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廷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多重要的工程,都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致细心做起,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只有如此、才能卓越。”在今年4月27日举行的“2021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记者见面会上,中铁建工集团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奥运村及场馆群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姜秀鹏,现场讲述了自己身为建设者,拼在一线、筑梦冬奥的初心和使命。
活动结束当天,姜秀鹏便马不停蹄地离开石家庄,驱车回到他日夜牵挂的项目现场。随着2021年夏季的到来,崇礼冬奥会“三场一村”项目进入收尾阶段。虽然项目的整体工程基本完工,但姜秀鹏每天依然准时出现在项目现场,为项目配套的辅助设施建设做最后的冲刺。
“这是身为一名建设者最大的骄傲,也是我身为河北人的特殊使命。”谈起远处静静矗立的场馆,姜秀鹏眼里满是幸福。在这片冰雪中,他带领项目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让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的速度和力量。
2007年,姜秀鹏从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正式以一名基层技术员的身份加入建设者行列。从见习生、总工到项目副经理、项目书记,在基层一线,他用勤奋磨砺“匠心”,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
虽然工作重心逐渐向管理岗位转换,但姜秀鹏凭借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迅速融入工作,在各个项目的验收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回首14年的工作历程,他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投身南极大陆,开展中国南极中山站项目建设的日子。
“南极工作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除了施工环境艰苦,开展一切调度工作都需要在不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不产生多余建筑垃圾的基础上进行。”姜秀鹏告诉记者,在南极建设科考站,需要提前规划项目所需的施工材料,这对项目部的资源整合和调度能力要求极为苛刻,只有将每个环节做到万无一失,才能够确保科研工作进度不受影响。
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南极,用极恶劣的环境给姜秀鹏和同事们带来了一份特别的“见面礼”。在室外极寒环境的影响下,混凝土初凝时间与终凝时间均会延长,从而大幅影响混凝土强度。考虑到南极资源宝贵,无法在浇灌过程中使用电加热的方式提升温度,项目部只能依靠已有条件寻找解决办法。
“科研工作一刻也不容耽误,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在姜秀鹏的鼓励下,项目部同事们按照控制变量法,多次更改混凝土中水泥和砂石等灌浆料的比例,测试其在外部低温环境下的凝固速度和强度。在近20个小时的高强度测试中,新配比的混凝土不仅能够在低温下迅速凝固,硬度也提升为原来的两倍。
这次特别的经历,给刚刚走出校园的姜秀鹏上了宝贵的一课。他告诫自己,只有沉下心思,才能干出一番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7年扎根冰原的不断学习,他在项目管理、技术革新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仿佛冥冥中注定,这份意义深刻的“冰雪”经历不仅沉淀了他的内心、提升了他的能力,也为他与冬奥的结缘埋下了伏笔。
2018年,随着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奥运会旗交接仪式的完成,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此时,摆在冬奥建设者面前的,是一张难度系数超高的“考卷”。
我国系首次申冬奥成功,尚无举办国际最高水平冬季运动会的经验;冬奥会场馆作为国内首批雪上竞赛场馆,相当一部分建筑功能无经验借鉴,验收话语权也均在国外单项赛事组织,整个建设过程会面临功能性调整的风险;项目现场地处山地,物料运输无自然通行条件,气候多变,年有效施工时间不到半年……
恶劣的施工环境,紧张的工程排期,严苛的验收标准,也不能阻止中国建设者们前进的脚步。在中铁建工集团承接冬奥会“三场一村”项目后,拥有丰富严寒工作经历的姜秀鹏再次与冰雪结缘,成为该项目最合适的人选。
2018年4月7日,姜秀鹏第一次踏上崇礼,开展考察工作,身为河北人的他心中十分感慨。面对着崇礼特色的寒风,他暗自立下了“要以冬奥建设者的身份,让世界再次见证中国的力量与速度”的誓言。仅用了不到1个月的准备时间,项目于5月1日正式开工,姜秀鹏的生活开始以分钟为单位进入冬奥倒计时状态。
作为80后项目经理,姜秀鹏此次负责承建三个竞赛场和一个非竞赛场,其中三个竞赛场馆分别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滑雪中心,非竞赛场馆为奥运村,总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作为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成为姜秀鹏心中最放心不下的牵挂。
“雪如意”整体风格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如意”的元素,由顶部的顶峰俱乐部、中部的滑道和底部的看台组成,顶部最高点与底部地面的落差达160多米,坡度最高达到37度,光是开展土方修整,就受到了物料垂直和水平运输困难的挑战。
“不同于国外依靠山势在山脊上修建跳台滑雪滑道,‘雪如意将滑道设计在山谷,需要以架空的形式将下方的空间进行填补,其中最高的架空高度达到30米。”
为了在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冬奥”的理念,姜秀鹏放弃了占用林木修建運输道路的提议,改为采用5座动臂塔吊组成的特种塔机组相互传递的方式,以塔传塔、人传人的方式逐步将建材运到指定位置,在保护山体、减少植被破坏的基础上成功克服了坡度对施工的制约。为了解决传递形式造成的效率降低问题,他又带领项目组将整体工程作业内容合理化分配,按照建材运输的间隙插空作业,最终使得项目的整体建设进度成功追上了预期。
然而,一个项目问题解决了,伴随着的新问题又产生了。“雪如意”顶部的顶峰俱乐部直径80米,重达1800吨,四周悬挑高度均为37.5米,作业面非常狭小。为了将这一顶端设计完整地向世界呈现,姜秀鹏同团队经过多番研讨和专家论证,确定了使用80余根十多米深的抗拔锚杆作为支撑的方案。最终,实际误差不到2厘米,远远小于规定范围的5厘米,安全并高质量完成了这项施工。
姜秀鹏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推动“三场一村”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推进。在项目部,熟悉姜秀鹏的人都这样形容他,“前一秒在项目部接起电话,下一刻就登上了驶向工地的汽车”。3年里,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其中至少有8个小时是在项目上度过的。这样的工作量,相较于三个竞赛场馆的认证准备工作量,还只能算得上“轻松”。
在零下38摄氏度的室外,伴有八九级阵风,普通人即使穿上厚厚的棉服也难以在室外待上几分钟。但对于姜秀鹏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是工作中的常态。由于崇礼特殊的气候条件,适宜开展工程作业的时间只有短短5个月,如何在长期处于零下的冻土层开展作业,成为摆在项目部每个人面前的困难。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保障项目进度,姜秀鹏采取保暖和加热并行的方式,在项目工地冻土上覆盖棉被,内部辅以暖风机加热。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姜秀鹏带着项目部同事们亲自上阵,冰封多年的冻土逐渐回暖,他和同事们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
随着竞赛场馆认证日期的日益临近,如何让国外专家认同中国人建造的场馆、如何确保认证顺利通过、怎样为2021年年初的测试赛提供保障等问题在姜秀鹏脑中反复思考。
时间不等人。2020年8月,项目部正式进入竞赛场馆认证工作倒计时,在每天正常工作的基础上,晚上10点召开生产会,从认证工作出发,总结项目进展情况,确保按照进度有序进行。
姜秀鹏回忆说:“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开展,会上的内容会精细到项目的每个环节,往往凌晨一两点钟才能结束,赶回宿舍睡上三四个小时,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那个时候忙得根本想不起吃饭和休息,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我就瘦了30多斤。”
那段时间,姜秀鹏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绝不能在这个时候退缩一丝一毫,他带领团队克服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将冬奥建设者们拼搏奋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次前往项目的路上,由于能见度低,姜秀鹏驾驶的汽车同迎面逆行的车辆高速相撞,车辆当场报废。他虽然没有骨折,但剧烈的冲撞也让身体多处受到了损伤。本应该安心休养的他,仅仅休息了两天,便拖着依然疼痛的身体出现在项目部。姜秀鹏说:“虽然在宿舍也能开展工作,但只有亲眼看到项目有序地进行,我心里的压力才能缓解一些。我离项目越近,身体才能恢复得越快。”
采访中,项目部员工们告诉记者,场馆认证工作进入倒计时的那段时间里,姜秀鹏便很少待在项目部和办公室了。为确保项目工期,保障施工作业各个环节不出错,他将开会和办公的地点设立在施工现场和前往现场的车里,“现场就是办公室,工地就是会议室”。凭借着对项目极致的追求,姜秀鹏带领团队围绕着工程进度和认证要求,争分夺秒开展各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一切当天发现的问题都必须确保立即进行分析,24小时内找到解决方法。”
在不断攻克难题的过程中,项目实现整体节约用钢量50%,现场施工效率提高60%以上,在采用铝合金复合型材做支撑体系龙骨后,累计节约木方约315立方米。
正是凭借这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执著,他带领项目部全体员工反复研究,科学组织,每天亲自到现场盯控。
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2020年11月,三个竞赛场馆一次顺利通过了国际奥组委和国际雪联等单项赛事组织的认证,在冬奥会历史上创造了首次一次认证通过的记录。当收到这个消息后,姜秀鹏默默擦去了激动的泪水,他告诉员工,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刻,便立刻投入到即将开始的测试赛保障工作中。
今年正月初五至正月十五,姜秀鹏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带领管理团队在几个场馆间反复检查指导。“我们正在建设的不只是项目,是履行的特殊使命。”他经常告诉团队,大家有幸能参与到服务冬奥这件大事中,就必须全力以赴,不留遗憾。正是有了姜秀鵬和他的团队的“保驾护航”,测试赛相关活动圆满完成,得到国际奥组委和各赛事组织的高度认可。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召开在即,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世界也将再次见证中国的力量与速度。姜秀鹏和更多冬奥建设者正在为冬奥会成功举办做最后的准备,为冬奥奋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