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薇,马建武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形象概括。2017 年国家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也成为一个发展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大浪潮中,怎样才能彰显自己的特色,怎样能体现异质性,达到“一村一品”,避免“千村一面”,就需要基于场所的地域文脉进行全面的考虑,把特有的地域文化元素应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使其融于自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之处[2-3]。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组合空间。地域性则是这个空间范围主要的特性,划分为系统性、区域性和人文性,其有别于其他空间的重要特征。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空间特性,从而反射出不同的文化氛围[4],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地域性的形成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当地的环境、气候、自然条件;二是长久以来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历史遗风;三是当地的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基于这3 个方面,不同地域空间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的特殊性,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导致各个地方的空间环境特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征[5]。因此,积极探索当地文脉视角下的地域特征,挖掘核心要素,在时代的语境下进行解构和重组进行现代的演绎,使景观具有现代与传统的双重属性,是景观建设进行地域文脉传承的重要策略。
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地处东线高速公路与海榆中县公路交汇、吉阳镇政府东北8 km 处,东邻海棠湾镇,西邻红花村,南接田独村,北与大茅村相连,乡村内部和对外交通均十分便利。中廖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养殖业、种植业、村民外出务工。
中廖村自然资源丰富,但村庄经济发展不景气,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减少,村庄环境管理不完善,资源没有合理保护和运用。此外,中廖村人文底蕴深厚,是一个纯黎族村庄,但缺乏本土意识,乡村景观的空间异质性逐渐弱化[6],空间风格与其他村庄无明显差异。自2015 年10 月起,中廖村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在原有生态基础上因地制宜,确保中廖村经营收入自主化前提下,把中廖村打造成“好山好水好黎家”的典范,基于地域性理念的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打开了旅游市场,带动了经济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下,2016 年8 月三亚中廖村入选特色民俗村,成为海南2016 年唯一入选乡村,2019 年12 月中廖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中廖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2.1 植物保护与运用的地域性体现。在植物的处理上,中廖村的景观改造努力保护原生态植被。村中的榕树广场是当地村民休憩、娱乐的重要场所,广场上的古树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是乡村的记忆和文化的象征。为了保护古树、保护中廖村的记忆,在场地改造中保留了榕树下的活动空间,此外,为了保证古树充足的生长空间,控制了周边建筑物的高度,同时在周边配置一些低矮灌木,凸显榕树的高大,也使景观视线通透,弱化硬质场地。在设置的槟榔步道处,也保留了道路中间的槟榔树,在相应的步道位置开孔让其正常生长,木质步道与槟榔树的自然感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乡野特色的原生态栈道。此外,中廖村有将近2hm2的绣球花海,蓝、白、红3种颜色的花形成高低起伏的海浪,选取当地植物,运用大地艺术的思维,打造属于中廖村的特色景观。
3.2.2 材料运用的地域性体现。中廖村的改造设计中本土材料的使用率达到80%,其注重旧材料的重新利用,旧材料源于原有场地闲置的材料或者构筑物拆卸的材料,尽量避免对当地土地的破坏。比如对部分的石材通过人工打毛做旧的处理,旧材料自身就带有本地生活的痕迹和气息,对旧材料的再利用是保护环境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廖村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此外,沿湖的亲水平台设计采用当地现有的松木桩,这样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更好地营造了自然的空间氛围,也充分做到本土化、乡土化。
3.2.3 构筑物的地域性体现。海南的建筑风格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移民呈现出兼具闽南、岭南风格及少量中原、欧洲风格,再加上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海南的建筑整体色调淡雅,呈现一种清爽、轻巧的面貌,毫无华丽、轻浮之感。基于中廖村民风民俗的地域性特征,建筑材料采取茅草、竹子、红白藤等,亭子、门楼等构筑的整体由竹子搭建而成;此外,建筑设计结合餐厅、咖啡馆、青年旅社、民宿等商业形式,并且配套当地的特产,如酿酒、黎锦等,既展示了当地的文化,也推动了中廖村的经济发展。建筑的体量尺度也十分适中,给人一种轻巧的舒适感,保证空间尺度的协调性,在色调上与周边环境要素相融合,具有很好的承接性、呼应性和整体性。
在小品造型上,主要利用本土材料来体现特色,如竹子编织成的特色篱笆墙、椰果壳做的墙面挂饰、竹门,此外还有当地使用的农具、风谷车、渔网、陶罐等进行改造作为景观小品,在设计中最大化地利用场地现有材料和设计形象来展现地域性文化,这些形象是中廖村生活的浓缩,其以装饰的表现手法营造了地域性的空间氛围,是传统建设形式的现代演绎方式。
3.2.4 原有地势的遵循。中廖村自然资源丰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地形,道路系统的设计遵循村庄的地形地势,保持村庄原有的风貌,对河流、古树、古建筑予以保留。结合中廖村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形成了民族工艺品加工生产带、乡村观光生产带、农业观光生产带、生态农业体验生产带、休闲体验农业生产带和入口服务区、山地果林种植区、自驾车观光区、果林采摘区、农业科普区,“五带五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利用自身特色拉动了中廖村的生产经济和旅游经济。
人文资源主要体现在村庄的传说、色调、典故、符号、民俗、手工等方面。中廖村黎族文化底蕴深厚,黎族的制陶技艺、纺染织黎锦技艺、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音乐竹木器乐等均被列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廖村的改造更新设计结合当地的黎族文化,对景观资源进行梳理,从村庄的色调、文化遗产以及长久形成的机理中提取元素,并与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于建筑、小品等外观上[7]。
黎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创世神话与传说却以语言的形式流传下来,比如黎族的创世神话英雄——大力神。在中廖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大力神的形象设计融入景观小品之中。此外,还有很多传说故事的涂鸦,以人格化、趣味性的方式活化了民俗文化,这些将无形的传统文化表现为有形的现代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和探索性创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把黎族人民的勇敢、坚强和力量等精神通过景观作为载体进行传达和表现,让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体验、感受黎族的文化氛围。
图腾在黎族代表着尊重和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黎族人民,是黎族文化传承的关键。黎族图腾文化包括动物图腾、植物图腾以及与庆典、农耕结合的人文图腾等,不同图腾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比如动物图腾“蛙人纹”是黎族图案的核心纹饰,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追求民族进步的情怀、尊崇和信仰;植物图腾代表人们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美德[8];人文图腾象征着黎族人民和谐发展和团结一致的信念。黎族传统的生活中黎锦是图腾的载体,走进黎家小院,就会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黎族阿妹们织着带有图腾图案的黎锦。在其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经过传统建设形式进行现代演绎的景观小品也承载着图腾的时代精神,座椅、指示牌上都会有图腾演化的影子。
中廖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基于对生态环境的客观尊重和地域文化的抽象表达2 个方面进行的。生态环境是一切发展的载体,对地域文脉的传承与现代的演绎就需要依托生态环境,不同的生态环境演化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中廖村的改造建设中,充分运用村中原有的自然资源,遵循地形地势,基于山水环境进行改造建设是中廖村对生态环境的客观尊重。此外,中廖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传说、典故等无形的文化进行抽象的有形表达,将景观的功能性与传统文化创新结合,用不同的空间形态塑造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并且,不同的文化形态也造就了多元的景观体验。中廖村的景观改造建设既留存了历史情感,又兼顾了未来效益,是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乡村的特质,站在地域性的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如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传统历史以及乡村的变迁历程,在这些地域特征中提取和演绎并融入景观建设,让空间设计与居民生活习性高度融合,利用这样的互动和交流来提高乡村的异质性,充分表达其不同之处。扎根于乡土的地域性特征,运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和表达元素,不断地自我革新,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赋予乡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