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婕
上海陆家嘴,全世界高楼密度最高的金融中心之一。当清晨的日光勾勒出数十幢摩天大楼的轮廓,快递员们开始出现在大楼的分拣区、货运和客运电梯里,开启了一天的往来穿梭。
外滩商业街,汇聚着各种顶级豪华的时尚美食店铺。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外卖员们穿过熙攘的人流,隐没在大街小巷。《中国工人》记者随机选择一处路口观察,平均每分钟有28辆送餐电动车匆忙驶过。
作为超大型国际化大都市,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兴业态在上海蓬勃发展,吸纳着不断涌入的灵活就业群体。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保障着都市生活的舒适便捷,但同时也成为“被忽视的大多数”。
有职工的地方就要有工会,有工会的地方就要有保障。
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总工会就开始关注灵活就业群体。如今,灵活就业群体建会入会的顶层制度设计日趋完善,一张覆盖整个群体的服务网正在逐步融入工会的组织体系。
“工会尽心尽力为我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我感到‘家很温暖,坚定了我在这座大城市努力打拼的信心。”
2017年11月,全国首家网约送餐行业工会联合会在上海普陀区成立。成立大会上,“饿了么”配送点站长吴义作了《这里的“家”很温暖》的主题发言,将动员同伴加入工会的过程娓娓道来。
此前一年,上海市总工会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网络平台及外卖员的走访调研,开始聚焦化解劳动关系模糊、就业灵活无保障的问题。
最早在普陀区注册成立的“饿了么”总部,成为普陀区总工会组织外卖员入会的突破口。然而,推动“饿了么”建会的工作,甫一启动就遇到了阻力。
建立工会对企业发展有什么帮助?会不会增加企业用工的经济成本?这是“饿了么”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敏感程度远远超过组建工会的长远意义。最终,在一位曾有政府工作经历的公司高管助推下,帮助企业引入劳动竞赛,推荐五一劳动奖章参评人选,成为打破建会僵局的“活手”。
经过为期数月的协商和筹备,2017年6月12日,“饿了么”工会正式成立,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建立工会的外卖平台。
然而,建会之路没有一帆风顺。“饿了么”建会后,只组织总部员工加入了工会,外卖员以“第三方雇佣”的理由被拒之门外。
那么,外卖员应该到哪里加入工会呢?上海市总工会创新发力,成立区域性行业性联合工会,为外卖员提供兜底保障。普陀区总工会结合“饿了么”的站点分布,与公司合作推出“蜂鸟骑手之家”官方微信,推出“1元抢购西瓜”等骑手专享福利,同时为站点配备医药箱,吸引外卖员入会。
经过5个月的宣传动员,普陀区的5个街道全部成立网约送餐员联合工会,共吸纳了200多名外卖员入会。在此基础上,由普陀区总工会牵头的区级网约送餐行业工会联合会终于挂牌。
通过平台公司触达外卖员的建会路径,显然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但是,普陀区基层工作部部长骆艳坦言,这种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公司沟通,加上互联网平台公司高层变动频繁,工会主席经常几个月一换,对接工作只能不断“重新启动”。
显然,工会需要建立更多直接服务灵活就业群体的阵地。
2018年开始,上海市总工会会同相关部门、单位,创设1149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服务。
2021年,上海市总工会又推进建设100个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就近、便捷的健康服务资源。
不论是由平台公司建会延伸至外卖员,还是由外卖员入会促成平台公司建会,上海市总工会的目标都是把外卖员纳入到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中来,实现工会服务的全覆盖。
与此同时,上海市总工会同步推进其他灵活就业群体的建会入会工作,快递行业成为重中之重。毕竟,上海已经成为全国快递业务量和快递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
在上海市邮政管理局的支持下,8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快递公司相继建会。下一步,上海市总工会将对标外卖行业建会入会模式,继续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让更多的快递员找到组织,享受“家”的温暖和关爱。
2020年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由此开始,大量流动频繁、缺乏保障的灵活就业者,开始以群体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早在2016年,上海市总工会就在筹谋把“两非一无”人员纳入到工会服务体系。所谓“两非一无”,指的是非正规就业、非标准劳动关系和无单独建会工会。它意味着职工在企业入会的传统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数字平台经济下的新型用工方式。
很快,上海市总工会推出“两非一无”人员入会补贴,成为解决服务灵活就业群体项目经费问题的雏形。
为了增加入会吸引力,上海市总工会争取到了市财政部门支持,对“两非一无”会员的权益维护、素质技能提升、帮困送温暖、劳动保护、会员活动等5个方面,按照会员会费、工会经费、财政资金1:1:1.5的比例给予专项配套。即入会缴纳120元会费,市总工会经费承担120元,财政部门承担180元。这样一来,“两非一无”人员可享受到420元的福利和服务。
2020年,上海市总工会继续细化会员项目经费使用,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明确了“五送”(送保障、送體检、送清凉、送温暖、送安全)服务清单。其中,包含住院、特种重病、意外伤害或全残、疾病身故的灵活就业会员专享D类保障,由上海市总工会统一向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中心购买,最高保额为9.08万元。
即便如此,要想说服流动极其频繁的灵活就业群体入会缴费,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毕竟,大多数灵活就业者更要考虑的还是经济因素。”灵活用工服务平台“独立日”工会主席吕凡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满足灵活就业群体的需要,上海市总工会还推出了C类保障,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享受最高保额2万元的意外伤残保障。短短两个月,仅杨浦区就吸引了1万多名灵活就业人员入会。
面对不断迭代的新型用工形式,上海市总工会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摸索推进,把服务体系纳入组织体系,把工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目前,上海已经有31.8万灵活就业者成为工会会员。上海市总工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让服务网覆盖1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灵活就业群体。
在上海市总工会二级巡视员张刚看來,这种充满创新色彩的建会入会模式,可以概括为“非标准的建会入会模式,对应非标准的用工方式”,“最终要形成新的标准,成为制度规范”。
为了让龙头企业起到示范作用,上海市总工会在美团(上海)总部筹备建会时,坚持要求确保足额人数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龙头企业建会的做法,会成为今后其他企业的参照。”张刚说。
当一个又一个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连接起来,通过市总工会、区总工会和街镇总工会的统一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会服务网就可以覆盖整个上海。不论灵活就业群体如何流动,都能在不同区域享受到同样的保障服务。
当然,在提高灵活就业群体入会积极性方面,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答,特别是如何增加保障力度,如何快速登记审核等。上海市总工会正在继续创新,试图让平台公司参与购买保障,以此增加保额。同时,通过交通补贴等方式吸引灵活就业者扫码入会,实现工会实名制会员管理系统和市政府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的全面对接,让网上工会成为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的新窗口。
过程中解决、探索中创新。经过一步一步的推进和经验沉淀,上海市总工会即将出台灵活就业群体建会入会的规范化标准,同时着手把劳动竞赛、维权服务引入灵活就业领域。
人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工会的组织运转方式将呈现全新的景象,工会将成为更受灵活就业群体信赖的“职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