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1-12-13 08:23:50史亚晴张玉晴
人人健康 2021年18期
关键词:手术过程手术室麻醉

史亚晴 张玉晴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江苏南京 211300)

心理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情绪问题。对此,文章就心理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意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经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治疗患者98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98 例患者进行平均随机分组,组别设置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9 例,患者男性25 例、女性24 例,年龄在18 岁~54 岁,平均年龄为(35.25±1.25)岁;对照组患者49 例,患者男性23 例、女性26 例,年龄在17 岁~58 岁,平均年龄为(37.15±1.5)岁。两组患者手术类型包含妇科手术、外科手术等,患者的治疗方式、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非全麻患者的护理效果的过程中,采用对比方式进行研究。在对患者进行非全身麻醉的过程中,为保障麻醉效果与研究数据的精准性,麻醉师采用同一人员。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工作,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以保障患者身体情况的稳定性。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为强化对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首先要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在不断的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行为特点等进行了解,这有助于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另外,有效的沟通能够使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情绪变化进行感知,这也就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及时性。其次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建立有效的沟通,通过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状态,以便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护理工作。

(2)重视健康宣导工作。部分患者属于初次接受手术,其对手术过程不了解,这也就使得患者自身情绪出现焦虑、紧张等现象。对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导,采用动画视频、宣传册等途径,对手术全过程进行告知,以加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了解,减少患者紧张情绪的出现。另外,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手术类型对患者进行手术效果与手术风险的告知,以提前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减少此类问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而提升患者护理与治疗依从性。

(3)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良好的病房环境能够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受患者治疗方式的影响,部分病房环境较为专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此,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对病房环境进行布置,采用色彩性强的病房布帘、增加空间装饰物,通过此类途径对病房环境进行改善,以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以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主。

心理状态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为主,患者得分率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数据采用患者入院时与术后1 天评测数据。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此次护理满意度调查主要从心理护理、身体护理与护理沟通三个角度着手,护理满意度越高患者对护理认同感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比

从患者入院时与术后1 天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其焦虑与抑郁状态得以明显缓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通过护理满意度的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的情况下,其心理护理、身体护理以及护理沟通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数据对比

3 讨论

非全身麻醉属于麻醉方式的一种,不同手术类型所选择的麻醉方式具有差异性,非全身麻醉会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的意识,这也就使得患者对手术过程的认知较为清醒,极易产生情绪焦虑、紧张等情绪。患者此类心理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其心率、血压等生命指标,严重影响着手术进程。为保障手术过程的有效性,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工作,以强化患者对手术过程的认同感,减少手术问题的出现。

心理干预护理作为护理干预模式之一,其在手术室非全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较好。与常规护理工作相比,心理护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其能够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大部分患者为初次接触非全麻手术,因此患者会对手术过程产生恐惧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身体指标的稳定性。心理干预护理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进行了解,进而有针对性提供护理工作。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的过程中,其核心是对患者认知状态的改善,以提升患者对非全麻手术的了解,进而保障患者在接受手术时的心理平稳性。术前护理与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共同作用于患者心理波动的稳定性,其能够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术前的相关事项讲解以及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可通过构建强大的理论基础缓解患者对非全身麻醉手术的恐惧,使得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治疗,同时帮助患者取合适且舒适体位,并提前将手术室温、湿度调整至标准水平,均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身体舒适度;术中责任护师的陪同及精神、情感支持可以使患者快速适应手术室环境,并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轻松的状态,让患者感受到环境舒适度; 术后帮助患者清洁血迹并注意保护隐私部位,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病房巡视及相关注意事项的讲解指导可以使患者感到被关注的满足感,进而缓解其因术后疼痛、对恢复情况不确定的焦虑心情。

研究数据表明,从患者入院时与术后1 天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其焦虑与抑郁状态得以明显缓解;通过护理满意度的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的情况下,其心理护理、身体护理以及护理沟通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就意味着心理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护理治疗较高。对手术室非全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负面情绪的出现,且能够帮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调整身体状态至最佳状态,以保障手术工作开展的顺利性,保证患者手术成功率的提升以及术后身体康复实践的缩短,使手术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与目的。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工作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不仅仅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具有治疗促进作用,其对手术室护理的作用较为明显。作为新型护理工作模式,其在工作过程中所体现的护理效果极佳,其对患者心理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避免了不良心理对患者在手术中的恶劣影响。在手术室对非全麻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在手术的前夕以及手术中、手术结束后对患者予以必要的心理干预,针对患者表现出的不同状况予以及时的沟通处理,避免各类因素影响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使其能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猜你喜欢
手术过程手术室麻醉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云南医药(2020年5期)2020-10-27 01:38:14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保留远近双蒂皮瓣削薄术治疗手足部皮瓣移植术后臃肿畸形临床观察
保温护理对98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应用价值分析
麻醉复苏室与临床护理特征性分析与措施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40:03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