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肖男,王 雷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园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融合赏玩功能的住宅,不只是东方,西方园林的设计也很早就开始存在了。东西方因为文化、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差异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意识,西方受神学和理性观念的影响,在文化理念上和中国有所区别,中国园林更注重景物的变换和与自然的和谐美感,西方更注重线条的流畅对比、简洁大气的园林设计,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所有的园林设计都离不开植物的运用。
在中国,园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存在,就像“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庭无石不贵,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一样,古人对于家中的风景有着极其严格的审美。苏州园林有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评价,在《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娘已经到了尚不能将房间按居住功能分配,却依然在有限的地方制作景观,院子中也有悠然景色。因此,对于安居乐业的中国人来说,保证居住地的舒适是一件很重要、很严谨的大事。而园林也是这样,会随着主人和气候的特点来装点修缮[1]。
塞北的园林多以高大且四季常青的松树、柏树为装饰,而在江南地区,既花团锦簇,又尽显江南水乡的温柔风韵。在园林的设计和布置中,植物永远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古人一直讲求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园中有石、有树、有水、有花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家还可以根据时令换上不同的花木,如春天的迎春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这些植物都是组成园林的重要因素。
在园林最初设计时,设计师一般会取材于自然,再将自然重组,塑造出人工雕琢后鬼斧神工般的自然来,在自然中体现人文,比如花木的造型、亭边楼阁的题字等等,因此,园林中景物的选择和搭配通常体现了屋主的艺术品味和为人品性[2]。
当下,对园林的设计还需要多一些美学上的理解,这些也不单单是植物的应用,还有其他景物组合使用时呈现的整体美感。
园林中植物的选择,要根据房屋的特点和当地的气候来选择。比如在西式园林中,欧洲人喜爱宽敞的草坪和周围的高耸建筑。绿色灌木通常会修剪成几何样式,草坪通常在视线上会起到衬托的作用,同时存在感比较低,因此,西方的园林更严谨、更有几何线条的韵律。
在园林的设计中,植物应该是符合该地的自然气候特点。挑选植物时,植物生长所需的自然条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选择要素。当然,在皇家园林中,能工巧匠和高昂的维护也可以使不同气候类型的植物整合在一起。如圆明园历经数代清朝皇帝修建,美轮美奂,但被外国侵略者付之一炬,如今再难寻觅它曾经的美。北方的园林由于地域广阔,多以平原为主,湖泊、河川等以水为装饰的景色较少,因此多以风格粗狂著称。江南园林占地面积小,又素雅幽深,多以芭蕉、竹林、水池湖石为景[3]。
园林的设计要因地制宜,为了保证视野的连贯,每处景色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比如鹅卵石的小路,一般不会完全按照最短直线距离的样式排列,多会设计成曲线,当人们沿着小路走时,因为角度的变化能看到不同的景色。当园中有水池,周围多会放上几块湖石,这样可以将视线分割,不至于一眼望到尽头,也会增强赏玩的趣味。在湖石的旁边一般会栽植柳树等树木,柳树树枝柔软和水面的衔接较为紧密,同时柳枝随风摆动也有动态的美感,和水面涟漪形成呼应,使景随天变,常看常新。
园林中的土地修整时一般会铺平整,方便后续修建屋舍。但在视觉上,园林的修建需要利用地形,在不变的景物中寻求变化,这也是园林中推荐小山包的意义所在,通过打破固定地形,可以转变视觉惯性造成的既定印象,这样园林具有不对称的美感,比如苏州的狮子林,利用造型各异的石头堆叠搭建,形成一个十分有特色兼有玩赏功能的假山迷宫,所以合理利用视觉上的惯性并打破塑造新的地形进行园林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些新修建的园林景观中,园林设计在整体性上有所欠缺,许多植物的种类没有区分和对比,种类单一,疏密程度并没有完全考虑到美学的欣赏,整体层次感较弱,景物重点突出不明显,植物之间的色彩、高低、硬叶林和阔叶林的搭配不够协调。在江南地区硬叶林的设计要注意搭配的合理性,在北方阔叶林和芭蕉难以成活,反而松柏一类比较合适,不同地方园林设计要有地区特色,标识性极强。
同时不同植物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色彩,合理运用植物本身的色彩,可以给人视觉上的刺激,在不同的空间布置彩叶植物,还能营造空间层次感,提升园林欣赏价值和艺术文化氛围。例如可以在文化景物边多培植桃李这样具有季节性的花树,既暗含了“桃李满天下”的意义,也使四季景色分明。而在高速公路两侧的植物景观,常用颜色鲜艳的紫叶小檗、美国红栌与绿色基础种植树种相互搭配,构建出美丽的图案。
在园林的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为了吸引眼球,给人冲击力,有些会选择不适宜的植物进行设置,这样导致很多植物的死亡,没有体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自然生态理念,忽视客观条件的追求新奇,不仅造成了经济的损失,还会降低园林的可持续观赏性。
因此,要了解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坚持多样性和独特性相结合,配置出能够吸引人的景观。在选择植物时,要注重植物的生长需求,在北方要多配置耐寒耐旱的植物,例如广州生长茂盛的三角梅并不适合北方生长,强行为了美观配置也是随种随死。当然也不能一味培植松柏这类耐寒植株,杏树、樱花属耐寒的品种,春天落英缤纷;丁香花耐寒耐旱,还是灌木植物,花香馥郁都是很好的选择,还可以搭配爬山虎这类根据季节改变颜色的藤蔓植物,营造颜色的变化。
一些园林设计者没有完全考虑节气变化对草木的影响,为了节约预算和降低设计难度,往往会选择同一种植物重复使用,这样易造成视觉疲劳。不同植物的花期有所不同,应该全面考虑,确保四季有花才是合适的做法。
迎春花易存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花色呈现黄色,生机勃勃,且是小型灌木植物,栽培难度小,方便修建;玉兰花开在较为温暖的春天,白色和紫色最为常见,树形较小,利于栽培;荷花有大小和颜色之分,花瓣的数量也对荷花的观赏价值有较大影响。因此,在使用荷花时应注意不同品种的搭配,对于小型园林来说,睡莲植株较小,花型优美,花期长,利于较小的水景种植。桂花耐寒,花期较短,但是花香浓郁,树叶较硬,树干高大,种植在南北方均能成活;梅花品种繁多,从花色、大小、花期、香味就能进行区分,因此多选取集中混搭种植,会使香味和颜色更为合适。具有季相色彩变化的乔木,如银杏、红枫等,再配以不同花期的灌木,如杜鹃花、菊花等,或者利用常绿植物搭配落叶植物,最终配置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更加吸引人的植物景观。
园林是体现了设计者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意趣的,而且我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在园林的设计规划中应蕴含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主人家的题字、牌匾、石碑体现了主人的人文气质和理想追求。但是现如今很多的园林在设计中并没有体现这一个特点,以模板化不出错为主要设计目标,会导致景物的趋同,从而减弱观赏性,应将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具有现代美感的元素相结合,满足居住使用需求,体现文化内涵。
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来说,植物造景是营造园林景观的重要环节。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在设计园林时,一定要遵循生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态需求来进行设计。要准确把握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特征,并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不断创新,和时代需求与项目的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做到相得益彰,又引人注意。设计优秀的园林环境,要求植物造景与园林自身环境的点、线、面三者有机结合,保证美观性,又有实用性。但是植物的自然生态需求是在这一切之上的存在。植物的种类繁多,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做到既“因地制宜”、又“色彩相宜”。选择适合的植物增加园林的设计美感,可提高园林观赏性,增加具有特殊观赏性的造景,例如山石水体提升园林风景的韵律美,满足人们对风景园林的观赏性需求,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植物造景则可以让整个园林都“活”起来,有了生命的痕迹,这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