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建峰
1753年,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瑞典自然科学家Carolus Linnaeus发表《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建立植物学女贞属。后经近270年的研究探索,世界各地不断发现和收录新的女贞属植物,迄今为止比较确定的约有50种,我国作为女贞属植物分布中心,尤其在编纂出版《中国植物志》和启动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对女贞属植物的分类和研究日益规范和细化。
崂山芊罗(Ligustrum qianluoenenst T·Z·XU)又名芊罗女贞,捩花目(Contortae)木犀科(Oleaceae)女贞属(Ligustrum)多年生灌木植物,高0.5~2米。树皮灰白色,当年生枝为深绿色。叶片纸质,椭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1.5~4.5米,宽0.7~2厘米,先端钝或锐尖,上面有短柔毛或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5~2.5毫米,花萼长1~2厘米截形,花管长3~6毫米,裂片披针形,花柱长1.5~2.5毫米。花期5~6月,果期8~10月,核果球形或椭圆形,长4~7毫米。
2012年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发现,崂山芊罗的狭域分布区为山东半岛沿海地区,连续分布区为北纬36°05~36°19东经120°24~120°42的崂山山脉,属区域性特有物种,植物学由此命名“崂山芊罗”。崂山山脉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海洋和季风的调节,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180~200天,年平均降雨量784~8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0%~75%。崂山芊罗多生长于海拔600~1000米的岩崖石隙中,土壤酸碱度约为pH6.5,较耐寒,较耐旱,较耐病虫害。
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我们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实地走访调查崂山芊罗分布区,足迹遍布青岛市城阳区、崂山区,烟台市牟平区、海阳市、威海市、乳山市等5个行政区(市)下辖9个街道(乡镇)50余个基层社区(行政村),行程累计4335千米,区域涉及1318平方千米。现探明崂山芊罗连续分布区为崂山山脉周边的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夏庄街道和崂山区王哥庄、北宅街道,间断分布区为海阳市朱吴镇、乳山市诸往镇和崖子镇等。
山东半岛沿海地區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中旬,都有采摘崂山芊罗叶芽炒制代茶饮的传统,其传统食用习惯迄今已逾百年。原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至元在1960年定稿、1993年出版的《崂山志》中载“茶,深山时有之,味淡以清。惜山民不知采摘、烘焙之法,故不能与龙井等品齐名”。青岛市城阳区、崂山区等地崂山芊罗俗称为“天茶”“野茶”及“甘枣叶”,但烟台市牟平区和海阳市、威海市乳山市等地则俗称为“擀杖叶”。经2019、2020两年采集25份样本(其中:鲜叶11份,成茶14份)比对得出结论:在不同地区虽民间俗称不同,但可以确定为崂山芊罗同一物种。
我国女贞属植物资源丰富,食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女贞属植物果实女贞子入药的传统医学典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亦有收载。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Roxb.) Blume]与崂山芊罗同属具有传统食用习惯的植物,是我国西南地区盛产的苦丁茶制茶主要基原植物;而与崂山芊罗亲缘关系相近的辽东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 Sieb.)在韩国更是作为传统药材广泛应用。
崂山山脉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奇峰秀谷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据中医典籍及地方史志及可考的食药用植物就高达1000余种,堪称食药用植物的巨大宝库。崂山芊罗作为特有物种的代表,囿于其野外生长于海拔较高的岩崖且无人工种植记录,所以采摘不易、产量稀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们对其植物特性、种植技术、化学成分和生物应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使之在浩瀚博大的食药用植物宝库中闪耀出璀璨星光,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