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2021-12-13 08:21卢晓
关键词:子系统主体思政

卢晓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1 系统论与实践育人

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构成要素主要为心理、思想、行为三个维度,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部分按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存在、受制并作用于一定的环境,体现为一种运动过程的有机整体。”[1]故一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形成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特征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充分考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的系统性,建构整体的、多层级的、动态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可见,高校思政教育这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主力军(教师队伍)、主战场(课程建设)、主渠道(课堂教学)发挥显性作用,同时也需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隐性要素的作用,才能真正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2006年教育部长也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2]从教育途径上明确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又分为除思政课外的各类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与校园内外实践育人两个子系统(图1)。

图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在高校思政教育系统中,校园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即实践育人)是学校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哈佛大学教授查得·莱特教授提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或活动,有4/5发生在课堂外”[3]。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强调“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

“高校实践育人就是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和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4]实践育人是一种与课堂育人相区别的一种思政育人方式。各高校也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打造实践育人体系。如广西大学“打造‘五大平台’、完善‘四种模式’、落实‘两环节三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5]“以事业化规划、系统化推进、社会化运作、项目化支撑、特色化提升”的工作要求,努力形成“四年、四类、四层次”的递进式系统化社会实践活动体系”。[6]“以理论讲授为辅,团队实践为主,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互融”的新型教学模式和“领导重视、教师督导、学生主动、社会支持‘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运行模式。[7]这些探索大都聚焦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提炼,实践育人系统尚未建立。鉴于此,本文以广西某高校实践育人实践为基础,从系统论视角分析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2 实践育人的系统构成

高校实践育人系统建设需要实践育人主体、实践育人活动、实践育人平台以及实践育人组织管理等四个子系统互动协调,构成整体。

2.1 实践育人主体子系统

实践育人主体子系统是落实实践育人的前提,也是关键。谁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体?有学者认为相关组织部门是实践育人主体,“为了更好地把握实践育人的主动力、 内动力和能动力,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实践育人工作小组,校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实验设备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实践育人工作持续而有效地进行”。[5]实践育人体系是校本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五位一体”包含了高校内部“教务处”“学工处”“党团委”“宣传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个部门。[8]为打造适合本校师生需要的精品实践课程,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9]对于高校思政育人主体,学界目前较多地关注学校相关组织部门。高校思政工作虽然需要相关部门组织推动,但最终还需落实到具体的“人”,组织部门和“人”是思政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

在高校实践育人主体子系统中(图2),校内需要各组织部门联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和实验中心等都肩负有实践育人的职责。四部门联动才能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为实践育人提供服务。同时各部门所分管的专任教师、辅导员、团干、实验员等多元主体也需要合作,共同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共青团实践活动等,共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导师团队。从而在实践活动既提升专业技能,又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图2 高校实践育人主体子系统

实践育人主体子系统的构成,也离不开接收实践活动的校外单位,基层政府、企业、各文化事业单位和社区、村寨等都是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主体,是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依靠力量。可为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提供职业导师、地方知识导师、生活导师、人际交往导师等。精心挑选这一类校外实践育人主体,对于高校实践育人的落实将发挥事半功倍的效能。

在高校实践育人主体子系统中,“学生”也是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不仅需要校内、校外导师指导,更需要激发学生实践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践育人要以唤起学生丰满自己情感、意志、思想,养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职责,学生应自觉地将实践视为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避免实践活动走向娱乐化、形式化、无序化[10],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在实践育人主体子系统中,校内各部门以合作机制为基础,校外各部门以协作机制为导向,校内外导师与学生则需联动协调、共同落实实践育人。

2.2 实践育人活动子系统

实践育人中的“实践”,内涵丰富、种类多样。“一是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教育,二是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虚拟实践活动。”[11]实践教育主要为“课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四个方面。[8]实践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5]总体来看,实践育人活动子系统(图3)在校内、校外两个场域中实施,既有显性的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的实践性课程,又有隐性的以拓展文化素养、增强社会认知为主要目标的校园内外实践活动。

图3 实践育人活动子系统

校内—校外,显性—隐性,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形成了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子系统。与专业密切相关实验实训课程、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系列实践课程,在专业技能训练、提升过程中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培育实事求是、科学求证的职业态度,激发学生为人民、社会、国家奉献青春、贡献力量的气度和志向。与文化素质拓展密切相关的校内实践活动,如军训、劳动、勤工助学等是训练强健体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独立自强品质的重要途径。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者等校外活动是了解国情、区情、民情的重要途径,是切身感受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重要过程,是激发学生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真切情感的重要渠道,是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练就真本事,树立为国家和社会献计献策、为人民增福祉等伟大志向的重要途径。而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是寻求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匹配的重要途径,是从校园到社会,再到校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融入社会需求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自我价值、衡量专业技能、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都是实践育人活动子系统不可缺失的要素,校内实践环节是校外实践活动的基础,校外实践活动是对校内实践的加强和提升。文化素质拓展、对国情和区情的深切认识是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动力。育人目标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被不断激活,被实践主体消化、乃至内化,实践育人才能真正落地落实。

2.3 实践育人平台子系统

实践育人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平台或载体去承接。“要建立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学工基地、学农基地、学军基地等。”[4]“高校要重视实践的基地化运作,通过对青年志愿服务基地、创业创新基地、科研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等建设,为大学生开辟广阔的实践教育基地”[12]。“为了保障社会实践课程像第一课堂那样拥有固定的教学场所、环境和可持续的教育条件,做到实践活动可控、可测、可持续,各高校必须加快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10]实践教育基地是保障实践教育有效实施、充分实现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平台或载体。为满足各类实践课程和校内外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需积极推进实践育人平台子系统建立(图4)。

图4 实践育人平台子系统

实践育人平台子系统建设,需要建设丰富多样的系列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事训练基地与劳动教育基地等。这些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为学校提供宝贵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真实的职业、生活场景,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和生存能力,磨炼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及服务社会的志向;另一方面企业、地方社会、地方政府也可以借助高校人才资源,吸取高校前沿科技、高端人才,解决技术人力匮乏等现实困境,促进校企、校地、校校的合作双赢,推进地方经济、文化与教育的协同发展。

2.4 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子系统

实践育人目标若要落地、落实、落细,需要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子系统的全面保障。学界对于实践育人的组织管理多关注过程管理、激励制度等。“严格实践活动程序,强调实践过程留痕,防止‘假实践’或是‘走马观花’,夯实实践体验过程。注重实践活动结束后工作总结、反思及提升。”[13]“专门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细化为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为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提供学分认定”。[5]加强过程管理,以学分获取为压力或激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力。但“这极易导致大学生功利性参与并在事后产生‘无意义’‘没价值’的感知甚至负向认同”。[14]实践育人价值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子系统。

从实践育人过程来看,完善的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子系统(图5)需要系列实践育人制度来指导和监督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而相应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则是指引、激励各主体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保障实践育人质量的重要动力。

图5 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子系统

实践育人制度体系应与实践育人活动子系统相配套,才能较好组织管理实践活动。但从广西某高校现有的实践管理制度来看,现有实践活动管理制度中,较为完善的是实践课程管理制度,如毕业(专业)实习管理办法、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尚处于松散、模糊状态。而对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共建的各类实践活动基地、协同育人平台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聘用企业导师、校企共建课程等问题都“无规可依”,导致协同育人合作不够深入,大部分实践活动处于“放羊”状态。而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等,几乎没有成型的管理制度,多是以临时通知的形式告知管理办法,管理变化快、随意性强。因为实践活动组织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当前实践育人质量、效果在一些方面达不到预期目标。

实践育人效果、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完善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建设,首先需要营造实践育人氛围,传递学校对实践育人高度重视的育人态度。其次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激励机制,是激发实践育人主体全员参与的动力。如对积极参与且有成效的实践主体进行精神与物质奖励,对实践育人活动的肯定和认同,对实践成果传播以及成果转化的支持等,都是对实践育人的评价与引导。

3 系统论视角下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建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育人是其中一个子系统。从系统论的层次性来看,“一个系统之所以能称为系统,同时也是相对于其组成要素而言的。组成系统的要素自身也是小小的系统,同时系统自身又是构成更大整体的要素。”[15]实践育人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而言,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

3.1 实践育人整体性特征

系统的基本特征就是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整体性原理定义了系统本身的存在,也即定义了分隔系统内外的边界”。[15]实践育人系统包含实践育人主体、实践育人活动、实践育人平台以及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四个子系统。

实践育人相对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一,对参与实践的学生主体没有统一的年龄、年级限制,对于导师主体也没有严格的教学资历限制。相反,实践活动不强调导师学历、学理的重要性,更重视职业技能、社会经验的丰富性。其二,对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内容的强制规定性较少,实践主题、方式等较为自由,依据社会需求而不断变化、调整。其三,实践活动没有预先设定好的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实践的时间、空间主体选择余地很大。其四,实践活动效果形成的外部干扰性因素较多,相对课程教学更需要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由此,实践育人主体、实践育人活动、实践育人平台、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四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四位一体,才能保障实践育人真正落实。

3.2 实践育人系统的层级性特征

系统的层级性主要阐释了系统的内部结构,“一切系统内部普遍具有从‘大’到‘小’、从包含到被包含的等级秩序性。”[15]从实践育人系统内部来看,实践育人组织管理是实践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其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实践活动实施过程、方式和目标,其评价体系则可激励、监督实践育人的质量、效果。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在实践育人系统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和功能。实践育人平台是实践活动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是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而实践育人主体,不论是学生主体,抑或是实践指导导师主体,都是实践活动得以开展,落实实践育人、实现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主体。实践育人主体是与实践育人平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都是实践育人实现的载体。实践育人活动是承载实践育人的基础,是实现实践育人的起点。实践活动形式、主题、内容、目标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实践育人效果。实践育人四个子系统,只有逐层推进,环环相扣,才能保障实践育人目标实现。

4 结语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失的一个子系统,是高校思政教育落地、落实不可或缺途径。以系统论观点视之,实践育人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包含实践育人主体、实践育人活动、实践育人平台、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四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丰富完整的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则需相互配合协调,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具有清晰层级的结构。实践育人落实、落地,应充分激活系统内部“四个要素”,从而整合为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实践育人、育才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子系统主体思政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何谓“主体间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