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星
回看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长辛店工人运动在时间上不是最早的,在规模上也不是最大的,但却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起点与典范。
推开历史的大门,长辛店铁路工人们向往光明自由,英勇斗争的精神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这片热土。作为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摇篮,长辛店这颗红星依旧熠熠生辉。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让人们认识了一个从没听说过的人—葛树贵。剧中,这位身着粗布衣裳的长辛店铁路工人,与大学教授李大钊亦师亦友,生动复现了20世纪初工人和知识分子间的互动。
在历史上,葛树贵也确有其人。距北京城区西南20公里外,紧挨着京广铁路线,一座刻有“二七烈士葛树贵之墓”的墓碑竖立在苍松翠柏间。墓园中,还竖立着吴祯等7位烈士的石碑。他们和葛树贵一样,都是长辛店铁路工厂工人。
20世纪初的长辛店,有上千名铁路工人像葛树贵一样,被汹涌的时代浪潮改变。从流汗下力的劳苦工人到走上街头抗议不公,铁路工人们紧紧团结起来,用不屈的热血震荡了京汉铁路线。
时至今日,长辛店老镇风貌犹存,以长辛店大街为主轴,一条条胡同呈鱼骨状分布,大街两侧老树参天。百年前激荡的风雷,似乎已远离了这寻常巷陌。然而,红色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
长辛店,曾经闪耀北方的一颗红星,如今仍然光芒万丈。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完好地保存着一套纪念铁碑和模具。这件铁碑也被称为镇馆之宝。铁碑上用中文、法文两种文字镌刻,上半部两边两条巨龙飞舞。
这座纪念碑是1905年京汉铁路(最初称卢汉铁路)建成时竖立于黄河桥头的铸铁碑,它的落成也标志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大举兴建的第一条铁路修筑完毕。
随着京汉铁路沿线铺开,长辛店铁路工人的故事也随之展开。
据《京汉旅行指南》记载:“(长辛店站)为本路极要之站,凡北段存车厂、修车厂、材料所、工厂、铁路见习所,悉在焉。车行过站时,由车中西望,各厂所即可毕呈眼底。”
作为卢汉铁路、卢津铁路的交会点,加上为了修建卢汉铁路建设的一系列工厂以及长辛店地区完善的商业体系,使长辛店地區聚集了大量产业工人,北京最早一批产业工人也在这里孕育而生。到了20世纪20年代,长辛店地区工人已达3000多人。
由于长辛店铁路工厂的厂长、总管、工程师等均由法国人、比利时人充任,对待工人十分苛刻。工头们强迫工人入伙吃饭,名为“锅伙”,每个“锅伙”里都有二三十人到五六十人。工人们的住房条件也极为简陋,最多时三间房住70人,生活状况十分悲惨。
彼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历史照片,被还原展现在今天的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里。纪念馆展区面积1300平方米,包括1个序厅和8个展厅,共展出图片227张、文物史料200余件、绘画22幅、场景6个、模型3个、多媒体7处。
馆长刘德华告诉《中国工人》记者:“展馆于今年6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增添了过往未曾展出的宝贵相片,一些当年的历史遗物也是首次展出。”
众多历史照片中,有一张格外引人注意,那是毛泽东于1918年11月到长辛店探望留法预备班学生、调查长辛店工人状况时的场景。
自1918年8月起,毛泽东、张昆弟、李维汉等25人从长沙赴京,这次北平之行,让毛泽东认识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并且在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在与蔡和森几经联系下,毛泽东推动了华法教育会在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蠡县布里村、长辛店等4处开办留法预备班。
坐落在长辛店德善里18号,一幢典型的法式二层凸形小楼即是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班旧址。鸢尾花(法国国花)花形的绿色构件至今还挂在红砖外墙上,欧式红木门窗合掩。
百年前,一群怀揣理想的青年从这里出发,踏上了远赴法国求学的旅途。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开创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密切结合的方式,学生们在铁路工厂半工半读,和工人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学生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同时,受到了近代工业的劳动锻炼和工人阶级思想的熏陶,工人们则在学生的影响下懂得了什么叫“反帝爱国”。
从此,工人阶级的觉悟迅速提高,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也在发生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条件逐步成熟。
在知识分子的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的铁路工人们,开始由蒙昧走向觉醒。
白铁匠史文彬是众多铁路工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在来到长辛店之前,史文彬人生坎坷。由于家境贫困,父母早亡,他14岁才进入教会办的公益学校边做工、边读书。困苦的生活,使少年时的史文彬磨炼出了不畏艰难的坚强性格。
1912年,他经人推荐进入长辛店铁路工厂铆工场当了白铁匠。从湖南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订阅的《新青年》等一系列报刊上,史文彬阅读了《劳工神圣》《民众大联合》等文章,很受启发。
同年11月,毛泽东到长辛店看望湖南学生,与工友们促膝谈心,宣传革命道理,史文彬亦在其中。得到毛泽东“真传”的史文彬,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
五四运动时期,为抗议北京军阀政府逮捕爱国学生,史文彬等人组织工人在长辛店游行示威,并参与组织长辛店各界联合会、爱国十人团,开展捐款救国、抵制日货等活动。
在史文彬的带领下,长辛店的工人们开始觉醒,并自觉地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中。
一方面,长辛店的工人们渐渐走向团结,另一方面,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党力量正在萌发。
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宣布成立,组长为李大钊,成员有邓中夏、张申府、张国焘、刘仁静等人。
当年冬天,李大钊领导北京共产党小组总结了在人力车工人、印刷工人中开展工作的教训,决定走出市區,到产业工人最集中的长辛店开展工作。
从此以后,长辛店铁路工人的命运和共产党紧紧联系起来。李大钊先后派张国焘、罗章龙、邓中夏去长辛店开办劳动补习学校。
1920年深冬的一个夜晚,寒气逼人,在长辛店卢沟桥上,邓中夏和进步工人史文彬进行了一次谈话,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力量从此凝聚。
邓中夏问:“五四运动后,长辛店工人有什么活动?”
史文彬回答:“有人提出办个学校,实行文化救国。由几个工头出面,办了个夜班通俗学校,现在来上课的人不多,正打算把这个学校关掉。”
听后,邓中夏没有打算关停学校,反而准备将学校扩张。他告诉史文彬筹办劳动补习学校的打算,这让史文彬很振奋,办学校的消息一下子在长辛店传开了。
补习学校原定于1921年1月1日正式开学,由于不收学费,职工子弟报名的人数远远超过了预定的名额,因此不得不推迟开学时间,直至11日才正式上课。
考虑到工人的作息,补习学校分为日夜两班,夜班是工人上课,开设国文、社会常识、工场和铁路知识几门课程。日班是工人子弟上课,课程与普通高等小学校大致相同,使用教员们自编的教材。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人作为兼职老师,经常朝去暮返。
今年7月,当《中国工人》记者走进经整体提升改造后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教室,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的“劳工神圣”四个大字,仿佛穿越了时空,挟带着浓烈的劳动者汗津津的气息扑面而来。
劳动补习学校旧址位于长辛店大街祠堂口1号,是一座坐东朝西的灰砖小三合院民居。推开两扇绿色的铁门,穿过门廊,有窄窄一溜儿与门脸走向相同的小院,两旁是相对而立的南北厢房,分别是工人的宿舍和教员们的办公室。沿着灰砖铺就的过道向前走,就是工人们上课的地方。
教室地方并不宽裕,摆着三列长课桌,一共八排。老师们不仅给工人传授知识,更注重给他们“讲道理”。课堂上,罗章龙向工人解释什么是剩余价值。邓中夏启发他们:“我们单个人的力量,对付资本家是不够的,必须联合起来。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成泰山,谁也搬不动。”
在这个小房间里,工人们在邓中夏、罗章龙、张国焘等人的启发下逐渐意识到走向联合的重要性。
很快,1921年“五一”节到了。
这天,在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精心组织下,约2000名长辛店工人在娘娘宫举行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宣布成立长辛店铁路工人会,史文彬被选为委员长。
邓中夏专程赶到长辛店祝贺,并散发了《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工人们手举写满各种标语的小旗,高呼着“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等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大街上走过。消息见诸报刊,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上海《共产党》月刊热烈地欢呼它“不愧乎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毛泽东后来评价:“中国工人运动还是从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始的。”
工人中的骨干分子在北京党组织的积极培养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在北方开展工人运动打下良好基础。史文彬即是京汉铁路第一个工人共产党员。
1921年10月,长辛店铁路工人会为清除工头影响,改组为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并从祠堂口1号迁到刘铁铺(该遗址位于今北京长辛店大街174号)。
今天,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展柜里陈列的,就有长辛店工人俱乐部证章。证章中央图形是当时中国铁路的标志—带有双翅的火车轮子,轮子后面是一把锤子与一把斧头呈“X”状交叉,代表了工人的力量。证章下方写着“工人俱乐部”,上方刻有“长辛店”3个字,二者之间有“京汉”两个字。
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成立后,相继组织开展了“反工头”“斗监工”“撵厂长”等一系列斗争,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工人生活待遇。
1922年,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一年来了,各地的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发生在这一年8月的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是北方铁路工人罢工的起点。
8月24日早晨,3000多名长辛店工人在娘娘宫举行誓师大会。面对军队的武力镇压威胁,长辛店工人坚决不退让。接着,郑州铁路工人也发动声援式的罢工,使京汉铁路南北交通完全中断。
罢工影响越来越大,京汉铁路局局长赵继贤不得不接受了工人的全部条件。至此,“八月罢工”取得全面胜利。
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酝酿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一场更大规模的罢工风暴即将开始。
长辛店大街中部路东,有一座砖砌仿木结构的建筑,十分引人注意。建筑中间的门额上,还刻着“敕建延祚善庆宫”石匾。这里,正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二七惨案发生地之一—火神庙。
1923年2月6日,京汉铁路大罢工进行到第3天。
当天晚上,一位工友向史文彬报告,车站和路口都有重兵把守,长辛店已经全镇戒严。正当史文彬准备鼓励工友们坚持到底,表明态度的时候,军队开始出动抓人了。
天亮的时候,长辛店一共有11人被捕,关在火神庙警察局。
听闻工友被抓的消息后,工人葛树贵手中紧握着一个大锤把,对聚集在工会门口的工人喊道:“弟兄们!咱们工会的领导人都被大兵抓了。走,到火神庙要人去!”
罗章龙和葛树贵率领工人队伍,高呼“还我工友”“还我自由”的口号,浩浩荡荡地来到火神庙。奉命前来镇压罢工的十四混成旅旅长时全盛大声威胁:“站住,再向前来就开枪!”葛树贵高举手中的大锤把,大声喊:“弟兄们,他们有枪,我们有血。往前冲啊!”
随即,工人们跟着冲了上去。时全盛一声令下,顿时枪声四起。葛树贵冲到火神庙的台阶跟前,一枚罪恶的子弹射中了他。
不久,时全盛调来马队,横冲直撞,工人的队伍被冲散了。这次战斗中,工人被打死打伤20多人,罗章龙也负了伤。一时间,长辛店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二七惨案中,长辛店分工会共有葛树贵、杨诗田、辛克红、刘宝善、赵长润、高顺田、吴祯、李玉8人壮烈牺牲。
长辛店工人们在火神庙前奋起抗争的画面被用油画的方式定格在今天的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里。画面中,手擎大旗的是共产党员杨诗田,手持月牙斧的是葛树贵。在纪念馆最后一个展室,电子屏上滚动着的,是长辛店分工会纪念二七烈士的照片和挽联。
今天,伫立在修饰一新的纪念馆里,百年前工人运动先驱领袖们的风貌一一浮现,逝去的英魂以不朽的方式留在了长辛店。
从2019年开始,长辛店地区共有8处革命活动旧址纳入全市保护传承利用项目: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即警察局驻地旧址、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和二七烈士墓等8处旧址,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
留在长辛店的革命火种,以崭新的方式再次呈现给大众。
二七纪念馆志愿者讲解员王依兰告诉《中国工人》记者:“每次向观众讲解到京汉铁路大罢工中铁路工人们英勇牺牲的场景时,一股激动之情就会涌上心头。在纪念馆的志愿讲解经历,长辛店的这段工运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看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长辛店工人运动在时间上不是最早的,在规模上也不是最大的,但却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階级相结合的起点与典范。
推开历史的大门,长辛店铁路工人们向往光明自由,英勇斗争的精神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这片热土。
作为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摇篮,长辛店这颗红星依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