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铭隆,张华俊,李文欣,张嘉豪,郑少涌
(广东东软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在全民脱贫的背景下,图书馆作为文化单位有必承担文化脱贫责任,整合馆藏资源为当地脱贫工作贡献力量。尤其是茶区图书馆,必须要为当地茶农提供技术培训、茶文化培训,这样才能让当地拥有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实现产好茶做好茶人的目标。同时也能够利用新媒体去宣传本地茶文化,为当地茶产品拓宽销售做出服务。还需要打破空间限制,为培养群众的茶文化水平出力。
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扶贫主要是以技术下乡、思想扶贫、打造乡村群众文化平台、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技术、思想水平,建造良好的文化空间,保证贫困人口永久脱贫。
对于座落在产茶区的图书馆来说,它的文化扶贫也具有这些内容,另外还包括了茶文化、茶产品、茶辅销品包装设计培训,这让产茶区图书馆文化扶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要具有专业人才包括茶文化人才、茶技术人才、茶产品包装人才,更需要一定的创新策划能力,才能保证文化扶贫工作得以不断深入。
可以说产茶区图书馆创新文化扶贫模式之后,在当地文化扶贫当中发挥了以下作用:第一,培训组织者。通过图书馆组织让当地农技站等机构对接茶农,为茶农提供技术培训。组织当地知名设计单位对接茶销售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以及设计理念培训。组织茶文化专业人士走进直播间,为网民讲解茶文化。第二,经营平台的作用。例如有的图书馆会主持召开茶文化节,为当地茶农、茶企、茶消费者提供对接平台,于现场可以签单合作或者签单销售。第三,发挥了宣传平台作用,即面对网民宣传当地茶文化,茶产品,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
在当地图书馆的参与下,当地茶产业链更加完善。传统的产业链只有茶园(茶农)、茶企,缺乏茶文化研究能力以及凝聚力。图书馆主持下,技术机构、设计单位等都融入进来,围绕茶文化来展开品牌设计,塑造出当地独特的茶文化,使其发挥出凝聚作用,可以上上中下游企业更好合作。告别了过去彼此算计和合作模式,让合作更深入更具体。最主要的是,在图书馆、技术单位、设计单位参与下,传统粗放的产业链在向知识型产业链转变,将无形资产管理理念融入进来,提高了当地茶业的竞争力。
脱贫后防止返贫,需要针对脱贫人口的思想展开精准的教育。即能够让他们建立起劳动光荣观念、脱贫光荣、创业光荣等认识,这是保证他们持续努力不重归贫穷的关键。茶产区图书馆以“茶文化”为媒介,将茶农、茶企、技术机构、设计单位都整合起来,让有关主体来反思自身的情况,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建立其脱贫的信心。例如茶农在茶文化之下,认识到产好茶、做好茶人的重要性,会积极地学习种植技术;茶企则会在茶文化教育下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会基地设计品牌并给予品牌独特的生命力,会从茶的选择、炒制、包装等综合入手,给予品牌茶良好的文化底蕴;设计单位会发挥自己所能,以设计当地知名茶品牌视觉系统为己任。如此让每一层主体都拥有积极的心态,不断地夯实脱贫战果,避免返贫。
在茶文化视角下让图书馆发挥出文化扶贫作用,需要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人才储备、信息平台、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能力才可以。这就需要图书馆积极地去采编茶文化有关的馆藏,从专业书籍到茶具(培训使用)、从有关文献到当地茶文化传说(目的是丰富茶文化组成)等都要积极整合,要积极聘请茶文化专家成为图书馆资深顾问(为茶农、消费者提供茶文化培训),必须要在茶文化上形成独有的内容。而且能够通过成立的信息平台将这些信息发布出去,真正地让茶文化释放吸引力,价格茶农、茶企、消费者吸引过来,提高图书馆的权威度,让后续各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展开。为了让茶文化真正地进入基层,还需要图书馆积极地建设分馆,例如茶区的小书屋等,让茶农可以随时利用书屋学习技术,或者通过图书馆信息平台了解外界,和感兴趣的消费者或者投资者进行联络,扩大茶园的销售途径。图书馆在茶农、茶企、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中,去不断地汲取更新的茶文化元素,力求当地茶文化更个性、更有韵味,能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首先,图书馆必须将自己植入到当地茶产业链当中,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在这个产业链中,图书馆抓住的是知识供给,是上游企业角色。为了争抢知识供给能力,需要积极考察当地茶产业存在的问题,这样便于自身切入传统产业链。这其中农技机构、设计单位和图书馆具有一定业务关联,凭借这一点,图书馆可将它们纳入到自己的资源当中,增强了图书馆知识培训的领域,自然而然会获得茶农(茶园)、茶企的充分重视。也可以积极扩建分馆,能够将触角深入到茶园当中,实现书香、茶香的彼此呼应,提高当地文化氛围。其次,为了提升自身产业链影响力,夯实文化扶贫战果,图书馆还需要积极地对外宣传当地茶产品、对外提供茶文化培训,以及组织茶文化节等活动。这样复杂的运营,需要精通茶文化、企业运营、活动组织、宣传策划的人才。
前文从创新模式、特点、图书馆自身管理、图书馆文化扶贫项目运营策划四个角度整体分析了茶文化之下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认为文化馆基本创新点在于将当地茶业从传统粗放产业链向知识型产业链转变,抓住了本身知识供给侧优势,扩大了自身影响,夯实了文化扶贫的基础。这是理想状态下,图书馆的文化扶贫模式,而实际生活中的产茶区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上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主观文化扶贫意识薄弱。主要是图书馆资源有限,本身阅读推广、服务推广工作尚且没有收到很好效果,图书馆利润所得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文化扶贫,图书馆管理当局难以有非常积极的配合意识。
第二,资源整合水平低这一问题。馆藏资源、专业人才都比较缺乏,不能联合设计单位、技术机构来对茶农、茶企展开培训。因为缺乏经费也不能举办大型的茶文化节活动。在总分馆建设中,也不能在每个茶园都建设小书屋(需要配备管理人员,人员成本激增)。故而,图书馆文化扶贫模式的创新需要两大支持,一个是政策支持、一个是资源支持。
第三,政府缺位。在地方扶贫工作中,地方政府秉持创新原则要求各事业单位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等形成针对的扶贫模式,但是在具体支持上却相对疲软,不能给予这些事业单位基本的扶贫资金,导致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扶贫工作都具有形式化特点。即都没有针对贫困人口技术差、知识水平低、懒惰心理强等问题形成精准扶贫。
上述三个问题终归是文化扶贫缺乏多元合作模式,而图书管资源少、收入不足难以整合资源切中要害,文化扶贫具有形式化特点。故而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这其中地方政府必须要发挥主导作用,能够利用政府资源来为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提供支持。政府要积极地整合当地图书馆、技术机构、设计单位来一同构建文化扶贫机制,能够从技术培训、知识培训、品牌培训等形成系列培训模式,以培训来扭转茶农、茶企的传统经营思维。
有目的地充实茶文化文献、茶文化器具、茶文化专业人士,构造出良好的茶文化氛围,能够让自己融入到传统的产业链当中,驱动产业链向知识型转变。这其中需要积极地开辟茶文化宣传平台,能够将茶种植技术、茶文化元素等综合宣传出去,让茶农获得相关技术支持,让消费者认识到当地茶文化的特殊性。最为重要的是,积极地联合政府去打造当地茶文化无形资产,例如茶产品品牌及视觉系统、茶生产有关的新技术等,能够为当地茶业发展赋能。图书馆在这个过程里,能够善于利用国内外有关法律文献、茶行业文献等来积极地研究本地茶产品的核心文化、核心诉求、核心受众,并帮助当地积极地去注册茶品牌。在本地区茶业新技术方面,图书馆需要专门形成有关档案或者编辑有关作品,并积极地申请知识产权。这样可以增加图书馆在茶产业当中的话语权,也能够凭借自己掌握的无形资产去提升文化扶贫的品质。
图书馆需要结合本地资源展开对应的文化扶贫工作,在产茶区图书馆需要将茶文化作为媒体,通过它和茶农、茶企、消费者等形成紧密的接触,能够在知识供给、茶产业无形资产培养方面发挥出一定的作用,提高文化扶贫水平,夯实脱贫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