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 宇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眉山 620000)
在社会的发展中,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并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占据很大比重,在遇到农产品质量问题时,会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涉及多个经济组织,各环节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是导致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中对各项信息记录的质量保障系统,主要在于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问题,予以解决,提高产品综合质量水平。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全过程的监管,积极构建全国统一化的农产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并在有关区域积极展开试点工作。2015年,国家颁布及推进互联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案,设《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2],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相关制度作出具体安排。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比较多,尤其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农产品数量与日俱增,国家越来越注重农产品检测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安全检测网络。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的产地、生产、包装、检查等予以明确要求,并在2015年食品安全法中对农产品的标签、召回提出严格要求。
行政法规方面,2006年,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办法》等制度,针对农产品生产流通中追溯体系提出对应要求。此外,各省市也针对本区农产品生产流通提出对应规章要求。针对农产品的追溯,国家主要规定了一般性的质量及安全要求,对于可追溯性的法律要求还需进一步完善。地方规章制度的设置则呈现出原则性需求,文件的落实及可操作性有较大的强化空间。
现行国内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标准约为43项,且大多数为推荐性指标,强制性指标仅有4项,国家标准6项,且是关于农产品的标准。《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等采用全球通用编码、条码、射频技术实现食品安全跟踪、追溯。之后,农业部还颁布《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则》《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等,对水果、蔬菜、肉类、谷物的可追溯操作设置规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建设发展时间较短,但基本和国际标准规范衔接,部分规范的应用受产业发展、国家部署及已有规范强制性要求,其应用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政府对农产品质量信息的监管方式、生产运营中对产品质量信息标示的能力、消费者对产品信息可追溯标签的认可等。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直接关系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在农产品生产中,相关部门未做好安全追溯全面监督、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农产品安全追溯并不理想。并且,农产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过程中,由于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带来了严重后果,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国家规定,不同环节的质量问题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采取分段监管。例如,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奶农及企业由农业部监管,牛奶生产、加工商由原卫生部、质检总局监管,奶粉营销则由工商行政、食品监督部门负责。分段式管理易造成监管无法联动协作、溯源调查,影响监管效果。此外,分段监管也导致各级工作部门只能分头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产品编码、追溯信息及技术存在差异,无法准确对接,信息无法共享,各环节缺乏有效整合。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需要考虑前期投入成本及组织成本,需制定对应工作制度,配置好软硬件,购置信息采集、打印设备,制作追溯标签,对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人员落实专项培训。由此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前期投入较多,而我国初级农产品生产以个体经营户为主,规模小、机械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流通较为落后,以终端零售为主,导致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组织承成本也居高不下。
由上文可得知,分段式监管是导致追溯体系出现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但短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分段监管无法立刻转变,可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构建统一化的监管协调机制。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行政部门等要加强合作,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消费过程构建整体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划好体系框架,界定不同部门在追溯中的职责,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内容,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对接机制,构建围绕标识码的市场准入制度,各环节记录信息并做好备案。
由物品编码中心对已有的农产品质量追溯标准、指南整合,通过修订构成完整的体系,确保按照此标准构建的追溯体系各环节信息可有效对接,实现产品全程追溯。采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国际标准,为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走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要确保和国际接轨,也考虑到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规模水平实情,符合国家法律及行业标准严要求,结合国家食品质量追溯的市场环境,制定符合各地农产品流通需要的标准。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成本含前期投入成本及组织成本。前期投入成本又可分为软、硬件成本。硬件成本分为打印、制作标签的设备购置,软件成本则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开发及维护。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制度,要求购置对应终端设备,故硬件成本无法避免,软件成本可由政府承担。企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计划,可以构建自己的网站,借鉴阿里巴巴、淘宝等平台,吸引更多客户光顾。国家委托农业部、质检部门、工商及食品管理部门构建公共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农业合作社、生产企业、加工企业提供自身真实信息注册,可上传自己产品的质量追溯信息。
采用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可以大大节约前期重复性的追溯平台建设成本,构建一体化追溯平台,也可有效规避信息孤岛。此外,由政府部门牵头构建追溯平台,可发挥政府公信力的优势,使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拾信心,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获取市场溢价。
我国农产品生产中个体户占比较大,零售环节庞大,故可追溯制度组织成本较高。为控制组织成本,可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围绕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个体户集中起来,让其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零售环节庞大,可以在集贸市场设置质量监测点,对产品抽查,颁发准入文件,通过抽查才可进入市场销售。
单独的食品质量追溯系统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无法真正确保食品安全,需要与一定的要求、方式相互结合。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中,也需要政府对其做好监管及引导。政府管理部门可强化对可追溯农产品的监测及抽查,加大危害物对人类影响较大的项目的检查力度,例如严检重金属、农药、添加剂及工业污染源等。要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进行抽检,监督企业运行追溯系统,也保证追溯过程满足国标技术标准,使企业可追溯系统的信任度也随之提高。此外,可加大宣传,利用政府公信力,引导消费者认识追溯标识,并引导消费者合理购买,激发生产者追溯积极性。
人民群众生存需要农产品作为支持,大家每天都会摄入很多农产品,其质量、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各界必须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构建协调性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控制组织成本,强化对可追溯农产品的监测及抽查等措施完善体系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