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生
(深圳市深水兆业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水十条”)[1-2],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同年,深圳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发布《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3],提出“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的基本目标。2018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和省的各类督查越来越严格,根据中央环保督查整改要求,明确宝安区黑臭水体任务再加码、再提速,要求确保2019年底前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2020年2月13日,宝安区政府根据深圳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印发的《深圳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1年)》要求[4],提出到2021年底,排水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一轮排水管网修复改造,雨污分流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0%,平均进水BOD浓度达到120mg/L,主要出水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2021年底基本完成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污水零直排区面积不少于建成区的90%;茅洲河干流及其10条一级支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全区所有河流第四季度实现“稳定消劣、三全达标”。
茅洲河为深圳市第一大河,发源于深圳市境内羊台山北麓。流域面积为388.00km2,流经深圳、东莞两市三地,干流长为41.69km。其中宝安片区流域面积为112.65km2,涵盖沙井、松岗、燕罗、新桥4个街道,共有干支流河涌19条,总长为96.56km。宝安区内干流全长19.71km,下游河口段11.68km,为深莞两市界河(见图1)。茅洲河流域内落后产业聚集,电镀、线路板、印染等重污染企业高度集中,人口密集,为典型的高密度集聚区。流域内污水处理设施缺乏,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水体水质长期为劣Ⅴ类。茅洲河流域河道严重黑臭,是珠江三角洲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严重影响着深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图1 茅洲河流域水系
共和涌为茅洲河一级支流,全河段为感潮河道。
该河涌起点为共和第一工业区,流程1.27km,汇入茅洲河,汇流面积1.12km2。该河涌位于高度建成区,全河段民房密布,楼宇老旧且紧密,现状均建有沿河截污管渠,截污管管径400mm,沿河截污管建有截流井76座,沿河截污管总长度1.90km,该河涌沿河两岸均为居民住户,生活污水排入该河涌沿河截污管中,末端汇入松福大道市政污水干管。
根据国家、市、区水污染治理部署,2016—2020年,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分三期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整治、正本清源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工程,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治水策略,深入践行“1338治水技术路线”(即“一种模式、三全治理、三全达标、八大举措”)。经过五年连续治理,共和涌水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雨污分流两套系统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底,根据市生态环境局取样检测数据(见表1),该河涌水质实现基本消劣目标。
表1 2020年共和涌下游闸前水质取样检测数据
按照宝安区水污染治理技术思路,对影响河道水质稳定达标的问题进行梳理[5],问题如下:
a.部分排水小区雨污分流整治不够彻底。具体表现:河道两岸个别排水小区某些部位存在错接乱排“防潮”现象。
b.面源污染未整治完成。具体表现:个别垃圾站渗滤液未有效收集汇入污水系统;餐饮店隔油池未及时清理;个别居民将生活污水偷倒入雨水系统;道路清洗将垃圾渗滤液、油污等冲入雨水系统,最终流入河道。
c.管网不通畅。具体表现:部分老旧管网尚存在缺陷,造成排水不通畅。
d.沿河截污系统较为脆弱。具体表现:临河PVC挂壁管接入沿河截污管接头多、横接管长,极易堵塞,人为破坏严重;多处河道沿河截污管、检查井存在细微渗漏,污水河水相互渗透,不易发现且难以根治。
e.河道下游汇入茅洲河控制闸前存在“锅底”现象。具体表现:积水无法完全排净,时间一长,水质容易变质。
f.河道三面光,生态性差。具体变现:河道两岸现状为硬质驳岸。
a.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体系,建立了省、市、区、街道、社区多级政府河长,还建立了区水务局,河流整治施工、设计、监理单位及河流管养单位水质达标包挂河长的工程参建各方河长制组织架构(见图2),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工程参建各方河长按照巡河制度自主开展或联合开展河道巡查,及时将巡查发现的问题通过微信工作群进行通报,同时做好问题台账,按照问题督查督办机制整改销号。针对较为复杂、无法在现场进行处理的重大技术问题,由建设单位组织工程参建各方河长按照问题协调机制召开河长会议,协商制定整治方案;对于工程参建各方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按照问题反馈机制,提交至更高层级河长工作会议协调解决。
图2 工程参建各方河长制组织架构
b.积极转变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从河道向岸上扩展,推动水污染治理向建管并重转变的治水理念,推进统筹兼顾,系统治理[6-8]。
通过工程参建各方河长研究磋商,针对共和涌尚存的现状问题制定了如下治理措施:
a.治梳结合,人性化措施提升治理效果。具体整治方案为:对面源污染严重的餐饮门店、鱼档、肉档、菜档门前增加污水倾倒井、环状污水收集沟,以更加人性化的治梳结合措施减少面源污染影响。
b.彻底雨污分流,修复缺陷管段。具体整治方案为:以零直排小区创建为抓手,针对相关雨污分流不彻底的小区进行深入溯源整治,消除尚存的或者“返潮”的雨水入污、雨污混接问题;针对老旧管网缺陷问题,如管道破损、瓶颈管等,进行修复或翻建整治。
c.对河道沿河截污系统进行改造,彻底杜绝河水与沿河截污管互相渗漏问题。具体整治方案为:针对临河PVC挂壁管易堵易破损和沿河截污管渗漏难以处理,影响河涌河道水质稳定达标问题,在现状沿河截污管道包封混凝土,上部增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U形”污水沟,污水沟尺寸设置为600mm×600mm,用以收集河道两岸居民排放的污水,分段接入市政污水管。
现状截污管不再承担污水转输功能,而是作为排污的应急通道。同时为便于控制污水排放管控及防止市政污水在高水位运行时倒灌,考虑在沿河截污管道末端与市政污水管接驳口前加设闸门控制。
d.对河道“锅底”进行抛石填平。具体整治方案为:针对河道“锅底”现象,进行抛石填平,使得整段河道河底平顺,积水在退潮时可完全排净。
e.修复生态。具体整治方案为:针对河道三面光、生态性差的问题,通过开展水生态修复,如修建跌水坝形成生态水面,河道两岸种植矮生挺水植物等方式,逐步恢复河道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提升河流自净能力,实现河流从“水质达标”向“水生态健康达标”转变。共和涌水生态修复效果见图3。
图3 共和涌水生态修复效果
a.合理分配补水。具体方案为:将河道补水管控纳入河道运管单位日常管理范畴,密切监测河道水质情况,并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实施补水精细化管理。
b.涨关退开,及时置换河道水体。具体方案为:将河口水闸调度纳入河道运管单位日常管理范畴,根据潮汐涨落情况,涨潮时关闭闸门,防止潮水倒灌;退潮时将闸门开启,排除河道内水体,实施河道水位精细化管理。
c.加强监测,密控水质。具体方案为:将河道水质监测监控纳入EPC总承包单位日常巡河管理范畴,对重点考核断面实施“每日一测”,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
d.加强管网日常巡查管养。具体方案为:市政管网运管单位加强日常巡查管养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管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已投入使用的管道健康运行。
e.强化执法和政策宣传引导。与街道办、执法单位保持联动,加大乱排水、私接乱接行为的打击力度,拆除私接乱接水龙头;做好对周边居民正确排水的政策宣传引导工作。
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应锚定水质达标核心,直击存在的现状问题,坚持建管并重,下“绣花式”功夫,全面排查完善污水、雨水系统,建立健全排水管理精细化体制,实现排水管网专业化运维全覆盖,确保雨污分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一轮“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编制是落实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和工作指南。各级河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全面总结已有的工作经验成果,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和未尽事项,上一轮未完成的、有实效的河流管理保护措施应继续实施。同时,需要多学科、多部门联动,需要政府与企业紧密联系,创建合理的治理模式,按照既定的技术路线,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才能持续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