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海报的故事》:描绘新时代话剧艺术的中国梦

2021-12-13 17:26孔瑶竹
民主与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艺文艺工作者话剧

孔瑶竹

百余年的中国话剧发展历史表明,话剧作为一种现代舞台艺术样式,促使其产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时代趋势、反映人民心声、谋求民族强盛。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作为中

国话剧艺术的大本营和排头兵,在历任领导的指导下,在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七十年来创作出了大量真正顺应时代趋势,反映人民心声的话剧作品。

《人艺海报的故事》一书,以海报为主线,相当于以“剧目”为纲,不时增补背景故事,回顾初心来路,不仅形式与内容的呼应别具一格,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代代人艺人锻造艺术作品、传承艺术品格的历史脉络。

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勾陈补阙

本书书名既为《人艺海报的故事》,显然离不开海报设计的故事。海报设计的基础,是对剧作的深刻解读,因此其创作本身就是思想的凝练。而作者郭娜作为北京人艺的资深平面设计,设计了2005年以来人艺几乎所有的海报和宣传品;徐德亮参与设计并题写了多部人艺剧作的剧目,还和多位人艺的新老艺术家深入交谈,与老艺术家们有着较为深入的交往,也丰富了观察的视角。他们作为新时代人艺发展的当局者和旁观者,观察记录了许多人艺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是十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奠定了高水平、高质量创作的基础。

回顾百年话剧发展史,在老舍、焦菊隐、于是之、蓝天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艰辛摸索中,话剧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老舍、曹禺、于是之、英若诚等先生的“人艺老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但反映人艺精神文脉传承的“新故事”,同样能够展现新时代中国艺术界的正能量。

但我们发现,记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艺艺术家创作经典作品的书籍资料还比较丰富;记录八十年代以来人艺历史和话剧创作中的故事的已经为数不多;记录新时代人艺工作者创作立得住的新作品,传承叫得响的老作品,尤其是新老艺术家之间的传帮带系统的资料,竟然是空白。

而当好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点,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文化产品,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贡献文化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也是学苑出版社长期以来的追求。因此,本着为文化事业拾遗补阙的原则,学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由九三学社社员郭娜和徐德亮合著的《人艺海报的故事》。

不负所望,书中所挖掘的历史细节,正是对新中国话剧史研究非常有价值的侧写。比如,不久前刚刚获得了“七一勋章”的蓝天野老先生就谈到,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过“祖国剧社”和“演剧二队”两个社团的工作。那时的剧团,海报大小基本相当于四尺三裁的宣纸(45cm×69cm),但往往没有专职的宣传设计,谁能画谁就画——蓝老是学美术出身,自己还画过好几出戏的海报。画完大家一起出去张贴,“连公共汽车上都贴,还去电影院里宣传,还在电影播放之前放幻灯片,也给电影观众发单页”。从1952年人艺正式成立开始,都是由每出戏的舞美做相关的说明书设计,海报也基本都是舞美自己创作。1957年首都剧院收归人艺专有以后,首都剧场两边的看板也就专门用于宣传人艺的新戏,剧场也有了专门的美工可以画海报,但通常也是舞美出思路,再请美工完成。老艺术家李滨也回忆说,当时她们就在人艺后面办公楼的门口,立上一个木头架子画海报,赶上下雨,还得赶紧往屋里搬,不小心还弄得一身颜料。

诸如此类的鲜活生动的侧影还有很多,共同勾勒出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而这些老艺术家“为人民服务”的人艺精神也有所体现:

“我总觉得五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初一样,虽然政治气氛不同,但社会风气都是积极向上,乐观拼搏的。每天走进办公楼门口上班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恍惚间看到了那些20多岁的大师们,年轻的郑榕、于是之、刁光覃、舒绣文、董行佶他们,乐乐呵呵,热火朝天地画着海报、开着玩笑,边画边讨论着剧情、人物,偶尔聊两句今天晚上吃什么,昨晚宿舍里又发生了什么趣事。一阵急雨,年轻人们七手八脚地往屋里抬木架子,搬颜料盒,海报还是被雨水冲得一道一道成了大花脸,大家相互看着,忽然哈哈大笑……那是大师们的青春,也是中国话剧的青春。”

传承“崇德向善”之风,做好“灵魂的工程师”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记录、展现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事迹和精神,对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也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蓝天野老先生,不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重要的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前还是地下工作者、老共产党员,2021年6月29日,以94岁高龄,荣获中国共产党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也是获奖者中唯一的文艺工作者。

蓝老书画造诣颇高,是一代宗师李苦禅的入室弟子。当郭娜和徐德亮两个“晚辈后生”提出想请蓝老题写本书书名后,蓝老不仅很快就把书法作品带到了剧院,并一再表示“如果采用,表示荣幸,如果不用,也没有关系”。这种一切从作品出发、谦逊认真的作风,在书中所记录的很多艺术家身上都有所反映,可见,这也是人艺精神的其中一个方面。

人艺舞台之外的荣光,不仅有“七一勋章”获得者老艺术家蓝天野,还有获得过“北京榜样”荣誉的青年演员金汉。当时蓝老任导演排练《吴王金越王剑》。公演前一个星期,2014年4月14日晚上8点多,正赶往剧院排练的金汉在胡同里忽然听到有人大喊“抓小偷啊!抓小偷!”他顺着喊声看过去,见两位女士呼救,一名男子拿着抢来的女士书包正要逃窜。

金汉毫不犹豫地奔过去揪住歹徒,与歹徒搏斗起来。谁知歹徒还有同伙,手持匕首从暗中冲上来向金汉猛扎,趁着金汉受伤,拽起同伙逃跑了。一身鲜血的金汉去协和医院医治,左肩缝了七针,右臂缝了两针,头上还有一针。第二天上午,裹着纱布的金汉就又回到人艺要参加排练。院领导、演员、同事纷纷探望慰问,“强制”他休息。

在“偶像”頻频“塌房”“翻车”,甚至挑战公序良俗和国家法律的时代,不禁令人迷惘:文艺工作者真的配不上人民的期待和喜爱了吗?而这样一个个仿佛与舞台无关的小插曲,却让观众重新认识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喜爱推崇这样的艺术家,不会让观众感到羞耻,反而往往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其实,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品是对生活的凝练升华,文艺工作者艺术高度最终是要与其人格高度相互作用的。如果创作者心术不正,又怎么可能完成大气恢弘、引人向上的作品呢。

读了郭娜、徐德亮整理的人艺故事,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文艺工作者的追求和信念,以及这种信念的来源。我们相信他们在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的同时,也能够带领观众共同思考、进步。

描绘当代中国话剧艺术中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具体到话剧艺术来说,一出出好的作品,之所以对观众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导演、演员、灯光、舞美,包括海报设计者都心往一块想、劲儿往一块使,共同缔造出一部优秀作品。因此,本书中,就如同海报之于剧作一样,海报的创作过程只是一个引子,目的在于展示一出出好戏背后方方面面的努力,描绘一幅当代中国话剧艺术工作者群像。

比如画《伊库斯》海报的故事。2018年北京人艺将英国当代剧作家彼得·谢弗的《伊库斯》搬上舞台。“伊库斯”音译自于拉丁文Equus,是“马”的统称,“马”的意象背后是人性最深处的痛苦与挣扎。郭娜和导演班赞沟通时,班赞提了两个意见,一是马要占画面的主体,并且要突出马的嚼子,二是要用到拉丁文单词Equus。

濮存昕老师当知青下乡的时候,在东北就养过马,还给马接过生,跟马的感情特别深,而且他的画画得也很不错。班赞就提出想请濮老师手绘一张马。濮老师欣然同意,画了几种不同风格和角度的供选择,班赞选中了一幅马头。郭娜又把原作线条加了一些虚化的效果,突出和真实的嚼子的对比。班赞又要求,马的眼睛应该是充血的,应该是被刺瞎的,是红的。郭娜又给出了两三版,有深红一点儿的,有淡红一点儿,有隐隐的红的。最后选用的是隐隐的红色的版本。

海报设计完成后,濮老师看了第一眼就说:“喲,我的马怎么跑起来了!”但随即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马嚼子的结构不准确,少了两个鼻环,就不能暗示出剧作中“枷锁”的潜台词。为了让大家了解,濮老师专门带剧组人员去马场参观,体验生活。

观众看戏,对海报可能一扫而过。但谁又知道这一张海报背后,有多少工作者们,本着对艺术负责的态度,花费了多少心血——一张海报尚且如此,剧目的创作历程更可想而知。可以说,文艺工作者“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文艺工作者用智慧和奋斗淬炼出来的。文艺工作者也唯有真用心,用真心,才能创作出真正“不可替代”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地“大有可为”。

结语

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抑或是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话剧工作者都紧跟党的旗帜奋勇前进。由本书所讲述的新时代人艺工作者的故事不难看出,新时代中国的话剧工作者,依然紧跟党的旗帜在奋勇前进。

“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也正如本书后记中所言,“中国的话剧艺术还在前进。前路有知己,他日尽繁花!”

(作者为学苑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人艺文艺工作者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再见啦,秋天!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人艺演员队制定管理制度 冯远征:把规矩变规定
过去的理想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话剧《惊梦》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