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晨
[摘 要] 劳动教育是当代高校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其中也将“劳”置于重要位置,反映了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刻内涵。高校应认真梳理劳动教育的内在要义,使其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引领下,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着手,分析其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将两项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关 键 词]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0-0226-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在学生群体中“弘扬劳动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进而能够创造性地劳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些论述不仅明确了我党在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标准,也对高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劳动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劳动和思政教育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协同推进的效果。高校的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小学、中学相关教育的延续,通过对理论知识、劳动技能的培训,对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一、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创造一切,包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在劳动的帮助下,人类摆脱了自然的束缚,达到人类发展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了劳动决定人类产生、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教育能明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等观点。首先,就人的产生问题而言,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均有着自己的理解,彼此之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获得心理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是和人们的物质活动、交往以及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对人及其思想来源的理解,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态度。其次,劳动价值论的确立,决定了不同制度属性的对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在世间最大的成就和贡献,其前提在于承认劳动在人类生产及交往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和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刻揭示。
(二)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决定了今后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广大青年学生的认同度。由于该价值观所涉及的内容都需要由劳动来体现,所以,劳动教育是提高认同度的重要手段。只有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国家才能富强,才能实现文明与和谐;只有消除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剥削,才能获得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而劳动,也是实现爱国、敬业、友善和诚信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立足于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强调劳动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伟大和光荣,摒弃不劳而获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我国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进而促进全面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教育价值目标中的联系
劳动和思政教育都从属于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在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的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关文件中,都将劳动和思政教育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并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劳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劳动美德,从劳动中成长并收获属于自己的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将来在社会上进行创造性劳动打下基础。在劳动教育的指引下,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树立劳动幸福观,让人人都愿意通过劳动来交换所得,消灭特权阶级,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有着价值观塑造的功能,在教育价值目标中是统一的。
(二)教育内容中的联系
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往往会忽视劳动教育,但在实质上,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劳动教育中,能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知识、技能,形成劳动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塑造工匠精神,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劳动分为日常、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对日常劳动的教育能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生活能力;对生产劳动的教育,能让学生掌握劳动技术,从劳动创造中有所收获;对服务性劳动的教育,能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教育应做到育人、育才相统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的思政教育必须贯穿全过程。而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目的一致,都是让学生在严谨踏实的实践中增强理想信念。
(三)教育途径中的联系
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课内外的相互结合,还需将其渗透至专业课及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中,即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两种教育途径上的联系主要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都需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都需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部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各类相关指导性文件中,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两项教育中的重要性,需要从教材中充分挖掘各类相关资源,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提升综合素质,成长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而且,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來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提高诚信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健康成长。
三、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探讨
(一)以思政课为载体落实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能完全依附于某一具体课程,而是渗透于教育各环节中。这就需要发挥思政课的载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元素,实现劳动育人的目的。在基础课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和劳动教育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较好的劳动习惯,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不断拓宽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传播渠道,努力将价值观的引导植入基础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实现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专业课中,需兼顾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做好劳动和思政教育的对接,提炼专业知识中本身存在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培育劳动精神,帮助学生形成锲而不舍、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将劳动和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学科中,突出劳动责任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实训类课程本来就是和劳动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劳动和思政教育资源,在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把握教育契机,充分利用實训类课程这一载体,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机会,并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培养知行统一、品德高尚、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做到劳动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和思政理论课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以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思政课程中本身就有不少劳动价值观的内容,若能将劳动至上的理念融入思政课中,经系统整合后充分阐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鼓励劳动致富,将有助于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首先,在思政课程的框架下,劳动教育已成了思政课需要承担的责任。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可以作为思政课的一个专题,专门阐述劳动对人类社会的意义,让学生获得劳动是社会发展根本的认知。同时,在思政理论教学中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突出中华民族的劳动创造力;在法律基础教学方面,可以从伦理价值层面来阐释劳动法;近代史纲要要求课程中融入唯物史观,特别是劳动创造历史论述。其次,需将劳动实践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纳入思政课的过程性评价,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机会;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创设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精神;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竞赛,依托校园社团和志愿者组织,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
四、结语
总之,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同为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探索两者的融合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2]杨威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40(4):156-157.
[3]李刚,王旭,梁晓崴,等.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3):9-10.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