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凤虎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依据。编者精心编制的教材是教学的优质资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如果能参考各版本教材素材,将会获得更多的教学素材、灵感,设计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融合使用各版本教材有利于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较好的获得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物理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科版、教科版、北师大版、沪科版、沪粤版等教材,建议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借鉴、融合多版本教材资源,挖掘教材素材价值,用活教材,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
教材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资源,具有兜底性、普适性、经典性等特点。课程标准倡导用活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基于学生实际,对教材素材进行取舍、补充,有针对性地基于教材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各版本教材的素材都经过精挑细选,是教师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与来源。通过参考、融合各版本教材资源,教师头脑中拥有了关于某一内容的更多优质素材,使得教学针对性更强,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物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承担促进学生发展的重任,肩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教育教学中五育并举。借鉴、融合使用各版本教材素材,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研究是教师的重要工作,通过研究提升专业素养、更新教育教育理念,教师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优化的教学设计上,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研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标、教材等,通过研究教师能更好把握课标要求、理念,设计教学时能做到高瞻远瞩,融合使用各版本教材素材是促进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好的新课导入引人入胜,能将学生吸引到新课学习上。教师一般都会在新课导入环节下功夫,期待在这一环节出彩。6版本教材新课导入的思路如下:人教版、苏科版、教科版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北师大版以实验导入,沪科版以生活情境导入,沪粤版通过物理学史导入。各版本教材的新课导入各具特色,尤其是问题情境、实验、联系生活导入新课的方式能较好吸引学生注意力。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展示了物理课程的魅力,是突破教学难点、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导入环节,建议融合北师大版和沪科版教材资源,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演示猛然抽出纸条、迅速打击硬纸板、小车突然停止运动等3个实验,然后针对实验现象提出如下问题: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踢出去的足球,脚已不再对它施力,为什么它还在运动?足球最终会静止,这又是为什么?”通过实验观察与问题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顺利过渡到物理学史的回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
借鉴各版本教材素材,拓展教学内容,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对于“牛顿第一定律”有些版本教材没有呈现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人类经过长期探索才得出的,其中的艰辛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历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多个版本教材介绍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北师大版、沪科版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有详细介绍。
利用好物理学史素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家研究的过程中渗透意志品质的培养,实现学科育人。理想斜面实验的教学可以融合北师大版、沪科版教材素材,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的研究,并给出理想实验示意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1) 通过了解人类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历程,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不易,培养学生尊重人类文明成果的意识;(2)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碰撞,引导学生客观评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识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然是错误的,但他受制于其所处时代的知识积累和科学研究方法,以养成学生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观念;(3) 亚里士多德最先想到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问题,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 利用伽利略勇敢否定流行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质疑批判的精神;(5) 利用好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渗透“事实+外推”的科学方法教育。
优化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主建构概念、发现规律,习得科学方法。在融合多版本教材素材方面,教师除了可直接借鉴探究素材、方案,还可以在参考其他版本教材时领会编者意图,获得灵感。“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活动可以融合各版本教材素材,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2.3.1 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
6个版本教材都利用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或顶端)滑下,比较其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实验器材和步骤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区别。以苏科版教材为例,首先提出问题:运动着的物体所受的阻力对它运动的路程会有怎样的影响?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改变粗糙程度,小车每次都从A点滑下,把实验结果填入表1中,回答问题,完成对实验的总结,问题如下:支持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试想,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到阻力作用,那么它将。
图1
表1
6个版本教材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活动不同之处如下:(1) 对比实验样本数量不同。在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中,人教版只用了木板和棉布,其他版本都是用木板、玻璃(或毛巾)、棉布(或纸板)进行对比,这一实验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样本越多越有说服力;(2) 实验方案详细程度不同。各版本都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实验示意图,不同的是除了人教版教材以外,其他版本教材都给出了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人教版、苏科版、沪科版、沪粤版教材还在实验之后用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可见,6版本教材都达到了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有必要扎实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鉴于八年级的学生实验能力还比较弱,知识储备有限,思维水平不高,在开展实验探究时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以精准指导,可以借鉴苏科版、沪科版、沪粤版的思路,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给出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并设问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实验中要关注如下两点:(1) 小车每次要从同一位置滑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2) 强调实验方法,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最后得出结论:小车不受力时做匀速运动,运用了“事实+外推”的科学方法。
2.3.2 惯性演示实验
6版本教材关于惯性的演示实验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惯性的要求是:“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6版本教材中惯性演示实验都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教学效果较好。不同之处有:(1) 苏科版没有配图,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而其他版本则提供了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方案,学生只需要了解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结果即可;(2) 教科版、苏科版教材没有要求解释实验现象,其他版本教材则有此要求。
融合使用6版本教材的建议:(1) 根据学生能力选择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好,可将学生分组,在课前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方案,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果学生基础较弱,则可按照教材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演示;(2) 无论是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还是按教材方案进行实验,都要详细、准确解释实验现象,这样才能达到课标要求;(3) 为了保证实验成功率,实验中要强调细节:击打拉出动作要快,如“猛击纸条”“猛然抽出”“迅速击打”“迅速弹飞”。
表述准确、规范对追求逻辑严密的物理学科而言很重要,尤其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表述更应该科学、准确、规范,应该字斟句酌。准确的表述有利于学生理解定律,运用定律分析问题、解释现象,6个版本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如表2。
表2
相对而言,北师大版教材更准确地阐述了力与运动关系的关系: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迫发生改变的。建议借鉴北师大版教材的表述,从细节入手强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首先,抓关键词详细、精确解释定律。从关键词“一切物体”“总”得出结论: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从关键词“直到有外力”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运动状态的原因。其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作铺垫。问题如下: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会改变,究竟是什么物理量变了?力又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上述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物理教学的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的发展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融合使用各版本教材素材,不仅是为了设计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所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为了促进教师进行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使教学设计更加游刃有余,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