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璇
[摘 要] 通过文献研究和政策文本分析,对社会突发事件档案的内涵、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进行阐释,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新时代的社会突发事件档案开发体系,旨在为档案的开发、编研、数字化提出有效的建议与策略。
[关 键 词] 社会突发事件;数据挖掘;档案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7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0-0110-02
一、社会突发事件档案内涵
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是专门记载和描述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经过、预防突发事件档案发生的档案,包括涉及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社会影响、处理情况等内容的全部文字和聲像资料,具有如实还原事件发生过程的属性。如何将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有效开发,并拓展社会突发事件档案的价值和形式,是本文着重研究的。
二、社会突发事件档案研究现状
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是社会应对与预防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的有力依据。近年来随着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社会突发事件档案逐渐走出各档案馆(室)进入社会公众的视线,成为社会公众铭记重大历史事件的实用工具;在行政法规方面,我国在2020年11月26审议通过《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因此,在数字人文的时代背景下,将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数字化成为构建数字社会记忆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想要开展有关数字化社会突发事件档案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借助中国知网,对其中收录的期刊中涉及“社会突发事件档案”“社会记忆档案”这两个关键词的中文文献进行了模糊检索,并对检索结果与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社会突发事件档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不设文献发表时间段限)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6月9日),查找到相关的文献共计44条。剔除无关、重复文件后,整理出直接相关文献共计23篇。以“社会记忆档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不设文献发表时间段限)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6月9日)。查找到相关的文献共计491条,剔除无效、重复文献后共计311篇。
三、社会突发事件档案研究意义
社会突发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社会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经验却散发着巨大的价值。通过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数字化还原事件发生前后的场景,为社会提供处理相似情况的经验、提供预警能力。同时还原志愿者们全力工作的场景,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爱国者的无私奉献记忆深刻。同时,社会突发事件档案也成为社会公众的情感寄托。
(一)实践意义
1.关于社会突发事件档案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从档案自身来看,社会突发事件具备传统档案所具备的基本属性,即凭证价值与史料价值,除此以外,更兼具政治价值。通过对社会突发事件形成的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档案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再次开发和建设,满足普通公众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数字档案的查阅需求。在参观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重大突发事件数字档案记录了人类战胜各种危机和灾难的全过程,承载着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记忆,是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数字人文技术再现历史事件,可将这段社会记忆延续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历史、铭记过去的重要资源。
2.关于社会突发事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运用数字技术将突发事件进行场景再现等方式,可以为参观的社会公众最大限度还原事件发生的情况,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大众对于紧急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同时,通过围绕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运用知识图谱等方式充分挖掘同类突发事件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工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政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通过对这类档案信息的开发深刻挖掘档案的信息内容,发挥其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为社会建设服务,从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二)理论意义
1.档案记忆观的重要体现。基于构建社会记忆为目的的档案资源开发,不仅可以有助于对档案的收集整理,更有助于从社会的视角开拓档案记忆研究新空间,助推社会记忆研究新发展,建设一套适于社会突发事件特点的档案保管和利用体系。在以社会突发事件对社会不同领域影响为标准的划分下,打开学科知识交汇的新门径。另外,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原始记录的独特属性保证了社会记忆内容的真实性。作为可靠的历史证据,不论时隔多久,都能追溯到档案记录的具体事件信息,指引正确价值导向,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及根本利益,增强社会凝聚力。
2.基于档案记忆观、数字人文研究等理论对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服务进行研究,明确社会突发事件、社会记忆资源开发主体和方式,不仅扩展档案管理的范围,还充实数字人文的研究核心。
四、社会突发事件档案的开发形式
(一)编制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对资料
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最重要的存在意义就是形成预防和处理相关事件的指导资料,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发挥作用。编制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对资料,是增强综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维护社会治安、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以洪涝灾害为例,我国城市出现约有4000年的历史,大多城区都依河而建,因此城市的发展受河湖影响较大。我国几千年来水灾频频,主要发生在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七大水系的中下游和沿海地区,因水灾而毁灭或废弃城市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
如何有效避免和减轻城市洪涝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我国灾害防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能力是城市洪涝防治的关键。目前,我国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已经建立了一套针对本区域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在洪涝灾害防御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我国制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法律和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单一法律对洪水应急管理有较多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也对城市防洪有所规定。除国家层面的法律外,我国各地还制定了涉及应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上海市、南昌市均出台了防汛、防洪条例。
(二)推进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数字化建设
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指将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灾害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以网络化方式互联起来,达到识别、选择、利用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数字化系统以大量信息为基础,形成社会突发事件模型,使群众在短时间内能够识别风险和评估损失,进而可以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日本的3·11大地震数字档案网站是代表性的国外特大社会突发事件档案网站,其建设主体融合了政府、公共机构、专业机构、私营机构以及志愿者等多元化的社会力量。3·11数字档案网站由政府和当地企业作为主要组织者,同时在网站上招募各种志愿者负责网站设计、收集、记录、拍摄和采访工作。其内容按照“灾区过去的记忆”“灾时相关记录的收集整理”以及“灾后重建及相关记录的公开、教育”三个部分组织。受灾地区灾前自然风景、传统活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居民活动、传媒报道等的照片和视频在“灾区过去的记录”这一部分中。“灾时相关记录”包括自治会、公共机构、灾区居民形成的文字资料,灾时街道、住房、公共设施的拍摄资料,灾民疏散过程的记录,政府发布的救灾文件以及社区广播、有线电视广播录音等。“灾后重建及相关记录”主要是灾民和公众参与当地社区重建过程的记录,灾区各个行业复苏进程的公共记录以及与教学和研究单位合作编制的教材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11数字档案网站通过在全国中小学巡回播放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和复苏记錄,把这些记录推送到有需要的人群中,发挥了针对性的宣传作用。除此之外,宣传措施还包括编辑成册、编研展览、编制纪录片,或通过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相关档案信息。
在信息时代的社会突发事件档案的研究中,应充分结合数字人文技术,分析档案思维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发挥社会突发事件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作用,提高社会各主体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并总结出一套便于利用且形式丰富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机制。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不可替代的要素,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主体。社会突发事件档案所承载的文字、图像、音像等记录信息是构建国家整体应对突发事件记忆的基石,档案部门应当积极作为,通过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共建重大突发事件数字档案资源,以记录这一历史。让社会突发事件档案充分发挥资政参考、社会利用、宣传教育和历史纪念功能,提供满足社会利用需求的档案公共服务,档案部门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社会、记录历史、构建社会记忆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子林,王玉珏,许佳欣.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档案记忆建构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3):52-57.
[2]雨辰,龚常.暴雨洪水:城市不可抗自然力的困扰:现代城市洪灾事件与灾害管理[J].上海城市管理,2011,20(4).
[3]朱玉潇,胡丹.基于灾害记忆构建适用于新时代的档案防灾体系[J].黑龙江档案,2021(2).
[4]聂勇浩,郑俭,吴小娴.数字记忆的社会共建模式:以国外特大灾难档案网站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9(1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