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2021-12-11 13:42袁伦会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课文

袁伦会

摘要:德国诗人和“真善美巨人”席勒提出了美育的意义和美育的必要性,他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品质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这个载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

关键字:小学语文;渗透;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观察美、鉴赏美对于人类情怀感受具有重要指引的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培养小学生挖掘语言魅力、感受语言内在美、感悟语境意蕴美,从而运用于生活中甚至之后行业领域中,是小学教师的教学核心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需要后天的学习及生活中感悟而来,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需要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出对美的感受力。也因此小学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去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及语言文字中享受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鉴赏品味

只有学生对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意识才能进一步提升鑒赏品味。小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对鉴赏品味好坏的准确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心。鉴赏品味的提升离不开读。因此小学教师要营造阅读的情景意境,帮助学生投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具有对美的感知及鉴赏后,需要对美进一步的思考及创造,是美的进一步情感升华。学生要通过自身对审美的感悟来渗透到各个区域中去应用实践,提升艺术美为社会美、甚至自然美的境界。将自身对美的追求提升到大众美的渗透,将美的魅力广泛共鸣是美育的最高境界。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策略

1.转变观念,明确美育任务

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是音乐、体育、美术的事,与语文关系不大。其实不然。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美育的任务,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审美教育,初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的情趣,激发其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欲望。

由于心理年龄的特殊性,小学美育内容和因子一般是寓于德育之中的,有时很难分辨出是德育还是美育。其实,德育可以看成是人性之美丽、社会之美丽、自然之美丽,是广义上的美育,不必刻意的去区分它。

2.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内在美,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越来越洋溢出浓郁的人文气息,文质兼美的课文为美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课文的价值取向出发,寻找课文中的美育点,精心设计美育的层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美的教育。如,两位教师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其中一位重在让学生明白诗意,因此,他抓住字词让学生用工具书自学了这首古诗。通过40分钟的学习,学生不但了解了诗意,还把古诗用白话文翻译了。表面看来,这位老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这样一首优美的古诗在学生眼里却已经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割裂开的字词,古诗所体现出的内在意境大打折扣。另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重在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因此,他让学生课前自学了这首古诗。上课时,他为学生出示了李白在被流放夜郎、逆江而上时所写的《上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马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如丝。”接着,他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中应该相同却完全不同的三峡景色,使学生通过对比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化在景色之中的。通过40分钟的学习,学生初步理解了《早发白帝城》中“无一字言乐而无一字不在言乐”和《上三峡》中“无一字言愁而无一字不在言愁”的内在情感。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明代朱承爵也曾说过:“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其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抓住了字里行间的情思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字之美,才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得到提高。

3.教师通过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文章,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验文章中的美,因为小学生思维不受限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里进行感受,使他们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才会实现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习《顶碗少年》的时候,文章主要讲了少年在舞台上的三次顶碗,尽管前两次在众目睽睽之下都失败了,最后少年还是稳定心神,完成了第三次顶碗,结果他成功了。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引导,创设情境,少年第一次顶碗失败后的心情,少年第二次顶碗失败后的心情,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观众斥责少年时少年的心理,老者对少年鼓励后少年的心理变化、少年第三次顶碗成功之后的心情以及少年成功顶住碗之后台下响起暴风雨般掌声的心理活动。虽然经历了失败,被很多人斥责,被观众嘲笑,但是仍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持下去,就获得了掌声,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观众的掌声不仅仅是给顶碗少年杂技表演的掌声,更多的是为他永不言弃的精神鼓掌。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顶碗少年心境的变化,告诉学生坚持不懈的道理,也让学生发现体会到少年的品质美,从而向少年学习这种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感体会。

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而语文素养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然性,韩愈曾经说过:“耳濡目染,不学以能。”这里的“濡”和“染”都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它的功利性是长远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坚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安翠霞.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浅析[J].教学研究,2015(3).

[2]张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J].教育与管理,2014(10).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背课文的小偷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