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创新途径
——以河南省淮滨县为例

2021-12-13 21:09蓝黎明刘守尧柳楷婧刘明成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

张 鹏 蓝黎明 邹 奎 陈 龙 刘守尧 柳楷婧 陈 振 刘明成 沈 军 李 平 陈 斌

(1.淮滨县农业经营管理站 河南 信阳 464400; 2.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3.信阳市水稻工程技术中心 河南 信阳 464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其中,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决定了乡村振兴的速度和成效[1]。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发展的前提。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为例,对推进乡村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建设,快速促进乡村振兴进行探讨。

1 淮滨县乡村产业现状分析

1.1 资源优势

淮滨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中上游,属大别山地区,是鄂豫皖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总面积1208 km2,包括辖19个乡镇(街道),29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达78万。

淮河干流横贯全境,因滨临淮河而得名,享有“淮上江南、梦里水乡”之美誉。淮滨区位优势明显,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淮息、淮固高速和即将开工的淮阜高速连接大广、沪陕、济广、阜新四条大动脉。

淮滨地势平坦、沃野连顷,物产资源丰富,盛产优质小麦、水稻、玉米、红薯、猫爪草、息半夏、花卉、果蔬和水产品以及油料作物。主食产业化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获得“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称号,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弱筋小麦基地县、粮食安全核心县、平原绿化达标县和杨木基地县。其中,淮砂更是以其籽粒大、质地硬、储量丰富而闻名全国。

1.2 发展概况

近年来,淮滨县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因村因户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实施5大类16项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各类产业发展。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食品企业20多家,龙头企业主要有麦得隆食品、金豫南面粉、富贵食品、宽裕粮油、五谷春酒业、华英肉鸡等。

近年来,淮滨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农作物播种面积13.3万公顷左右,粮食作物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是全国弱筋小麦的适宜种植区域之一,淮滨县政府连续8年出台《弱筋小麦生产指导意见》,对弱筋小麦投入:一产方面,建设弱筋小麦新品种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五粮液原料生产基地。每年投资3000万统一供种、一喷三防等。二产方面,对面粉、食品加工企业技改,投入500万元购买新设备。三产方面,建立粮仓加价回收,与五粮液集团、豫粮集团签订供货合同,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淮滨县被确定为国家“九五”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示范县、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示范县,2020年淮滨县粮食、油料生产取得了丰收,全县年粮食总产量约合5.86亿千克,油料总产量7800万千克。

淮滨县利用沿淮流域弱筋小麦资源优势,依托金豫南面粉有限公司组建河南省弱筋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招商引资加快食品产业发展壮大。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淮滨特色的以产业振兴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2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小农经济的束缚

在乡村产业经营中,小规模农业生产是市场的主体,小农经济仍然是生产经营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村土地比较分散,经营方式单一、数量散乱。农民家家都有土地,户户都种田,一家只能靠种植几亩地收入,分散的农户各自经营。在乡村产业经营中,小规模种植、农作物品种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够准确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供需信息不对称,无法应对大市场,经常陷入“赚一年赔一年,不赚不赔又一年”的困境,农民只能吃饱饭,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村民们腰包鼓不起来。有研究表明,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农业生产成本呈正相关,不利于农业粮食产量提高,不利于土地产出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农地集约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提不上去,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2]。

2.2 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够

部分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够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难以适应,服务群众能力比较弱,造成致富手段单一、带富能力较弱,受益群体较小。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经营收入,各项公益事业难以兴办,降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无钱为老百姓办实事,造成村“两委”陷入尴尬境地,不利于工作开展。

2.3 人才、技术、资金缺乏

农民大批外出务工,造成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经营人才更是匮乏。村里人口多为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差,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缺少启动资金,许多乡村产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水平,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比较低,严重制约了村农业经济发展。缺资金、少技术、没人才、建设用地等问题依然困扰特色产业发展[3]。

综上所述,乡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乡村产业发展滞后,致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何构建农村产业体系,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是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 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建设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现代农业是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依托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利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现代人才操作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农业,具备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绿色化等突出特征。现阶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做好农村土地与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方式,营造农村创业与就业的良好环境,建立农业经营者的推出与进入机制。一是加强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在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方面,进一步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自身土地用于农业用途的使用权和调配权。二是支持各类民营金融机构在农村基层建立农业信贷货网点,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简化农业信贷手续,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完善小额信贷产品,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融资保障体系,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平台性设施等的公共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对特定的农业扶持措施和政策,尽可能直接下达或落实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此外,允许基层对政府部门的农业扶持资金和政策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农业扶持政策的效率。三是营造农业创业就业环境,壮大新型主体发展力量。目前,农业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和农村内部的带头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来源。要营造农业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四是建立农业退出进入机制,创新新型主体发展机制。在不改变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建立传统农业经者的退出机制。重点处理好进入者退出者的利益关系,进入者资格与能力的认定,进人者之间的公平竞争和择优,进入者经营行方和经营领城的控制等[4]。

近年来,淮滨县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使村集体在农业土地流转中发挥主导作用,盘活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走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粮食、农副产品深加工道路,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积极投身到乡村产业发展大潮中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等多元化服务新模式,目前全县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39家、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1864家,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

3.2 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要充分结合各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要有创新发展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鲜明为准则,坚持引进外来资源,并充分结合当地资源,打造出特色产业。其次,是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心理念,各地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造出特色产业。近年来,淮滨县按照上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研究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着力扩规模、增特色、提效益,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并逐步付诸实施。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围绕纺织、食品两大主导产业,持之以恒延链补链,完善配套,把总部、研发和组装环节放在产业集聚区,把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环节放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科学布局,城乡互动,方便就业。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49家,其中大规模企业121家,是全市首批晋升一星级的产业集聚区,也是全市唯一跨入全省前100名的集聚区。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实施“多彩田园”产业示范工程,大力推动“弱麦强县”战略,全县种植弱筋小麦面积达4.7万公顷,占全县麦播面积的80%以上,亩均增收340元,户均增收2100元以上,形成了从种植—专用粉生产—食品加工—研发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五粮液原料供应基地和河南弱筋小麦核心产区;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稻渔种养产业,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3万公顷,稻渔种养面积达5333 hm2,实现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目前,全县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达1.3万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2000 hm2,建成食用菌基地2个、花椒种植基地12个、薄荷种植基地1个、构树种植基地1个、建成肉牛养殖基地5个、蛋鸡养殖基地2个、狮头鹅养殖基地14个、獭兔(肉兔)养殖基地5个;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家庭农场70家,专业合作社1834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依托淮滨港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机遇,规划实施了79.5 km2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建设,“港产城”融合发展雏形基本形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打造了新引擎,培育了新动能。

3.3 打造乡村产业品牌

以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中受益。淮滨县委、县政府加强乡村产业品牌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布局,突出特色,做大规模,全产业链进行打造,从种苗供应到市场销售和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全县形成了“稻渔种养之乡”“构树小镇”“渔网编织之乡”“花木之乡”“蔬菜之乡”“中草药之乡”“工艺品编织之乡”等各具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发展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1.3万公顷,占全县播种面积36%以上,带动贫困户3260户,亩均增收350元,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注册了“淮原香”“楚相故里”“陆稻米”等优质大米品牌;大力发展稻渔种养,种养面积达3000余公顷,带动贫困户1002户,亩均增收4000元,户均增收12 000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积极推进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达1.3万公顷,亩均增收800元,带动贫困户2400户,户均增收3200元。此外,还发展中药材种植2000 hm2,构树种植133 hm2,蔬菜种植4000 hm2,肉(蛋)鸡、蛋鸭养殖1300万羽,狮头鹅(白鹅)养殖20万只,生猪年出栏30万头,肉牛存栏2万头。

3.4 以科技创新提升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

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现代化重要基石,是乡村产业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大大促进对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等重要资源技术更新,提升各种生产要素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贡献,提升乡村产业的高利用率、高效率制作和高品质发展。以淮滨县为例,一是打好“人才牌”,大力推行乡村人才战略,紧紧牵住人才振兴这个“牛鼻子”,加大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力度,近几年依托县农业农村局,举办高素质农民、乡土人才培训班160余次,共培养高素质农民,乡土人才,致富能手8600余人,着力打造一支永驻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强劲人才支持。二是打好“回归牌”,结合村“两委”换届,开展“凤还巢雁归来”活动,在“两委”换届新选任的村干部中,171人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16人为回乡大专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 17人是乡村医生或教师,311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乡村产业振兴力量明显增强。三是打好“培育牌”,紧抓本土人才这一关键群体,精准聚焦党员干部、农技人才、农村能人等人群,综合运用结对帮带、实践锻炼、进修培训、考察学习等措施,储备后备干部628名。创新实施“农村能人培养绿色工程”,建立630人的“农村优秀人才库”,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四是打好“引进牌”,拓宽用人视野,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看特色识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

3.5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延伸产业链条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活化为主轴,兼顾生产事业活动性和生态环境相容性功能的农业经营,属于农业和休闲游憩相结合的事业,是现代农业“以农为本,创造新价值”的新型业态。

淮滨县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千古廉相孙叔敖的故里,更是鄂豫皖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彩绘“泥叫吹”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郑镇怀布雕画享誉“华夏一绝”。淮河航运通江达海,有河南省最大的内陆港口淮滨港,是中原地区通江达海的水运要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滨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发展乡村旅游、商贸、物流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淮滨县可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结合乡村产业品牌建设,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向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方向延伸,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加强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康养、健身、科普等配套设施建设,把休闲观光农业及其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努力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