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瑞耿 陈思学 陈 玲
(1.福建省闽清县气象局,福建 福州 350800;2.福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福建 福州 350000)
气象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主要保障业务之一,其可以充分发挥趋利增收以及避害减灾的作用[1]。闽清县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中下游。闽清县地理坐标处于25°55′~26°33′N,118°30′~119°01′E范围内,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四周群山连绵,山丘广布,平原狭小,溪涧纵横,层状地貌显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体气候特点:降水丰富、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处于1400~19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9.7℃,无霜期为245~291d,昼夜温差大,适宜水稻、蔬菜、茶叶、柑橘、蜜柚、橄榄、花卉苗木、食用菌等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在全球气候增暖的大形势下,我国各个地区气象环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闽清县暴雨、洪涝、大风、干旱、霜冻、寒露风、寒潮等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概率越来越高,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及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趋利避害,推动农村经济的安全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闽清县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实际,首先阐述了该地区所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为闽清县农业经济的持续、安全发展,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给予有效的气象服务支撑。
近年来,为尽可能发挥闽清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趋利避害的作用,根据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象服务新要求,闽清县气象局积极构建气象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以及服务效益。
紧密围绕水稻、蔬菜、茶叶、柑橘、蜜柚、橄榄、花卉苗木、食用菌等粮食作物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作物长势及农业气象条件实时监测业务,开展粮食产量预报预测服务;强化暴雨、洪涝、大风、干旱、霜冻、寒露风、寒潮以及病虫害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开展灾前监测预警、灾中动态跟踪以及灾后定量评估服务,为闽清县党政领导与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农业气象情报、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评估等服务。
积极制定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为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直通式”用户提供准确的、科学的、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农业气象产品信息[2]。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内容涵盖农业气象情报、粮食产量预报、旱涝和低温冻害等灾害的监测与评估、重大农业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重大林业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春播春种气象服务、夏收夏种气象服务、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及农业气候区划、农用天气预报等业务服务领域,以及优势产业的灾害监测等,主要农作物发育进程、病虫害防御重点、天气实况及对作物生长影响评价、未来一周天气趋势、生产建议等。通过各项措施不断提升闽清县农业气象服务质量,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的经济效益。
1.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
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是预警信息发布的基本手段。往往需借助于气象灾害监测系统获取完整可靠的气象数据资料,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气象预报、预警。然而,现阶段闽清县气象监测网络还不够完善,还无法完全适应于当地经济社会的保障、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基层气象台站点空间密度还无法完全满足技术要求,而在农村地区分布特别少;此外,农业气象灾害信息传播途径也不全面。现阶段,闽清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属于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无法较好地适应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更多要求。闽清县当前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状态下,农业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途径有限,使得农业气象信息传播不广泛[3]。
2.气象为农服务的精准性有待增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也在持续变化,闽清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农作物生产布局也得到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朝着现代的特色水果、特色林业、设施蔬菜、茶叶生产、食用菌培育等现代化农业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内容以及标准也有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内容由单一朝多元方向发展,由传统的预警服务转变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特色水果、设施蔬菜、茶叶生产、食用菌种植等相关领域的专题服务。但是,就现阶段闽清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尽管该地区在逐步想转变以往的气象为农服务方式,朝现代化、多元化趋势发展,然而毕竟基层各个方面的能力不足,再加上精力有限,气象为农服务的精准性水还有待增强。
3.基层缺乏气象为农服务人才
气象为农服务人才匮乏是基层气象部门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闽清县也不例外。随着新型农业发展越来越快,农户对农业气象信息的需求量逐渐增多,这需要气象为农服务的内容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但是,基层气象部门人才断层越拉越大,影响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高效发展。老一代的气象为农服务人员对于现代化信息科技技术掌握较少,而新一代的工作人员又缺乏工作经验,还有些年轻人甚至不愿下基层工作,这些均制约着气象为农服务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于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
闽清县应增强农村地区防灾薄弱区域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在灾害性天发生几率比较大的区域以及农业防灾减灾水平较差的地区,加大现代化农业气象监测装备的投入力度;完善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在农村地区高山、江河、水库、农田等自然环境复杂以及灾害区域,加强无人值守自动站的建设,第一时间获悉致灾要素与相关信息,不断提升各类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要尽可能完善基层综合气象测报系统,增强中小尺度复杂天气的观测水平。强化农业领域的气象探测业务,尽可能发挥综合气象探测网的气象观测与服务作用。政府要尽可能倡导有关部门同心协力完善气象探测网,从而更高效、高质量地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数据进行采集、传输以及存储,确保农业气象数据、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中更好地应用。
闽清县气象局应该结合当地实情,不断优化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从而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第一,深入各乡镇、村落开展实地调研,认真收集闽清县各个地区的现代农业生产资料,以此作为今后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方向,不断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第二,抽调气象农林专家与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构建研究小组,探究气候变化对粮食产品、特色瓜果、茶叶等农产品从生产、收获、贮藏到上市等各个阶段的影响,依据调研情况,研发更加实用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以适应闽清县现代化农业的精细化需求;第三,要注重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影响分析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防范措施等相关资料的梳理工作,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方面的大数据内容,和上级气象单位共同合作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为精准性的智慧农业服务的开展提供发展思路。
为了更好地落实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应强化闽清县气象为农服务队伍的建设,可以选择“内培外引”的方式着手开展:一方面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邀请气象学方面以及农业方面的的专家到基层开设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讲座,或者借助于网络的方式聘请专家开展网上直播培训;另一方面建立气象为农服务微信群、QQ群,利用各类方式为气象为农服务人员带来交流学习的平台,分享工作经验以及得失。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是基层气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虽说闽清县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精准性有待增强,基层缺乏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闽清县气象部门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加强闽清县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探索与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农业对于气象服务的更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