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丽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你欢迎还是抗拒,全媒体时代已然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至。转瞬间,每个人都不得不在这全媒体时代的汪洋大海之中,开启所谓的数字化生存。即便是世界上最偏远的角落,也无不渗透着数字技术的痕迹。面对全媒体时代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文学也不得不开始了凤凰涅槃般的转型。
一、文学生态的变化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一样,不同的社会生态孕育了不同的文学发展样式。而媒介生态作为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细微变化更是会通过“蝴蝶效应”,引发整个文学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如今网络文学风靡,以及传统文学在许多时候影响力式微的诸多方面,我们都不难发现其中端倪。具体来说,全媒体时代文学生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作品创作逻辑的变化。以往的文学创作往往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抑或是对一个时代宏大的记录,精英立场常常是文学的代名词。即便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打工文学、底层文学,也都不可避免地蕴含着精英立场的烙印。而到了如今的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骤然多元,传播方式随着手机阅读、有声书、短视频、全息投影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文学创作者的创作逻辑。这些创作逻辑的转变表现在创作视角、创作方法、创作内容、创作主题、创作思想、叙事逻辑、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众多跟随网络文学大潮应运而生的草根作者、平民作家、网络写手,正在用其各具特色的方式和写作实践,颠覆、改变着文学领域的创作逻辑。
第二,读者角色的变化。以往的传统文学创作通常是创作者的个人或单向行为。而如今的全媒体时代,读者从以往单纯的信息接收者,摇身一变成了文学作品的评论者,甚至是共同创作者。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甚至会参考大多数读者意愿,改变自己作品的情节和创作方向。读者角色的这种变化与全媒体时代文学的创作、传播方式的转变密不可分。数字虚拟世界中,文学作品每日连载的“碎片化”创作方式,海量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以及创作者与阅读者高效、即时、便捷的沟通方式,使得读者与作者共同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成了一种可能,更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第三,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往的传统文学主要通过纸质印刷品来流通和传播。而如今的全媒体时代,传播效率大大提升,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元,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一个平板电脑、一部kindle往往就可以瞬间传输或者存储海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文字、图片,甚至是音频、视频,以及各种沉浸式体验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琳琅满目的传播方式在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预言了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文学在浅阅读风靡的全媒体时代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文学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不得不引发我们深思。
二、文学发展现状与动向
在全媒体生态环境的裹挟下,如今的文学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传统文学领域开始寻求数字化转型。在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媒介环境中,传统文学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探索。这主要表现为许多电子版传统文学作品的出现,部分传统作家开始尝试网络写作,一部分经典传统文学“IP”的数字化改编和二次开发等。
第二,网络文学发展迅猛。从被称作网络文学元年的1998年到如今,网络文学在我国本土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这二十多年,网络文学经历了最初饱含情怀的草创期、野蛮生长的幼年期、类型化发展的黄金期,以及逐渐纠偏、回归现实主义的成熟期等诸多阶段。网络文学的地位也从最初的毫不起眼、充满争议发展到了如今不得不引起文学界重视的特殊存在。许多颇受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比如《琅琊榜》(作者海宴)、《大江东去》(作者阿耐,改编为电视剧《大江大河》)、《诛仙》(作者萧鼎,改编为电视剧《青云志》)、《择天记》(作者猫腻)、《庆余年》(作者猫腻)等,更是通过影视剧改编,游戏、动漫开发、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文学作品影响力的“几何级”增长。
第三,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尝试“联姻”。以往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几乎是势不两立的存在,传统文学往往从精英立场出发,标签化地认为网络文学粗制滥造,类型化泛滥。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作品中不乏一些精品之作存在,其影响力之广更是不可忽视。于是,传统文学开始尝试与网络文学“联姻”,吸收一部分优秀网络文学创作者进入作协,同时为网络文学创作者开办一系列学习活动,不断提升网络文学质量,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纠偏网络文学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以往对网络文学创作者颇具深意的称呼—“网络写手”,也慢慢更多地演变成了“网络作家”。
第四,叙事表达的创新和多元。传统文学领域,叙事表达的演变常常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发酵过程,创作者和读者对叙事表达创新的态度往往表现出“慢热”的特点。曾经耀眼一时的先锋文学算是多元叙事表达中的一支劲旅,但人们对它的接受也是一个缓慢且矛盾的过程。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一波又一波海量信息的冲击,以及生活节奏的持续加快,生活在数字世界中的人们,慢慢演变为“数字化生存”的新人类,思维方式、阅读视角、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表现出了崭新特点。人们似乎更加期待和包容叙事表达的创新和多元。这与人们渴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从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中找寻片刻的心灵慰藉不无关系。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叙事表达的创新、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三、几个值得探讨的关键点
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之争由来已久,而与通俗文学有着深厚渊源的網络文学恰巧处于这样的争论旋涡之中。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雅俗之争依然不绝于耳,我们也不得不对这个议题进行全新认识。而以下几个关键点则可以抛砖引玉,作为在全媒体时代解答文学领域一系列争论的线索。
第一,多元文学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学的魅力在于多元。全媒体时代,在崭新的媒介生态中,秉承一种雅俗平等的多元文化观,将有助于我们开阔思维,以更加开放、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文学作品,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红利,发现文学花园中的更多精品,让我们的文学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换位思考。一部文学作品,最终只有深入读者、拥有读者,才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蜕变。在“读者”向“用户”全面转变的全媒体时代,每一位创作者都有义务去换位思考,思考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读者期待读到什么,为什么读者要读这部作品,以及作品将带给读者怎样的体验和价值感。当然,这种换位思考绝对不能曲解成过分迎合,毕竟创作的前提是作者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定立场。
第三,记录世界。有的文学作品记录宏大跌宕的时代,有的则专注于探幽普通人的精神状态和人与人间的微妙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一部能够记录当时的世界、探幽人的内心世界、打动人心的作品,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以怎样的创新形式呈现都是有价值的精品。
第四,重视审美体验。文学是人类心灵诗意的栖居。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或者传播,好的文学作品应当带给人富有美感的审美体验,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快节奏生活中,能够得到片刻的心灵慰藉。
四、结语
当今世界,各种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媒体形态加速融合,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在崭新的全媒体文学生态环境之下,文学的未来走向,也在众多的挑战与机遇中显得扑朔迷离,值得我们持续深入探究。本文中,笔者以全媒体时代的文学生态为切入点,从文学发展的现状以及动向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