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桑树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21-12-13 09:29邱长玉张朝华曾燕蓉朱光书石华月
蚕学通讯 2021年4期
关键词:桑树桑叶行距

邱长玉 刘 丹 韦 伟 张朝华 曾燕蓉 李 韬 朱光书 石华月 林 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 530007)

桑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自古以来桑叶作为家蚕(BombyxmoriL.)最适合的天然饲料,影响着蚕丝业的发展。此外,桑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还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药用成分,如多糖、多酚、花青素以及生物碱等,具有抗炎及降血糖的作用[1-3],故桑叶也是新型的药食用植物资源。桑树还因其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较强的抗逆能力,可以作为生态修复树种,种植于干旱地区、盐碱地分布地区及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地区[4-6]。近10多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力种植桑树发展蚕桑产业,已经成功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以及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未来目标是通过先进的种养技术,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研究表明作物如大豆、玉米、紫苏、辣椒、棉花等的产量高低和种植密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种植密度可以影响作物的群体结构及光能利用率,从而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7-18]。何海军等[19]报道玉米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种植密度同样是影响桑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平衡桑树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增加单位面积植株、枝条和叶片的数量,能够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实现桑叶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提升[20-23]。任迎虹[24]以桑树品种南叶1号供试,研究桑树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同化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及碳水化合物积累等特性与种植密度关系密切。以上对桑树种植密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桑叶产量、品质以及光合特性和同化物质积累方面,但是如何结合蚕桑产区的地理环境及主栽桑树品种的特性,有针对性地优化桑树的种植密度还鲜有试验报道。我们认为,不同地区适用的桑树种植密度需要结合当地推广的桑树品种以及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探索出兼顾桑叶产量和品质的合理种植模式,从而实现桑叶的高产优质。本试验以桑树优良杂交组合桂桑6号供试,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对桑叶产量以及桑树农艺性状的影响,期望通过优化桑树高产栽培模式促进广西的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桑品种及试验地

供试桑品种桂桑6号属于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三倍体杂交组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育成。试验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的桑树资源圃。2017年9 月在桑树(3年生植株)种植前深翻泥土、耙碎、划线,挖40 cm×40 cm的深沟,按15.0~22.5 t/hm2施入有机肥,之后于冬伐、夏伐后各施 1 次基肥,其他田间管理按照常规进行。

1.2 试验设计

设置7组种植模式(表1)。A~F组为等行距,其中:A组种植模式行距1.2 m,株距为0.2 m; B组种植模式行距1.2 m,株距为0.3 m;C组种植模式行距1.2 m,株距为0.4 m;D组种植模式行距0.8 m,株距为0.2 m;E组种植模式行距0.8 m,株距为0.3 m;F组种植模式行距0.8 m,株距为0.4 m。G组为双行不等行距,其中宽行距1.2 m,窄行距0.5 m,株距均为0.2 m。7个处理组3 次重复,共21个小区,各小区桑树种植的行长为7.0 m。

表1 桑品种桂桑6号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试验设计

1.3 调查测定方法

1.3.1 产叶量测定

每个处理组按小区采叶测定桑叶产量。从 2019 年 4 月 10 日开始采摘第 6 叶位及以下的桑叶称量,测定产叶量,以后每隔 30 d采叶测定 1次,全年共测 7次,合并计算每公顷桑园的年产叶量。

1.3.2 叶片相关农艺性状调查

每个处理组的每小区(1行)选取6片成熟叶片称鲜质量,然后用有刻度的测量纸测量叶片的长、宽。一般上半年的测量时间定在4月养第一批蚕前,下半年的测量时间定在9月养第一批蚕前。

1.3.3 枝条相关农艺性状调查

每个处理组每小区(1行)选择长势一致的连续5株桑树,用标有刻度的2 m长的木尺测量所有壮枝(高于40 cm)的长度,并数出最长枝条的节间数量。单株总条长=5株所有壮枝的长度之和÷5;节间密度=5株桑树最长枝条长度之和÷5株桑树最长枝条的节间数之和。

1.4 数据处理分析

采用Excel 2016处理并分析调查测定数据,用SPSS 17. 0进行数据的显著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的桑叶产量比较

图1显示0.5 m×0.2 m/1.2 m×0.2 m不等行距种植模式(G组)的桑叶产量最高,为50 632.21 kg/hm2,且与其他6种模式处理组的桑叶产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柱上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

此外,A组1.2 m×0.2 m与D组0.8 m×0.2 m等行距种植模式的桑叶产量无显著性差异,B组1.2 m×0.3 m与E组0.8 m×0.3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且C组1.2 m×0.4 m与F组0.8 m×0.4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也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相同的株距条件下,1.2 m等行距和0.8 m等行距对桑叶产量不产生显著性影响。然而,A组1.2 m×0.2 m与B组1.2 m×0.3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有显著性差异,A组1.2 m×0.2 m与C组1.2 m×0.4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则无显著性差异,且B组1.2 m×0.3 m与C组1.2 m×0.4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也无显著性差异。另外,D组0.8 m×0.2 m与E组0.8 m×0.3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有显著性差异,但D组与F组0.8 m×0.4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且E组与F组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也无显著性差异,1.2 m等行距和0.8 m等行距均在0.2 m株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最高。

A组1.2 m×0.2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与G组0.5 m×0.2 m /1.2 m×0.2 m不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有显著性差异,D组0.8 m×0.2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与G组不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也具有显著性差异;而A组与D组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相同株距下,等行距和不等行距种植模式对桑叶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且不等行距种植模式下桑叶的产量更高。

2.2 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的桑树叶片相关农艺性状比较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不同种植模式下桑叶叶长在7个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叶片质量和叶宽在7个处理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A组1.2 m×0.2 m种植模式的叶片质量最高,为10.87 g/cm2,与G组0.5 m×0.2 m/1.2 m×0.2 m、 C组1.2 m×0.4 m和E组0.8 m×0.3 m种植模式的叶片质量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其他3种模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B组1.2 m×0.3 m和F组0.8 m×0.4 m种植模式的叶片质量无显著性差异,和E组0.8 m×0.3 m种植模式也无显著性差异, 但F组与D组0.8 m×0.2 m种植模式的叶片质量有显著性差异,且D组最低,为10.30 g/cm2。

柱上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

F组0.8 m×0.4 m种植模式的叶片最宽,为21.22 cm,与A组1.2 m×0.2 m、G组0.5 m×0.2 m /1.2 m×0.2 m、D组0.8 m×0.2 m和C组1.2 m×0.4 m这4种植模式的桑叶叶宽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其他2种模式下的桑叶叶宽有显著性差异。而B组1.2 m×0.3 m和E组0.8 m×0.3 m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B组的桑叶宽度最小,为19.57 cm。

2.3 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的桑树枝条相关农艺性状比较

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桑树单株总条长、总节数以及节间密度在7组种植模式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单株总条长以高于40 cm的壮枝做统计;柱上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G组0.5 m×0.2 m/1.2 m×0.2 m不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树单株总条长最长,为777.44 cm,与E组0.8 m×0.3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树单株总条长有显著性差异,而与其他5个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树单株总条长无显著性差异,且其他5个等行距种植模式间的桑树单株总条长也无显著性差异。E组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树单株总条长最短,为620.50 cm。

A组1.2 m×0.2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枝总节间数最多,为195.11 节,与D组0.8 m×0.2 m和E组0.8 m×0.3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桑枝的总节间数有显著性差异,而与其他4个种植模式的桑枝总节间数无显著性差异,且其他4个种植模式间也无显著性差异。D组和E组的桑枝总节间数无显著性差异,且E组的桑枝总节间数最少,为169.78节。

D组0.8 m×0.2 m种植模式下的桑枝节间密度最大,为4.97 cm/节,与C组1.2 m×0.4 m种植模式下的桑枝节间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而与其他5个种植模式下的桑枝节间密度有显著性差异。此外,B组1.2 m×0.3 m与A组1.2 m×0.2 m种植模式下的桑枝节间密度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与其他2个种植模式下的桑枝节间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且A组的桑枝节间密度最小,为4.62 cm/节。

2.4 桑树农艺性状与桑叶产量间的相关性

从表2可见,桑叶产量与单株总条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777,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桑叶产量与叶长、叶宽、节间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0.484和0.389;桑叶产量与叶片质量、枝条总节间数无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07和-0.040。综上,桑叶产量与单株总条长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叶长和叶宽。

表2 桑树农艺性状和桑叶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3.1 不等行距种植模式是桑树的高产种植模式

本试验设置桑树在0.5 m×0.2 m/1.2 m×0.2 m不等行距模式(G组)下的农艺性状优于其他6个等行距种植模式。其中G组的单株总条长显著高于0.8 m×0.3 m等行距种植模式的桑树单株总条长,而叶长、叶片质量与等行距种植模式的组间差异不显著,叶宽略高于等行距种植模式,但与1.2 m×0.2 m、1.2 m×0.4 m、0.8 m×0.2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叶宽差异不显著,与1.2 m×0.3 m、0.8 m×0.3 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叶宽差异显著。G组不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枝节间密度略低于0.8 m×0.2 m等行距种植模式(差异不显著),总枝条节间数也略低于1.2 m×0.2 m等行距模式,但差异不显著。

G组不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的桑叶产量也最高(为50 632.21 kg/hm2),均高于等行距模式的产叶量,且高出0.8 m×0.3 m等行距种植模式的产叶量 28 171.92 kg/hm2(差异显著)。分析认为,0.5 m×0.2 m/1.2 m×0.2 m不等行距的种植方式使每行桑树的两边都有一个通气道呈现了边际效应,这也是其他作物采用该种植模式增产的原因之一[25]。而在等行距种植模式下,中间行桑树的光合效率不如边行的桑树,导致整体产量低于不等行距种植模式。

综上表明,0.5 m×0.2 m/1.2 m×0.2 m不等行距种植模式是桑品种桂桑6号在广西的气候条件和现行耕作条件下较为合适的高产种植模式。

3.2 单株总条长是影响桑树产叶量的主要农艺性状

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可知, 桑树产叶量与单株总条长、叶长、叶宽、叶片质量、枝条总节间数、节间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 0.568、0.484、0.207、-0.040、 0.389。显著性分析表明,桑树产叶量与单株总条长之间的相关性显著(P<0.05);而产叶量与叶长、叶宽、节间密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不显著(P>0.05);产叶量与叶片质量、枝条总节间数的相关系数<0.300,无相关性。综上所述, 桑树农艺性状中单株总条长对产叶量影响最大, 即单株总条长越长表明单株发条数越多,芽数增多,桑叶产量就越高,反之则产量降低,这与邓真华等[26],陈世良等[27]的研究结果一致。桑叶叶长和叶宽对产叶量影响也较大。叶长和叶宽影响桑叶的面积,在叶片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叶面积越大,产叶量越高。影响桑树产叶量的因素很多, 如土壤、气候、桑园管理等,除这些环境因素外,还有必要结合桑树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考虑, 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以全面提高桑叶的产量,实现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桑树桑叶行距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马桑树儿搭灯台
桑叶茶成“致富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奶奶家的桑树
桑叶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