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数字档案建设研究

2021-12-14 06:40白佳佳
魅力中国 2021年52期
关键词:古籍检索数字化

白佳佳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21)

一、研究意义

古籍是历史文化瑰宝,是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的保存、修复利用这些重要资源是各图书馆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件事。

一直以来,我国古籍有着大量流失海外,馆藏家底不清、保存状态不佳且不明,专业保护及修复人员缺乏等状况,没有一个整体的保护及修复规划,一直处在抢救性修复的被动局面。同时,由于古籍书库典藏制度与借阅制度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岗位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细致、完整、系统的修复档案,等也导致大多数古籍处于沉睡状态,没有散发出她们真正的魅力。

档案是人类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信息社会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信息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么古籍保护工作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制度、管理与资源良好的整合起来促使古籍保护工作发展抽薪止沸、跟上时代步伐。

带着这些问题,对于古籍保护工作中数字档案管理的建设研究就的迫切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信息技术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应用的现状

2006 年9 月13 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十一五”十七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六年以来国家对于古籍保护工作的逐渐重视,古籍保护行业的春天渐渐到来。

古籍保护工作内容繁杂,但主要有以下几点:古籍的保存数量与状态的清点与保存环境的标准制定与改善,破损古籍的修复,古籍资源的利用三个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古籍保护工作也踏上了技术发展的快车。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中的标准一致、数据实时以及数据共享的良好状态。2008 年国家图书馆开启了“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应用软件系统项目的建设。2016 年9 月28 日正式对外上线。该系统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工作平台及发布平台包含为各古籍收藏单位提供古籍普查的业务处理系统及为公众提供检索、浏览及普查成果展示的发布系统,是首次按照统一的古籍著录规则在统一平台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对全国古籍的普查结果。在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中逐渐的实现了统一的著录标准,建立了国家古籍登记制度,实现了全国古籍的统一检索。

古籍修复是古籍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千年来无数“师傅们”手口相传下来的手艺,作为一个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行业,这其中有其自身固有的方式和程序,但存在中工作流程界限模糊、分工不明、主观性强的特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古籍修复工作已经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对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文档、表格、照片或视频等数据进行存储管理。但这只是最基础存储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

同时,近年来不断推进的古籍资源数字化将“让古籍活起来”成为可能。1997 年,刘炜首次正式提出了“古籍数字化”这一属于概念。[1]目前,古籍数字化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古籍数字化标准体制的建立、古籍数字化文献保护、古籍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古籍数据及文本本身的挖掘与利用这些方面。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国家图书馆推出的碑帖菁华、西夏碎金、敦煌遗珍、数字方志、甲骨文、永乐大典等古籍特藏文献数字化计划;地址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地方各级图书馆对馆藏内容的数字化保存。

三、古籍保护数字档案系统建设的设想

数字档案系统目前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介绍数字档案馆的概念、特征、功能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上,对古籍修复数字档案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也是处于各自为政、功能割据的一个状态,下面将从古籍保护工作的总体布局提出数字档案系统基本功能构想,以期为古籍修复数字档案建设提供一些基本思路和理念。

古籍保护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包括古籍书目的联机检索,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及使用,日常管理流程建设三个方面。

(一)古籍书目的联机检索

这一部分内容需依托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进行建设,数据内容主要包括索书号、题名、著者、版本、册数、馆藏单位、可借阅状态、数字化状态、全文内容等。支持用户进行精确检索或导航式检索,实现古籍版Interlib 系统的功效。

(二)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及使用

古籍数字资源的建设与使用需依托古籍全文数字化检索系统的发展,例如瀚典全文检索系统、《中国基本古籍库》、《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系统等。本模块包含古籍数据加工及古籍全文检索及两大功能。古籍数据加工功能是将古籍进行数据加工,通过依据古籍原版样式的排版,结合原版图书的图像相互对照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呈现出古籍原有的样貌。全文检索功能是联机检索功能的延伸,可以进行全文检索、正文检索、注文检索、出版信息检索四个方向的简单与高级检索,检索结果会出现检索词反色定位、版本对照、内容校注及校注文献跳转功能。

(三)日常管理流程建设

通过对古籍保护工作日常流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包括古籍书库数字档案管理、古籍修复数字档案管理两个部分。

古籍书库数字档案管理是设计古籍书库的上架、排架、索书、找书、古籍借阅归还出入库的各环节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功能,类似与Interlib 系统的图书借还及书库管理功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追踪古籍位置。同时,要对古籍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含古籍的制版方式、装帧形式、破损状况评级、具体破损状况(位置及形式)、修复原则以及修复历史等。

古籍修复数字档案管理是针对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古籍修复工作提出的模块。将一册、一卷、一张等一个单位的古籍修复过程看作一个项目来明确其业务流程,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整个流程进行分割管理。

1.提取待修复古籍

作为重要文物的古籍,出入库登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提取待修复古籍时生成简要的古籍修复档案数据,应包含提取古籍的人员姓名、日期等出库信息,与古籍收藏管理人员申请,完成交接工作。古籍修复管理系统接到接收确认指令后,再将系统中相关书目数据的单册在馆状态修改为“修复中”。

2.制定修复方案

古籍修复人员接修古籍后,根据破损状况、修复标准及修复中心在人员、材料、工具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出不同的修复方案。基于前期古籍状况的数据在提取古籍后,系统可针对破损信息自动生成简单对应的修复选项及修复时间,由修复人员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应尽量尽量减少工作人员手工录入的内容和实践。

3.审核修复方案

修复人员在对古籍状态进行查验后提出并完善修复方案后提交审核。由审核小组进行认真决策,提出审核意见,并在系统中确认留档。

4.修复过程管理

古籍修复的实施是手工操作环节,在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需通过系统记录并上传以下内容。

(1)依据修复方案将修复过程中用到的材料情况进行记录。若纸张、丝线、纺织品等应将其内容、数量及保存地点进行详细记录。

(2)修复过程如实记录并对修复方案进行补充。

(3)将古籍修复前的破损细节与修复后的状况进行拍照记录,准确地反映出古籍修复前后破损位置及状态的不同。

(4)修复中比较重要的工序进行图文记录

(5)修复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

(6)修复中拆下来的原件做好记录,对于不可再用的丝线、纸捻或上次修复使用的补纸、书皮等材料,作为是实物档案在系统中做好内容、数量、地点、日期等的记录。

5.验收修复成果

古籍修复完成后,由专门的审核季候根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2]作为重要参照标准,在系统中对修复成果进行验收定级,并将鉴定结果反映到系统中。如若不合格应给出详细的原因,并再次进入方案制定与修复流程至验收合格。由于我国古籍收藏单位目前的古籍管理人员、修复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水平参差不起,一些收藏机构达到专业验收的标准,此环节可如远程审核在线功能。

6.修复古籍入库

经验收合格的修复古籍在工作人员的查验交接后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接收确认操作,会对该种古籍的在馆状态、古籍破损状况等信息进行变更,使其进入流通状态。

7.修复后检测

本功能主要由书库管理人员定期对修复后古籍的保存状态进行记录。这些操作不仅可以让修复人员对自己在修复过程中采用的修复方法、修复材料及环境等的安全性与适用性进行检验,为下次修复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

8.修复知识仓库

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信息,古籍修复方案、过程记录、修复前中后对比的照片视频、个人修复经验的总结等都是古籍修复活动的宝贵知识来源。通过将古籍修复的相关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帮助修复人员从自己或别人的修复案例与经验中成长。

在数字档案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古籍保护事业也挂上这列快速列车,进一步为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更好的保障与平台。目前,古籍修复数字档案系统开发所需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本文通过对古籍保护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三个功能的基本阐述,提出了一个系统框架。期望可以对提高古籍修复工作效率、促进业务交流、实现知识共享、推动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古籍检索数字化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CNKI检索模式结合关键词选取在检索中的应用探讨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英国知识产权局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