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淇也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茶道是在世俗生活中以茶为媒介形成的生活礼俗。它既蕴涵着茶本身的烹煮艺术,又在习茶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修身的方式,集美学与艺术于一身,凝聚成茶文化的内核。茶道是中华文明千年结晶,使茶漂洋过海,风靡全球,跻身饮品主流地位,并将茶的美学传播到世界。茶道程序严格,操作规范,格调讲究,从洗壶开始,到品茗结束,中间经过冲泡、封壶、奉茶、闻香等环节,仪式感强,步骤清晰,形成规范有序的茶道文化精神内核,尊重自然,关注细节,专注过程,注重修身,以期养性,小火慢熬,沉浮观茗,不疾不徐,细品慢泯,追求极致。
茶文化源远流长,亘古传承,是中国典型的文化瑰宝。历经千年,与儒道释多家文化碰撞融合,逐渐形成见解独到、自成一派的茶文化。茶文化特有的风韵可以表现为显文化和隐文化两种表达形式。显文化强调的是基于饮茶形成的文化表达。隐文化强调的是品茗者在饮茶过程中所有的感悟和体验表达。显隐文化的结合,更好的诠释了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茶道与礼相连,侧重修身,强调养性,往往以茶为媒介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强调人文性。在品茗过程中,与茶为友,闻香品茗修心习德,增修礼法,悟道养性,完美的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将益与美相结合。茶道博大精深,包容并蓄,与时俱进,它涵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统一,在一个系统中,互为依存,互相统一。它崇尚“贵和”的思想,强调处事宽和大度,待人和谐不争,为人谦虚不贪,交人不偏不攀。它注重人文传统,厚爱苍生,亲和以待,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生活,尊重差异。茶分六大类,各有千秋,也在六大类的繁多品种中,雅俗共赏,互容互存。它的传承价值和特性价值,在茶道文化中构建起显文化和隐文化的耦合联动。林治先生被称作茶界的“痴人”,他道出茶道的真谛为四核,即:和,寂,怡,真。饮茶即识人,品道即处事。将茶道运用到辅导员工作中,找到文化契合点,陶冶情操,追求人格,以提升自己为育人的前提,实现互助助人,育人达己的理想状态,完成价值的实现,不断升级本质工作的内涵,实现育人的实质性飞跃。
武夷山茶痴总结了茶道的真谛,即:和,寂,怡,真。从辅导员工作角度出发,能够有效的探究到辅导员工作与茶文化的文化契合点。
辅导员的工作是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者,担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思想阵地的守护人。辅导员的观念奠定了工作的主旋律。和为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厘清工作重点,心平气和,平等尊重,纯净透明,为学生工作搭建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辅导员队伍组成中,年龄小,学历高,站位前沿,易于接受新事物,与学生能够迅速打成一片,容易沟通和交流,距离感小。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有因为人际交往带来的工作困扰,如何考察好、处理好“关系户”的问题,如何平衡各类学生的关系,在竞争、评选方面能够一碗水端平,做到事事公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尊重学生发展出发,从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出发,端正工作态度,谨慎处事行为,让“和”成为工作中的标尺,以身作则,去育人,用自身的美丽去征服人,得到学生的崇敬。在工作中保持清和,保持谦逊,保持公平,不掺杂私欲,做到廉洁为先。
和也是和谐的一种表达,是身份的象征和相符。从辅导员工作来看,辅导员的形象和气质是否与职业要求相符合,是否和谐,是否能够从外形的穿衣打扮来区别于其他职业特征,能否将教育容纳在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来,能否实现从外在的行为影响到内化的精神,都是辅导员要做的修身课程。要保持“谦和”,育人先育己,让自身修炼的和谐安静,闲适豁达,不骄不躁,保持真我,才能更好的将自身感受传递给学生,实现育人的目的。
“和”还要追求和合,将理念与实践和合,将思想与行动和合,将工作指向与工作质量和合,明晰结构,搭建目标,合理规划,易于操作,使学生行有所依,行有所量,更快、更好的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保持平常心,不追求名利,能够扎根一线,把辅导员工作做成职业,做成事业,做成追求,才能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住辛苦,抵挡住诱惑,才能在辅导员队伍中稳步前行。辅导员这个职业需要长久性和稳定性,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职业归属感,能做到寂,做到恬淡,做到闲达,才能守住根本,才能成为麦田的守望者。这是辅导员工作的境界和灵魂,是茶道的意义所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懂得责任,是不能丢掉的根本,是高校辅导员坚定不移的道德操守。
寂首先要守住静。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面对事务性工作,面对突发事件,要冷静,和气,保持头脑清醒,感受平静,通过静心的力量有条不紊的处理各项事务,使自己能够通过静心来增加耐心,通过静身来锻造建强,通过静脑来培育智慧。享受当下,感受静带来的美好。寂其次要懂得敬。敬是坚守,是责任,是对辅导员职业的忠诚,把敬业作为一种道德,作为一种工匠精神,细细打磨,娓娓品味,本着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延续教师优良教风,传递思想精神的重要传播者,只有对工作崇敬,才能真正把握辅导员工作的精髓,才能脚踏实地,坚持有方,信心百倍。
怡注重身心愉悦,强调的是快乐。从精神角度看,品茗中的先苦后甘,感受浮沉人生,是品味和把玩生活的情趣所在,入口为苦感受回甘,是胸襟开阔的表现。给予是快乐的源泉,“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力量给与他人”。辅导员恰恰是给予的施与者。教育的核心是“爱”,是给予,被需要也是一种快乐。被信任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格局,是一种智慧。陪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学生的思想里烙下自己的价值观,能够为学生排忧解难,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老师是学生的镜子,二者之间的联动是潜移默化的。被尊重是一种快乐,“教育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自律”。辅导员的工作要有胸怀和情怀,要目光长远,目标明确,不拘小节,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小快乐,愉悦心情。怡是工作中的情操,面对工作的繁杂和苦闷,如何排解是一种智慧,不较真,不焦躁,温和,谦卑,善良,化解工作中的小插曲。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把工作作为修炼场,在面对各类事情时游刃有余,练就看淡,看清,看轻的本领,才能做到苦中作乐,享受当下。辅导员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要掌握多门类的专业知识,以心理学为例,在保持自身积极生活态度的基础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引领和疏导,提升自己是乐,帮助他人是乐,独乐乐,众乐乐,达到乐群,乐我,乐他的精神境界。被他人需要成为一种快乐,感动别人才能享受人间真正的幸福。
真可以阐释为真知、真理,真诚,本真,是归于本性,人之初性本善的至善,强调的是真善美,它传承千古,真诚以待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符号和基因。保持“真”的态度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真”也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是保持本真的态度。辅导员不单单是一个称呼,它更是职业,是责任,是担当,在选择辅导员之初,不是为了跻身高校的门槛的“低就”,而应该作为长远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作为“终身职业”来经营。任何工作岗位都存在着困境和瓶颈,辅导员队伍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存在职业倦怠,调节好心态,保持年轻心态,保持对职业的认同和乐观态度,保持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学生的合作,参与到学生学业生涯的规划,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增加学习,爱岗敬业,使学生愿意把辅导员当成榜样,使学生愿意与辅导员真诚对话,使辅导员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育人过程中,要注重过程,避免形式主义。在设计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有参与感,有收获,有感悟,减少因完成任务而做无谓的精力浪费的形式活动,劳民伤财,效果不佳。辅导员要有教无类,对每个学生一碗水端平,从教育出发,真心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优势,指导学生发挥特色,弥补短板,不断锻造核心竞争力。这需要辅导员对每名学生了如指掌,真心真诚,让优秀成为榜样,让后进不再自卑,让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获。
中国的茶道文化熠熠璀璨,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东方的魅力和文化气息。茶道文化以德为先,强调修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注重人文价值,这也与辅导员从事的育人工作相契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谨记和,寂,怡,真四字真谛,和心静气,扎实本岗,不求名利,敬业乐群,爱岗敬业,捧一颗真心来,撒入学生心中万粒种,使辅导员去浮去燥,修身助人,达己成仁,关注精神层次,提升育人品味,不断践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