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恺
疲惫的时候来一杯咖啡提神,是很多人下意识的习惯。在氤氲的香气里抵抗睡意、重获精神,继续对付工作和生活,此时咖啡仿佛是种精力修复剂。
有趣的是,能被咖啡“治愈”的,不只是人类。在最近的《生态解决方案与证据》杂志上,有一项研究显示了咖啡对大自然的治愈能力:如果用咖啡果肉覆盖一块被开发多年、曾是雨林的土地,两三年之后,它便有机会“康复”,重新长出茂密的植被,再次搭建出良性的生态。
热带雨林的修复难题,真的可以通过“喝”咖啡来解决吗?
在谈论雨林修复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让我们焕发神采的咖啡。被研磨成粉、再被冲泡的咖啡豆,是咖啡樱桃的种子。它类似于我们熟悉的樱桃的核,也是咖啡樱桃这个整体上唯一可以取材、加工的部分。
为了得到“核”,咖啡的加工者会将咖啡樱桃的果皮、果肉及其他薄膜剔除,留下干净的咖啡豆进行接下来的烘干与研磨程序。这是一个“丢西瓜捡芝麻”的过程,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那些果肉毫无用途,只能被扔在仓库或荒地,任其腐烂。
如果把手伸进这层覆盖土地的果肉堆中,能够感受到它在微微发热。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咖啡对荒林的修复作用被偶然发觉:那些堆满无人管理之咖啡废料的地方,在很久之后总会出乎意料地长出健康的植被。
一次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了这个猜想。在哥斯达黎加,这个盛产咖啡、又存在多处雨林损伤的地方,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研究人员选择了两块土地作为对照组。
这两块地都属于“受伤的雨林”。原生雨林被砍光,土地被开发多年,先是种植咖啡等作物,在失去土壤韧性后又被用来放牧,最终长满了一种被称为“栅栏草”的非洲草种。它们属于入侵植物,在没有天敌的哥斯达黎加,如果不加管理、不被放牧的动物吃掉,可以一口气长到近5米高,原生雨林根本没有机会喘息与再生。
研究人员将其中一块土地均匀覆盖上近半米厚的咖啡樱桃果肉,另一块土地什么也不做,任其生长。两年之后,两块曾经同样杂乱、修复无望的土地,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剧烈变化:被咖啡果肉覆盖着的那片土地,“栅栏草”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年轻的树冠—它们都是本应属于这里的热带树种,是这片斑驳原始森林真正的主人。
咖啡豆
埃塞俄比亚,农场妇女在加工咖啡豆
更奇妙的是,这里树木的高度比同年龄树木的平均高度还要高4倍,抽检的土壤样本也证明了这片土地更具营养,入侵的非洲草种也完全消失了。而另一片没有任何措施的土地就没这么幸运,依然被“栅栏草”霸占着。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说,咖啡果肉对雨林的修复都意外地神奇。寻常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雨林保护,居然可以通过这些“废弃物”收获惊喜的效果;寻常要几百年才能缓慢恢复的热带雨林树木,居然在咖啡的“加持”下,用两年的时间便能长到可喜的高度。
为什么咖啡能取得这样优秀的“修复成绩”?
本质上,这是一次“集中施肥”的过程。和普通的耕种庄稼一样,施肥能够让土地更有韧性、生产能力更佳。但以咖啡果肉来施肥,除了为雨林土地提供营养之外,更重要的一项作用其实是“隔絕”。
在长满入侵杂草的地方,铺上约45厘米高的咖啡果肉,那些原本鸠占鹊巢的杂草,便会在密不透风的重压下被抑制生长、窒息死亡,再随着这些残渣一起分解。
混合着杂草与咖啡果肉的“堆肥”,成了营养丰富的重生之地。在最初的一两年中,如果把手伸进这层覆盖土地的果肉堆中,能够感受到它在微微发热。这种热度在持续地杀死杂草,而在杂草退场之后,肥沃的土壤吸引了昆虫,昆虫引来了鸟,鸟将原本属于雨林的种子带过来,生态就这样运转起来,逐渐走上了康复之路。
咖啡果肉本身的油脂与营养不容小觑。碳、氮、磷这些在农业耕种中往往需要付出额外开支才能拥有的养分,这些能够为雨林修复按下“加速键”的辅助工具,在咖啡果肉的身上廉价易得。选择了以咖啡果肉覆盖土地,就仿佛同时选择了“普通肥料+微生物废料”,一举两得。
在咖啡果肉覆盖森林的方法被证明有效之前,最常见的恢复森林方式是“缺什么补什么”—哪里杂草多,就先集中杀死草;哪里没有树,就铲平土地来植树。人们尝试过用塑料布大面积覆盖杂草,人工“窒息”这些入侵者,效果不错,但除了草,又产生了一大堆难以降解和处理的塑料垃圾;而植树就更是一场豪赌,不仅费钱、费力,在几经摧残的土地上强行植树,存活率堪忧。
咖啡果肉用自然的方式带走杂草,又借用大自然的规律,以丰富的营养让改变自然发生。同时,使用本就是生产环节中被淘汰掉的、多余的咖啡果肉,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对咖啡厂商来说,自己处理这些废料耗时耗力,标准和成本都很高;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大量收纳这些咖啡废弃物也非常便宜。
把多余的废料倾倒在需要它的地方,等昆虫、鸟与风带来新生,一切似乎完美无瑕。
其實,从土地“喝”咖啡的形式上来说,以其他作物的废弃物来辅助修复雨林的方式并不算是创新。早在20多年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一项关于热带雨林修复的研究中,就使用了类似的作物废弃物覆盖土地的修复方式。不过,他们使用的是橘子皮。
在划定的约1万平米的实验土壤上,铺满四处搜集来的大量橘子皮,6个月之后,橘子皮之下的土地确实有了些许变化:昔日饱受摧残的雨林土壤,长出了许多代表新生与康复的原始树种。
但20年间,“橘子皮修复法”没能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与使用。虽然效果不错,但它的弊端也过于明显—无法掩藏的腐烂与气味。橘子皮变成滋润土地肥料的过程,也是它分解腐化的过程,实验土地“看上去和闻起来都不太妙”。消解这种入侵的腐烂气味,对休养中的森林来说,也成了不小的负担。
使用塑料布覆盖杂草的人工“窒息”除草法
印度尼西亚咖啡农晾晒阿拉比卡咖啡豆
新鲜的咖啡樱桃对一些人来说已经难以接受,腐败、分解后更是一场嗅觉酷刑。
除了自然原因之外,橘子皮修复项目也牵扯到了多方的利益。橘子太常见了,加工及销售橘子、橘汁的厂商大多是彼此虎视眈眈、有强烈竞争关系的大公司。到底使用哪家的橘皮废料、以怎样的曝光方式“回馈”厂商,对研究人员及雨林修复实践者来说,都是绕不过去的额外负担。
而选择使用咖啡果肉,似乎可以规避掉橘子皮带来的这些麻烦—生产咖啡的几乎都是小厂商,一些“难缠的政治问题”暂未浮现,可以较好地化解。同时,咖啡果肉的实验功效,确实是橘子皮及其他许多堆肥的几倍,在单位时间里能取得最佳的修复效果。
但一些类似的缺点依然难以逃避。
咖啡果肉的味道难以恭维。新鲜的咖啡樱桃对一些人来说已经难以接受,腐败、分解后更是一场嗅觉酷刑。这些强烈的气味虽然能够吸引雨林生态修复所需的昆虫、传播种子的鸟类,也会吸引大量的苍蝇和另一些人们并不想要的昆虫。气味与虫患,对住在附近的居民来说是极为有害的。
此外,咖啡果肉中含有的营养物质也是一把双刃剑。实验在远离水源的地方进行,但是未来若想广泛推广,便无法绕开在某些近水源处开展的可能,那些氮、磷等物质会对水源产生过度营养化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导致藻类疯长。种植咖啡时使用的杀虫剂等,也会在这种大量堆砌中汇聚成不可忽视的剂量,引发污染……
给森林一杯“咖啡”,然后人类与受损的自然生态都能皆大欢喜、不计前嫌地重新起航的美好图景,但愿不会太过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