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思政策略

2021-12-13 09:52孔晓燕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同时,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实现就业育人。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政体系元素,培养学生就业意向的同时,完成我国教育中“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文章从思政与就业课融合的重要性和现实中就业课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问题及有效在就业指导课上融合思政元素的策略三方面进行阐述,力图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热课,职业实践课,也是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前一门重要的“思政课”。

一、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

(一)思政课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国的未来20年将走向现代化,青年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关系到祖国现代化的实现。青年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了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要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作用。

1.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大学生就业中的个性魅力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要学会做一个善于合作懂得沟通,严于律己,懂得尊重他人,能够接纳、关心他人的人。学校目的始终应该是:我们的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温和而自信的人,而不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专家。高职思政课教学,力图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通过思政课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行为的自觉行,克服盲目和轻信。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力,增强行为的自制力,做到心胸豁达,意志坚定,性格开朗,情绪稳定,这样才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2.学以致用,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实力

大学生通过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概论的理解,在运用知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检验和升华课堂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思政的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了解时政实时事件,思考国家之间的斗争和关系的变化,体会人性的善良与多变。也使学生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对所学的理论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拓宽了视野。通过的思政课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能在学习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为将来更好地就业以及适应社会工作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3.理论联系实际,磨炼大学生的就业实干能力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有更高的要求,不但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实干能力,在专业学习中更多解决的是技术问题,而思政课和就业指导课更多给与大学生的是社会时代的新变化,为人处世的素质素养的培养。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做人做事的个人修养,把握学生就业方向不偏离,为大学生的就业打下实力的基础,为他们的专业技术发展保驾护航,使他们就业中心态平稳,不急于求成,不攀比虚荣。在精进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同时,可以正身修行,就业指导和思政课的合力可以挖掘大学生的工作热情,磨炼他们的工作实干能力。

二、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如今,在大数据时代文化的熏陶下,四通八达的互联网造成网民价值取向的泛化。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现代青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与人生经历,其就业目标与人生意义认识的不准确、不清晰、不到位将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联系不紧密

就業指导课是很有实践性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兴趣的测定、职业信息的获取、职业规划书的书写等。而对职业中的敬业精神、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没有融入,做不到对大学生的职业育人。。

第二,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融合意识不强

就业课作为毕业生临近毕业时的必修课,很多教师是兼职教师,本身缺乏思政理论基础,很多教师只是完成授课任务,个人能力也无法完成二者的完美融合,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缺乏育人意识,认为育人的教育工作由思政课教师承担,缺乏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的意识。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思政策略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目的明确,找准问题,方法得当,不搞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观察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行动的实际效应。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就业能力。

1.着眼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重新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此,着眼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重新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政课教学应该以课内教学为主体,以课外实践教学为辅助,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内在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使大学生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2.课堂教学做到灵活多变,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转变教学导向,从知识传授型转向能力培养型。思想政治课以“能力本位”的思想为主导,探索更多教学方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运用探究式、参与式、案例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尝试多种新颖的活动方式,在理解接受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分析社会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造高素质思政教职工队伍。

学生的培养关键在教师,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支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就业授课人员、行政人员等在内的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的教职工队伍。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培训学习,教师要紧紧把握国家时政信息,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真正可以担负起“为谁培养人”的重任。专业教师、就业授课人员和行政人员都要挖掘自己所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保驾护航。一支专业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需要全员全程合力打造。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从教学内容的改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共同发力,牢固树立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相互合作促进教学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要求,强化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肖亚聪,洪芸,曾银珠.关于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应用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0,(12):203.

[2]朱景平,龙达云.借助思政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64-67.

[3]刘映霞.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途径,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J\].咸宁学院学报,2012,(03):71-72.

作者简介:孔晓燕,1975年8月9日,汉,山东济宁,学历:大学,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