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丁 王虹 塔娜 刘雨芊 孙继英
[摘 要] 目的:了解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探索急救素养融入专业培养目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102名师范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及访谈进行调研。结果:仅有5.88%的学生接触过急救培训,且急救知识与技能知晓率较低,分别为心肺复苏39.22%、包扎39.22%、海姆立克41.18%、止血46.41%,急救常识的正确率也仅为39.71%;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为一门选修课的2个课时。结论:师范生急救素养缺乏,建议开展多元、系统、规范、常态的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以提高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急救素养。
[关 键 词]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急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0-0120-02
健康不仅是一种状态,更体现着一种素养与能力[1]。近几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部署,大众逐渐确立了正确的健康观,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现实中,突发事件仍屡见不鲜,小学生群体中的急救空白事件更是让人痛心。研究发现,具备较好的急救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由于伤害带来的人员伤亡[2]。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小学教师的预备军,其良好的急救素养将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影响深远,将为其职后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笔者选择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小学教育专业102名师范生为调查对象,调研其急救知识与技能了解现状,为师范生提升急救素养提供相关思路和方法。具体报告如下。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小学教育专业102名大二年级全日制本科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及内容
1.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两种方法。问卷采用匿名调查方式,经笔者告知调查目的后,102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填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急救素养调查问卷》。问卷答题时间为25分钟,现场统一收回。问卷填写结束后,随机选择20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并及时记录、整理访谈内容。
2.调查内容
本研究主要调查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急救意识及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了解情况。问卷參考相关专家意见,严格把控整体难度,主要为三个部分:(1)基本急救意识;(2)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熟悉程度;(3)急救知识技能的获得途径。
3.统计学方法
所有问卷经核查正误后统一编号,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二、结果
(一)问卷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在102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2名,女性90名,年龄为19~21岁。
(二)基本急救意识
1.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占比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2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中仅有5.88%接触过急救培训,而94.11%的调查对象从未接触过急救培训。
2.遇到急救事件的态度表现
在急救态度的问题上,92.16%的调查对象有救人意愿。但仅有1.96%的调查对象能够冷静地采取措施。详见表1。
3.家中急救用品的储备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66.66%的调查对象家中备有少量急救用品,如速效救心丸、酒精、创可贴等,33.33%的调查对象家中几乎没有急救用品。偶有几个调查对象家中储备有绷带、三角巾等急救用品,但仅仅作为摆设,他们往往不能正确使用急救用品,甚至不敢、不会使用急救用品。
(三)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据数据统计结果,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率不容乐观。详见表2。
结果显示,小学教育师范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知之甚少,急救素养缺乏。具体表现在其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正确率较低,如心肺复苏了解率仅为39.22%,止血为46.41%,包扎为39.22%,海姆立克急救法为41.18%,其他急救常识了解率也仅为39.71%。广大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储备亟待提高。
(四)急救知识的获取途径及培训需求
1.获取急救知识及技能的主要途径
经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获取现有急救知识及技能的途径主要通过本专业一门选修课儿童生理与卫生学基础中2课时的授课,占比55%。另有7名学生通过网络微视频如抖音、B站了解过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还有2名学生通过家庭所在小区的宣传小册子有过一点了解。
2.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需求
在培训后的访谈中,85%的调查对象希望增加急救培训频率与次数,并且有适时回顾的机会;92%的调查对象希望获得与小学生突发事件相关性较高的急救知识,针对性地学习并掌握心肺复苏、包扎、海姆立克、止血知识技能及小学生易出现的突发事件中需要的其他急救常识;70%的调查对象倾向于参加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辅助,专业教师指导示范的小班实训课程。由此,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急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较高的需求,对于获得培训的主要途径中系统化课程的需求尤为迫切。
三、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宏大战略。在全民全面的“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积极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良好急救素养,更是“健康中国”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体现。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健全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机制,完善课程体系
课堂教育作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其实,很久之前就有不少学者专家指出向社会尤其是高校普及急救常识的重要性,建议开设相关急救课程以提高广大高校生的健康素养。师范类学生既承担着校园急救的重要任务,也承担着传播急救知识的责任,因此,师范院校应重视健全学校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应明确师范生职前培养方案中以急救素养、营养素养、卫生素养为主的健康素养的养成,施行课内以公共卫生、生理健康必修课的课程学习为依托,课外“红十字会”等社团参与的以小班形式展开的急救技能理论普及讲座和实操演练相结合的培养形式,在注重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实操培训。学校可置备相应的急救操作训练设备如止血带、心肺复苏模型等,并聘请专业的急救教师进行实操讲解以规范操作步骤。除此之外,還可设置课外演练课程,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统一的急救培训落到实处,推进师范生健康素养培育常态化。
(二)提供多元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途径,线上线下结合
随着教育方式及知识获取途径的变化,急救知识的普及方式及技能培训途径也应多元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来说,除了课程设置急救模块以外,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急救常识讲座;创办健康周刊、宣传报、微信公众号等,通过覆盖所有师范生范围的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师范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校级、院级“红十字会”等社团也应获得更多的经济援助或政策支持,举办急救知识抢答赛、急救主题情景剧等多样化活动。此外,急救小视频、微课等资源的开发,急救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互助平台的建设,是推进师范生在线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同专家或同伴交流与分享,实现网络环境下师范生急救素养提升的双轨路径。
(三)保持急救知识与技能内容适恰,贴合小学生的突发事件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大多是小学教师,根据调查结果,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有明显的培训需求。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提高急救反应速度,采取规范的急救处理办法,对于师范生急救培训来说,既要综合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培训内容要结合小学生的活动特点,聚焦小学生常见的突发事件。为应对校园潜在危险事件如摔伤、溺水、交通事故、骨折、异物阻塞等情况,学习掌握包扎、止血、心肺复苏等常用急救技能知识,既重要又必要。遵循急救处理系统、规范、应急的原则,贴合小学生突发事件的急救培训内容和方法,是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有机组成。
四、小结与展望
教育的基点是生命,在生命教育的主旋律下,教师或师范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了解和尊重是展开学校生命教育的起点。小学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启蒙者,也作为校园意外事故的首发处理者,提高小学教师或师范生的急救素养不仅可以快速处理校园急救事件,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学科教学或身体力行,引导小学生学会生存、理解生活、思考生命,树立“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和“学以为己”的方法论,最终实现师生共育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教育,落实“健康中国”理念。
参考文献:
[1]江申,卫哲,马东池.“健康中国”背景下,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与意愿调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6):30-31.
[2]庞建民.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J].大庆社会学,2017(5):137-139.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