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梗,三千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2021-12-12 00:58山音
青年文摘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解缙韩信谐音

山音

这是一个小栏目,有多小呢?装得下上下五千年。在这里,我们一起从小处着眼,领略中华文化的瑰丽浩荡、灿烂光华。

三千多年前,晚春时节,周朝召南地区的媒官组织大龄未婚青年外出郊游,寻觅伴侣。女孩们眼看着梅子黄熟,嫁期将近,自己还没找到合适的夫婿,不免心急,纷纷唱起歌谣: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经·召南·摽有梅》)

意思是,梅子纷纷落地,树上只剩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莫要耽误良辰!在这样热烈而大胆的呼唤里,女孩们机智地用梅子催促小伙子,快去央个媒官提亲吧。

作为一个谐音梗爱好者,我惊呼,原来谐音梗的盛世,早在三千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据传,结束战国割据的秦始皇,发现人们在说“正”月时,仿佛在喊他的名字“政”,于是命令天下人不许再说“正月”,而要改成“端月”。

草根出身的刘邦和落魄贵族项羽为争夺秦始皇打下的江山斗了个你死我活。鸿门宴上,范增举着玉玦(jué)频频暗示项羽下“决”心杀了刘邦,项羽看到,却没有任何反应。当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时,他一定非常后悔没好好修习谐音这门学问。

同样该为此后悔的,还有韩信。在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时,有位谋士给韩信看相,先看五官,再看后背,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他在暗示韩信自立门户,与刘、项三分天下,等其两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

可惜韩信没有深思“相君之背”的“背”,其实暗含“背叛”之意。等汉朝正式建立,韩信的权力处处受限,这时造反的火苗已烧不起来。

大汉帝国踩着项羽和韩信这两块坚实的垫脚石,开启了太平盛世。汉代人民沿袭了诗经中谐音传情的传统。乐府诗《离歌》曰:与君别交中,如新缣罗。裂之有余丝,吐之无还期。

他们的感情像撕裂的绸缎,边缘还有没扯断的丝线,犹如女子心中绵绵不舍的思念。可女子却没有倾吐心意的机会了。回味以前相濡以沫的美好,想到以后相见无期的苦痛,她其实一点也不想分手,字里行间浸润着被分手的辛酸和难过。

到了魏晋南北朝,情歌里的谐音如同雨后春笋般往外冒。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北朝 佚名《西洲曲》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谐音“怜”,“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在那个年代,“莲子”寄托了古代女子对心上人的暗恋。

人言襄阳乐,乐作非侬处。

乘星冒风流,还侬扬州去。

——南朝宋 刘诞《襄阳乐》

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的扬州人,去襄阳溜达了一圈,觉得还是住惯了的扬州更让自己开心,想披星戴月顺流而下回到扬州,就称心如意了。原来,“乘星”谐音“称心”。

隋代民歌延续了南北朝的风格,比如,这首《读曲歌》:奈何不可言。朝看莫(一作暮)牛迹,知是宿蹄痕。“蹄”谐音“啼”,那种想哭却不敢哭只能夜里独自哽咽的委屈,藏在谐音之下。

唐代诗人大量借鉴民歌里的谐音手法,相比于民歌的活泼随性,谐音更加典雅工整。比如,“谐音圣手”杜甫: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秦州杂诗二十首》)

这句诗对仗严谨。名词上,马对胡,诗中所写对象为胡马;动作上,骄对舞;颜色上,朱对白;事物上,汗对蹄,一落一斜。将汗血宝马风中奔跑的英姿刻画得淋漓尽致。等等,不是“珠”吗?哪来的颜色?当然是谐音梗!

还有,刘禹锡那首著名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温庭筠也写过: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南歌子词二首》)

说话的人背对着烛光,隐藏在阴影中,你看不清她的表情,却能从她的语气中听出深沉的不舍和牵挂,还有担忧——她生怕你忘了归期。原来谐音梗里隐藏的情思,如此动人。

北宋初期的宰相吕蒙正曾写过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上联缺了一(衣),下联少了十(食),谐音缺衣少食,横批只有南北,暗喻没有东西,一下子戳中了穷人的痛点。宰相对谐音梗如此热爱,大宋文人百姓更不必说。

刘贡父是大宋著名段子手,晚年时患有大风恶疾,症状是眉毛掉光,鼻梁塌断。这一日,他和好友苏东坡聚在一处围炉闲话,刘贡父先编了个故事取笑苏东坡识人不明招来乌台之灾。

话音刚落,苏东坡不甘落后,立刻道:“有一天,颜回在集市中看到孔子走过来,慌忙避到一座塔后。等孔子走过了方才出来。从此这个塔就有了一个名字——避孔子塔(鼻孔子塌)。”刘贡父与苏东坡是多年好友,这种玩笑也是兩人多年友谊的体现,是惺惺相惜、患难与共后的豁达明朗。

但到了明代大才子解缙这里,谐音梗就变成了职场中前浪与后浪的对决。据说,一次解缙参加同僚聚会,有一大臣嫉妒解缙的才华,阴阳怪气地出了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不甘示弱,立刻反唇相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骂人不着痕迹,实在是高!

要论嘴损,猪八戒应有一席之地。师徒四人过通天河时,鲤鱼精要抓唐僧,冰冻了河面,等他们走到冰层中间时掳走了唐僧。师兄弟三人狼狈回到陈家庄,父老问三藏老爷怎么不见了,八戒答:“不叫三藏了,改名叫陈(沉)到底也。”又帮我们复习了一遍唐僧俗家姓陈的知识点。

冯梦龙编纂的《山歌》里也有大量的谐音。例如,挟绢做裙郎无幅(福),屋檐头种菜姐无园(缘)。(《山歌·别》)金针儿,我爱你是针(真)心针(真)意。(《山歌·金针》)

还有人杂糅历史故事,编了这么个段子,身为吏部尚书的和珅设宴请时任兵部侍郎的纪晓岚吃饭。席间掉落一根火腿,引来一只黄狗。有心巴结和珅的官员就故意说:“这来的是狼是狗?我怎么分不清楚?”又故意拉长了语调:“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一听,立刻回怼:“您怎么这都分不清楚?看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的是狗。”又强调了一遍:“记住了,上竖(尚书)是狗。”

当和珅和纪晓岚为是狼是狗互相“掰头”的时候,真谐音梗大户曹雪芹写完了他的《红楼梦》。众姐妹起诗社,请王熙凤做监社御史,王熙凤说:“我又不会做什么干的湿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

湘云喝了些酒,夹起席上的鸭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惹来晴雯、莺儿等人要她罚酒一杯。

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鸳鸯嫂子势利眼,哄着鸳鸯说有好话告诉她,早就得知消息的鸳鸯立起身来骂道:“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

谐音,从古到今都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若有若无的情愫,还是指东打西的嘲讽;无论是生死一线的政治斗争,还是插科打诨的宴饮场面。你都能发现,浓缩了机智和幽默的谐音梗在其中默默发挥着作用。

(摘自“博物馆丨看展览”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洪钟奇图)

猜你喜欢
解缙韩信谐音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神童解缙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神童解缙
谐音词的规则
解缙化险
追韩信
解缙化险
——旧诗新作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