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娟
摘要:“君子忧道不憂贫”,在这句话中“道”指的就是“道德”。但受教师滞后教学观念与固化教学方式等因素影响,德育渗透效果不尽理想,教师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不断拓展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德育渗透
自古我国就非常注重道德品质的教育,随着这些年“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提及,在为学生讲述基础知识时,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创新教育手段,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所以,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秉承德育教学的目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创建有效活动,以便学生在提高学习语文知识效率的同时,可以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素养的发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世界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学生在小学阶段在心智和行为上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较起来不够成熟,学生在小学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现在学生接触网络的方法更加便捷,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化,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进入小学阶段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对于幼儿园教育阶段比较独立,但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信息的诱导。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好教书和育人的工作,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言行举止和思想行为做出一定的规范,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并且及时纠正。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课本中挖掘德育教育元素,让学生学习良好的思想和品质,促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成为品德优秀的学生。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阶段的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也是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处处都蕴含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元素,教师要带领着学生共同通过语文教材课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与道德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开展德育教育,那么语文教学是片面的,语文教育没有对学生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与思想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教师开展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推动学生能力与思想的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策略
1.深入挖掘素材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要把握语文的学科特性,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德育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加以渗透要通过对语文学科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实现二者之间的自然融合,语文教材往往涉及传统知识、情感、作者思考等多样化的内容。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强调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以及语文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其中道德情感的把握。在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渗透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强调对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情感进行挖掘,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指导下实现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与有效渗透。
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时首先要通过深度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方式,以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德育内容的自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文化氛围中感知优秀道德品质与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其他知识的补充与融合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实现抽象内容的形象化理解,同时也以其他教学内容的融入来强化学生的记忆,促进其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其他知识的补充与应用实现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伟人生平及英雄事迹是开展道德教育良好的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具体人物开展学习与理解可以通过人物背后的故事融入使学生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也通过伟人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感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向伟人学习。
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时,教师也要重视个体榜样作用的发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渗透背景下,要有意识地对于个体的自身道德文化素养加以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来实现思想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培养。教材中不仅涉及其他道德品质相关内容的补充,更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与思想意愿,而教师在开展德育渗透时可以主动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加以挖掘,通过提取教材中传统美德的部分使学生在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时也反思个人的行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优秀道德品质,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
2.利用媒体创建情境,深入体会德育思想
小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弱,如果教师强行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述道德品质的内涵,那么对学生而言也犹如“东风吹马耳”,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多媒体技术具有表现力丰富的特点,能够基于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形式,为学生呈现直观的学习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基于课本上的内容,为学生呈现生动的德育场景,促使学生透过冷冰冰的文字,对道德品质内涵有一个深入地认识。
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作者将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与如今的破败景象进行了对比,表现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惋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视,然而,当教师直接按照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时,很难让学生有所感悟。对此,教师可以先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圆明园的还原视频,让学生在赞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感受到圆明园景色的辉煌灿烂。随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如今圆明园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以便学生更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可以看出,现代媒体技术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便学生主动激起内心的愤慨,在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的同时,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主动地投身到振兴中华的行为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强化学生道德观的体现,让学生的整体表现更加丰满,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加强对德育渗透途径的拓展与内容的挖掘,让学生在吸收消化德育知识的同时,能够自主践行德育道理,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姜雨.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课外语文,2018(19):2.
[2]杜红梅.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9,000(006):250.
[3]李静.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情"与"理"[J].小学生作文辅导(五六年级版),2019,000(012):35-36.
[4]朱宗祥.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2019,000(009):4-4.
[5]刘芳武.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浅析[J].文学少年,2019,000(013):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