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两个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21-12-13 23:32柯炳生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口粮谷物粮食

柯炳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系列讲话精神,谈谈我个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第一是如何理解粮食安全问题,要系统的理解这个概念。第二是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成就。第三是新阶段粮食安全的新挑战。第四就是国家未来粮食安全战略展望。

一、系统理解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有很多个维度,它是一个重大问题,是一个古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是一个生产问题,是一个分配问题,更是一个多层次需要问题。

首先,粮食安全是一个重大问题。粮食安全,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涉及生存和健康问题,对国家而言,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盛衰的问题。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洪范八政,食为政首”,2000多年前,当时的当政者就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所有问题的首位,所以总书记讲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也是个全球性问题。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首脑大会,提出到2015年饥饿人口或者叫营养不足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当时有8.4亿营养不足人口)。现在看看这个目标实现与否?据FAO报告,2010~2012年,全球有8.7亿人长期营养不足,营养不足的人口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最新的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把解决全球饥饿放在第二项的重要位置,到2030年要消除全球饥饿。当然,实现这个目标可能也很艰难。

粮食安全,是个生产问题。生产不足,消费者肯定就不够吃,所以1974年的世界粮食大会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在任何时间,世界都有足够的基本食物供给,以维系粮食消费的不断增长,并平抑生产与价格波动。

粮食安全,是个分配问题。要实现粮食安全,不仅总量要足,还要人人都能买到买得起。因此,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大会更新了定义: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间,都能够买得到买得起足够的、安全的、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的饮食需要和食品消费偏好,实现活跃健康的生活。就是说,尽管世界粮食供给很丰富,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有大量的数以亿计的人吃不饱饿肚子,因为买不到或者买不起粮食。

按照上述粮农组织的定义,中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就有一个方面没有满足,就是食品消费偏好。吃得饱这件事情我们解决了,吃得好这件事情是永远无法最终达到的目标,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提高的。

粮食安全更是一个多层次需要问题。什么叫粮食安全?英文叫food security,就是食物保障,吃饭的保障。

饭碗里边装的东西很多,首先就是口粮,我们讲口粮要绝对安全,这里讲的口粮主要包括水稻和小麦。

主粮,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我国的用法。

谷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以及其他粗粮,是国际通行分类。

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是我国的用法,相当于国际上的主食概念,也就是人们每日或每顿都吃的,占食物能量来源的90%。

食物,英文是food,这包括所有能吃的好东西,所有装在饭碗里面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所谓的“大粮食”概念。

以上是从学术或者研究上的分类,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就更简单一些,消费者的要求具有五个层次。第一是吃得饱,数量要足,把胃口填满。第二是吃的好,质量要高,要吃细粮,不要吃粗粮,细粮里边要吃好大米,要吃专用小麦。现在,粮食吃的越来越少,而肉蛋奶消费不断增加,这都属于要吃的好的内容。第三是吃得安全,没有污染,跟生产直接相关。第四是吃得健康,饮食习惯要科学,太多太少都不好,主要是跟消费者有关。第五是吃得愉悦,属于食品消费方面的增值服务,包括快餐、外卖、各种在外就餐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2004年以来的18个中央一号文件,都突出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他特别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二、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成就巨大

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成就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增产了1.2倍。更重要的是人均粮食生产水平增加了50%左右。按照最新的人口统计,2020年我国人均生产粮食474千克,人均肉蛋奶和水产品以及水果等产品增值幅度更大。

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谷物消费是116千克,其中稻谷与小麦占绝大比重。当年人均水稻和小麦生产量是234千克,即使人均谷物消费全是稻谷和小麦,当年的生产量也是直接消费量的两倍,剩下的造酒或者做饲料粮用,还有一些放到国家的库存里面去。因此,可以说我国完全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

1978 年,我国用了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这是低水平的养活,因为我国的谷物生产只占世界的17%,肉类只占8%,水果只占4%。这意味着,我国的人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2018 年,还是用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8%的人口,但是生产了世界21%的谷物,25%的肉类,30%的水果,每个人分享的数量显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跟40年前完全不同,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三、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增加,但是进口增加幅度远远超过出口增加幅度,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宗农产品都是净进口。大宗农产品中唯一净出口的就是蔬菜及其制品,净出口145亿美元左右。水产品按金额是净出口,但是按数量是净进口。

新阶段粮食安全中,食物需求呈现新变化,即要求吃得更好,质量更好,品类更多,安全性更高,而农业生产面临的新挑战是耕地资源短缺继续凸显,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更加急迫。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到2018年人均消费的变化,其中谷物由139千克降低到116千克,动物源产品合计2013年是63千克,2018年就是72千克,5年时间增加了9千克,直接的谷物消费减少了,动物源食品消费增加了,要是把饲料粮直接消费加在一起,这个变化的结果是对粮食的总需求是增加的,干鲜瓜果增加的速度也很快,从41千克增加到52千克。这个趋势跟日本一样,日本人均GDP已经达到4万美元,谷物消费仍然是缓慢下降,10年下降了4千克,而动物源产品10年之内从160千克增加到171千克。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仍然会看到这样一种趋势,直接的口粮消费会继续下降,可能降幅会慢一点,肉蛋奶和动物源食品的消费会继续增加,瓜果蔬菜也会继续增加。

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是耕地少,质量差。全国的耕地面积是20.23 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 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2.7亩)的一半,且质量不高,耕地中坡度在6度以上(含陡坡耕地和梯田)占27%,地块非常之细碎。耕地短缺的影响极大,大豆亩产是129千克,2020年进口了1亿吨的大豆,如果用国内土地生产则需要7.75亿亩,而整个东北和华北的耕地合计7.25亿亩,即使都种大豆也不够。

第二是成本高,竞争力低。我国目前地租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都比欧美水平高。尤其是人工成本增加的非常快,主要是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收入增加拉动农业用工成本不断增加。过去12 年中,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水平每4年增加1 000块钱。人工成本的增加是刚性的,是不可逆的,一旦升上去就很难降下来。我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后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水平要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农民的收入构成中,外出务工收入已经占到41%以上,而来自于种养业的经营性收入连25%都不到。如果没有务工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农民的收入水平就不会快速提高,这对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农业生产而言则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

第三是农户规模小,文化程度低。我国每个农业经营户的平均经营规模是9.8 亩(约为0.65 公顷),不到欧盟农场平均规模(14公顷)的5%,不到美国农场平均规模(170公顷)的0.4%。我国农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只有8%,初中48%,小学及以下的43%。而美国农民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5%以上。文化程度也代表着应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和水平。例如,无论是玉米还是大豆,我国的平均单产水平仅相当于美国平均水平的55%左右。

未来的挑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创造奇迹的过程,过去40年来我们能够创造那样巨大的成就,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创造奇迹。而创造奇迹,只能靠改革与创新,改革也是创新,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讲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所以我们农业的发展一定要靠创新,首先是科技创新。

四、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讲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是5句话,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包括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说我们得靠国内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把生产能力搞上去;第二层含义是提高国内生产能力,要靠科技的支撑;第三层含义是可以适当进口一些产品,以弥补国内生产资源短缺造成的生产不足。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是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根据我国现在的生产能力基础,我的判断是,口粮绝对安全,可以得到可靠的保障,没有问题。而要实现谷物基本自给,仍然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谷物中,稻谷和小麦应该会继续进口一些,主要是品种和质量的调剂。但关键是玉米,近10年来,我国玉米总产量增加了51%,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都很重要,生产面积扩大了25%,单产提高了20%。目前玉米仍然严重短缺,未来随着人们对畜产品和水产品需求的继续增加,对作为饲料粮主体的玉米需求,压力还会持续增长。要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关键是看玉米,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可能是更重要的,是靠科技创新,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如何理解确保产能?粮食安全是长期性问题,而不是短期性问题。生产结构调整,不能解决长期性粮食安全问题。提高产能,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不是某一种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提高所有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未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更好发挥两个作用,这就是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两个作用都要发挥好才行。短期内的生产结构调整,市场机制会发挥出很有效的作用。但是,长期性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靠政府的作用。决定长期性生产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地面积要保护好,土地质量要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生产组织水平也要不断提高。这些最主要的因素,都离不开政府发挥更好作用。

在土地面积和质量确定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决定了产能,还需要组织化水平提高。一家一户没法用先进的技术。现代农业业态是土地质量、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的集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数量要保证,质量也要好,一定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放在长期能力的建设上,要增加粮食生产的话,仍然要靠土地,仍然要靠科技,这是最重要的,能力的建设主要靠这两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靠市场机制很难奏效。改善土地的质量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科技更是如此,所以国家还要继续加大投入,拿出更多的钱,把土地治理好。科技创新最终目的是增加单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我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更多的投入、更好的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我们的农业科技水平会不断提高,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更好的科技保障。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是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的。进口产品主要是土地密集型的,即单产比较低的产品,如粮食、棉花、油料等,而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蔬菜、水产品。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在中央政府层面,主要是宏观政策的统筹,尤其是理顺体制机制政策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而在地方政府层面,则是要落实好国家政策,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技服务、市场营销支持、财政收入支持,包括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生产组织建设等。

综上,我国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现阶段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未来的粮食安全,取决于从现在开始的努力,主要压力是畜产品和饲料粮。关键在于土地、科技和生产组织三要素组合构建的农业现代化,需要继续发挥好两个作用,短期内的生产结构调整靠市场作用,长期的生产能力提升主要靠政府作用。

猜你喜欢
口粮谷物粮食
珍惜粮食
五寨燕麦晋粒康“边煮边发芽”的神奇谷物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雪后林鸟
祖传“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