偏倚评估利用漏斗图对有效率指标进行了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等效线两侧散点分布欠对称(图7),提示研究存在隐藏的发表偏倚。

图7 有效率的漏斗图

3 讨论

带状疱疹发病率较高,≥50岁人群年平均发病率为3.43/1 000[25]。西医首选的治疗方式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用营养神经、止痛药辅助治疗。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初起多属肝胆湿热或脾经湿热,日久或年老体弱多属气血凝滞,针刺、艾灸、火罐、中药外敷等疗法具有独特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率更高、结痂时间更短、治疗后疼痛评分和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更低(P<0.000 01),说明使用中药、针法等治疗带状疱疹,在疗效及预后上均明显优于西药的抗病毒疗法。刘艳[26]研究表明:针灸和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针灸疗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显著优于西医,推测除了针灸影响中医疗效,应该还有其他方法,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研究的优势是:①将经过严格筛选后的22篇使用中药、针法等疗法与西药抗病毒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对比性研究进行二次研究,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适用性;②本研究在众多带状疱疹结局指标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4个指标,有效率直接反映总体疗效,结痂时间和疼痛程度反映对症治疗效果,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后遗症,一般用于反映预后情况。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中医治疗的英文文献较少,纳入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可能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②纳入的大部分文献缺乏分配隐藏和盲法具体实施的描述,且带状疱疹的俗称较多,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偏倚;③纳入文献中描述结痂时间的文献只有8篇,数量较少,或许会影响结果。

综上所述,近10年的文献数据显示,中医疗法相比较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可以提高有效率、缩短结痂时间,在降低疼痛程度的同时减少PHN的发生率,治疗带状疱疹的总体疗效更好。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RCT深入研究中医疗法的机制,评价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