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曼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苏州 215104)
苏州城市立交桥的建设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但也带来了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空间挤压、土地浪费等现实问题。苏州市的立交桥除了不同地方形状有所区别之外,较多地方桥下的绿地景观不受重视,建设力度不够,与苏州城市的总体景观不相协调,不能充分展现出苏州的城市风貌。
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是指在立交桥下的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配置、造景,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景观。苏州绿地景观历来追求品位高、精细度高。苏州的立交桥纵横交错,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化规模、水平及植物配植方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景观效果和城市的生态效益[1]。因此,在立交桥下区域打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形成良好的生态和绿化功能为一体的种植群落迫在眉睫,使桥下区域成为城市道路绿化的新亮点,从而全面打造苏州城市的人文个性特征和亮丽风貌。
在苏州市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中,植物配置的品种相对较少,运用最多的种类主要有:八角金盘、洒金桃叶珊瑚、十大功劳、海桐、瓜子黄杨、沿阶草、珊瑚树等。藤蔓类的植物运用较少,让大多数的桥柱光秃、显现出水泥外表。另外,植物景观的配置形式单一,以草坪为主,有的绿地采用篱植方式布置大面积植物,或者用花灌木组成固定的图案,种植形式多见对称或交互布置,形式单一、图案简单。
植物在净化生态环境的同时,自己本身的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水分,以及足够的养分才能健壮生长。据调查,在苏州市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中,高架下的植物由于光照不足,同时也无法接受天然雨露的滋润,且有的地方土壤质地差、肥力低,土壤板结,透水、透气效果极差,有的绿地中没有设置良好的排水设施,造成部分植物叶片上有些伤斑,甚至出现叶片脱落、暗淡无光的现象;同时因处于背阴面的高架下,长期遭受汽车尾气及灰尘的覆盖和伤害,植株呈现枯萎、发黄、瘦弱等不良景象[2]。
调查发现,在苏州市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建设上,文化品味不高,没有利用好苏州的乡土植物造景,或结合其他景观小品造景,未能彰显出苏州江南景观的地方美,没有体现出苏州地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未能充分表达苏州市区独特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地方风味的特色[3]。
在苏州市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中,大部分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存在养护不到位的问题。有的片植植物色块因缺乏修剪无边界,有的地方因没浇水造成植物死亡、黄土裸露等问题[4],有的除草不到位,杂木丛生,有的植物修剪不及时,肆意疯长,部分角落垃圾随处可见,人为破坏现象严重。
调查发现,在苏州市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中,公共服务设施较少,休息者只能席地而坐或者站立;指示标志不明确,让人难以辨别出不同的地域和道路;在晚上有的通道内照明系统较弱,特别是重点弯道、交汇处等无灯光或灯光已损坏,安全性较差。
苏州市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在满足交通分流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其配置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寓意情趣的变化逐渐提高,想要打造和谐、优美,符合城市气质和底蕴的特有景观,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苏州市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
立交桥下的环境差异大,开展植物造景前,先要调查立交桥下的周边环境、纵向和横向的跨度大小、向阳和通风情况,以及土壤的土质和肥力状况,然后堆筑具有一定高度的排水坡度和需要造景的地形,根据土壤状况,提出改良措施,有的需要换土或填、挖土方,还要确定地上、地下设施的位置、高度、深度等,要了解车流、人流等,调查汽车尾气等有害物质的污染情况,必要时逐一改良,以利于植物景观的良好生长。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立交桥下的环境,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宜的植物品种,注意品种多样化。苏州的立交桥下面积大多数跨度不大、通透性较好,周边总体环境相对较好,立交桥下适宜种植常绿和落叶的灌木、地被,少量小乔木。如八角金盘、洒金桃叶珊瑚、常春藤、紫荆、鹅掌柴、鸡爪槭、夹竹桃、黄杨、龙柏、书带草、葱兰、马蹄筋等。
植物配置形式上,可以根据造景的需要,结合不同的植物类别选择不同配置的形式,如在重要结点上,可以根据区域选择点植、对植、丛植、群植等,使不同品种的植物在合理的种植形式配置下,形成多种图案、多种色彩的植物景观。
按植物的生态要求,利用植物间的互利、互惠生长相促性,科学配置植物的种间位置和比例关系,以促进植物群落层次间的优势生长,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优势。绿化应满足庇荫、防尘、降噪、交通安全及美观要求,选择植物时,除注重植物本身的姿态美,也要注重配置在一起的植物整体群落美,形成美观、安全、合理的造型。
从调查现状看,植物配置景观效果缺失,可考虑在现状的基础上调整植被的配置结构,以地被、花灌木为主体,搭配不同品种的乔木、大型灌木进行混交,增加悬垂植物的配置数量。在苏州市立交桥下的桥墩、护栏装饰、护坡、挡土墙等处,可选用悬垂性的植物材料进行垂直绿化,常用的植物有常春藤、五叶地锦、南蛇藤和爬山虎等耐荫植物。桥柱、桥墩等处,可以利用具有攀援类或缠绕类的植物,并在立柱上增加附着物或将立柱设计为粗糙表面,以便于植物攀爬,还可以悬挂土包或盆架等。
植物景观配置时,除要注重从乔、灌、草的纵向结构上多层次的配置,还要通过植物的季相、花和叶的色相变化来改善景观的美观度;在立交桥的周边,可以根据不同季节选种一些应时草花,来增加桥下的亮丽色彩[5],让桥下形成层次、结构丰富的优美景观效果和富有良好生态效应的植物群落。
在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苏州的地域特性,在尊重当地文化特征和文化脉络的前提下,充分汲取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选择出有典型代表的文化性的文字、物件等元素,紧跟时代发展的强劲步伐,将这些典型代表元素融入其中。也可以对道路所辐射地域的历史文化进行调查、分析,以立交桥的背景或事件为主题,采用关联的窗体、扇面、浮雕、文字等小品作为意向配景,对柱体、堡坎、桥体及地下通道的侧墙、铺装的表面进行装饰,还可以联合公交站点、自行车站等公共设施,尝试主题景观协调一致性的处理,使景观的文化性得到统一提升,将景观整治的艺术性、文化性以及生态性融合在一起,使立交桥下绿地整体景观符合现代特点,突出苏州地域特色和地方风情,让历史文化的光彩在立交桥下熠熠生辉。
苏州市立交桥下进行绿地景观要保持良性发展,加强养护管理措施非常重要。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要加大对养护管理的监督力度。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养护管理难度非常大,技术要求也非常高。要选用专业的人员进行护理,保证浇水及时、有效,区别对待不同植物的需要,还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松土、施肥等,针对光照不足的叶色植物,可以用叶面施肥的方式改良叶色。
在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设计时,要考虑给排水、电气、网线设施等市政管线,同时还要考虑现代浇灌设施,及人员不方便到达处的滴灌设备、局部小路的铺设和景观小品等所需景观元素的设置等,可以架设景观标识物或景观指示牌[6]。为了区别不同路段、不同行政区划,可架设标志性明显且与周边风格相一致的单柱花架、花坛、花钵、雕塑等小品设施,这样可以增加道路的休闲性、趣味性和景观类别的丰富性。对于较宽敞的区域,还可以适当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如便捷自取商柜、小型公厕、座凳、健身、娱乐设施等,方便路人使用和休息。有些偏远地段,还应增加晚间的灯具数量和增强照度,满足路人的安全需求。
总之,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应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要深知立交桥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桥下绿地景观,会给初次到访者以深刻印象,能够成为城市的绚丽名片,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打造景观时,要注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单位面积上尽力增加绿量,建立结构立体、层次丰富、符合植物生态多样性的优良植物综合群体,使绿地景观成为一种融生态、视觉美学、地域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同时发挥延续历史文脉、弘扬当地文化和展现地域风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