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尼玛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保工作在现代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水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极易受到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在该方面的发展时间较晚,相关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与缺陷,不仅无法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还会对生态环境整体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关部门需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生态环境整体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下面主要对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生态水文过程;水环境;影响研究
水资源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现代环保理念不断落实的过程中,人们提高了对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部门还需要定期组织研究人员与专家学者进行讨论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与综合治理措施,对水环境影响与污染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确保社会整体健康稳定的健康发展下去。
一、生态水文过程在水环境中的形成
通常情况下,当生态水文过程在进行耦合作用时,在干旱区、森林、陆地水域及水陆交错带等区域存在一定的敏感区域,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这些敏感区域进行研究,明确生物与水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展对生态水文过程形成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研究人员早期会对鱼类种群结构、功能及产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水动力学条件的调整,以此来对水环境生态结构与生态水文过程进行调整与改变,确保后期工作正常稳定的进行下去[1]。
二、生态水文过程中生态需水的具体要求
(一)区域生态需水
研究表明,区域生态需水在生态水文过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是通过灌溉定额方式对农业水资源进行运用,在日常工作中,研究人员会根据流域蒸散发及水量平衡等特征进行研究,不过却会受到生态系统类型、发育阶段及环境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制约,影响着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生态环境整体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二)河道生态需水
同时,河道生态需水在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工作中同样属于关键内容之一,研究人员需要先以环境学、水文学、生物学角度对河流的水深流速及基质类型等方面进行仔细测算,并结合不同栖息地类型与差距对流速变化进行模拟,以此来对河道生态需水研究的质量与准确度进行保障。
三、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的具体影响
(一)水体理化特征方面的影响
当前时期,为了加强对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影响的研究,有关部门及人员可以先对水体理化特征进行深入了解与研究,加强水体环境发展变化的仔细观察,以此为基础制定完善的综合治理措施;同时,有关部门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清晰的研究与管理目标,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积极讨论,制定解决方案,针对性消除影响因素,并获取大量实验数据信息,为后期深入研究与提供充分的促进作用[2]。
(二)地貌特征方面的影響
通常情况下,水文生态学主要会包含河流水体的特征及结构变化,以及水文体系形成过程;经过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研究发现,其主要会受到人类活动直接、间接的影响,对水体结构造成极大的污染与破坏性,阻碍着生态环境整体的健康发展;在另一方面,当人类活动在对某一水体流域出现过度管理行为时,不仅会产生污染与危害,还会存在一定的潜伏性特点,威胁着河流湖泊水体环境的未来发展,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与治理措施,以此来促进河流等水体环境的进步与发展。
(三)流域尺度方面的影响
除了以上内容之外,当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造成影响时,还会对流域尺度方面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在流域生态格局、生态水文过程变化及水域生态等方面,研究人员需要对该流域生态过程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此来制定科学的调控措施,对生态水文过程进行规范管理与调控,解决水污染等问题,确保水质的健康安全,进而促进河流湖泊水体及生态环境整体的健康发展[3]。
四、总结
综上所述,水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建设及人类活动的增加,水环境极易受到污染与破坏,由此而影响着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及社会发展;为此,在日常工作中,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水环境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大量水体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明确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的具体影响,以此来制定出规范完善的制度标准与治理措施,调整水体结构,对存在污染问题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推动水环境及生态环境整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斯丹, 宋贤威, 温学发. 降水与土壤水混合过程的生态水文分离现象及其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6):1797-1806.
[2]张仲胜, 于小娟, 宋晓林,等. 水文连通对湿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及功能影响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 2019, 17(01):3-10.
[3]刘强,梁丽乔. 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研究评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v.56(05):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