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选址分析

2021-12-11 17:34文毅陈勇国贾宇华张紫怡麻红军
安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传统村落古道

文毅?陈勇国?贾宇华?张紫怡?麻红军

摘要:为探寻永州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统筹推进村落文明的保护和发展。本文以永州市1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村落面状数据来进行定量处理分析,采用叠加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永州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州市传统村落分布呈整体分散,局部聚集,可划分为五个村落聚集区,分别在祁阳中部、新田西南部、宁远东南部、道县西南部和江永中南部。村落的分布受海拔、地势、水系、地质和古道路因素影响,主要在海拔200至300米之间的稳定地质上的平缓坡地区,并且在离水系1000米和古道路2000米以内的范围分布。

关键词:传统村落、GIS、空间分布、古道、影响因素

1引言

传统村落是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文化遗产,其空间分布反映出我国各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对我们研究历史文化和传承极具重要性[1]。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极富地方特色的山水古郡,有零陵周家大院、江永上甘棠村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和28处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在全省1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永州市独占三分之一,17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永州市占51个,其数量在全省中位居前列。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情况令人堪忧,千年古村隆阜,中国杰出思想家戴震的故里,古村一景的横江江心“桃李园”变成了一排排的别墅,中原第一文物古村落马固村变成一片黄土和废墟,明清半坡古村被迫给煤矿让路。由此可见,人们对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很淡薄,因此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外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远早于我国,在18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约翰·冯·杜能就开始了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并出版了相关的著作[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研究也迅速推进。空间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地理学中的空间分布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和密度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村落的分布特点。李伯华 、尹莎、刘沛林、窦银娣,佟玉权等人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3-4],依靠空间结构分析法得出了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5]。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他们大多将面状的传统村落抽象成点与影响因素叠加进行分析[6],导致最终结果以该点的数值代表整个村落,显然不具代表性,得到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有待考究。并且在探究道路与传统村落分布之间的关系时,大多数是从现有道路出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道路和古道路难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7],因此以现有道路为研究基础时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永州市的传统村落遗存数量众多,但是关于永州市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较少,对永州市的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刻不容缓,本文将采用村落的面状数据,分析永州传统村落空间布局情况,并结合古道、地质、水系、坡度、高程、坡向等影响因素进行村落选址分析。

2研究区概况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潇二水汇合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古城。位为北纬24°39′至26°51′、东经111°06′至112°21′,总占地面积为22441平方千米。永州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温度在18°左右,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集中在春夏两季,主要河流有湘江、潇水、宁远河、泠江、白水、祁水、舂陵水、永明河等。地貌以丘岗山地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及中部低,主要山系有越城岭-四明山系、都庞岭-阴明山系和萌渚岭-九嶷山系等。

3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3.1数据来源

1)传统村落数据。本文获取的永州市传统村落信息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http://www.mohurd.gov.cn/)获取的前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和前七批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单,其中,永州市国家级传统村落总计8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总计8个;②于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http://zjt.hunan.gov.cn/)获取的第一、第二和第五批次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单,其中,永州市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总计45个;③于永州市各县科学与技术协会关于传统村落调研报告中整理的传统村落名单,整理得出传统村落133个;④通过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和查阅相关文献等途径对永州市传统村落进行收集整理,选取的具有代表性村落。

2)古道路數据。研究所需的古道路信息来源于《永州地方志之古道》中的记载和对相关论文、文献等的收集和整理。

3)基础地理数据。研究所采用的GDEMV2 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

3.2数据处理

1)将获取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得出传统村落189个。通过Googol Earth提取传统村落的地理位置及遥感影像等,以传统村落古建筑集中居民区为边界,将传统村落矢量化为面,分布如图1所示。

2)应用永州市30m分辨率DEM数据,进行坡度和坡向分析,并对结果进行重分类。

3)对DEM数据通过水文分析进行水系提取,并结合配准后的水系栅格图进行精度检验和修正。

4)运用Arc GIS10.2栅格矢量化工具,对湖南省地质栅格图片进行矢量化。

5)从文献、县志中获取清代古道的相关信息,其中以驿道和大道为主。驿站是古代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和换马的处所,连接着各条古道。故本文以驿站为参考点,以可获取的部分古道线路为基准,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复原永州市古道。首先将驿站矢量化为点状要素,可获取的古道线路配准后矢量化为线状要素,再根据遥感影像中的地形和道路信息等得出各途径点之间的最优路线,在选择路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复杂,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确定最优的路线,在道路最短的情况下也同时也要道路修建的难度最小,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古道路选线的合理性。确定路线后再结合实地考察进行检验和修正,结果如图2 所示。

4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分析

本文选取研究的传统村落共189个,表1 详细介绍了永州市各县、区分布的传统村落数量。传统村落各县均有分布,其中江永县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为31个;祁阳县、道县、宁远县和新田县传统村落数量大致相同;冷水滩区和双牌县传统村落数量较少,分别为1个和5个。

为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借助GIS软件对传统村落进行核密度分析,通过核密度指数来反映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密集程度,结果如图3所示。研究得出永州市传统村落分布较集中,在祁阳中部、新田西南部、宁远东南部、道县西南部和江永中南部有5个传统村落聚集区。

5传统村落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5.1传统村落高程分布

永州市地貌类型复杂,地势西南高,东北及中部低,山岗盆地相间分布,呈三山夹两盆状,而传统村落较多分布于东北和中部的盆地中。为进一步探究传统村落分布情况,本次研究把高程分为五级,并统计不同高程段的传统村落面积,其中0到200米占20.24%,200到300米占50.84%,300到400米占19.09%,400到500米占6.65%,大于500米的占3.18%。由数据得出传统村落高程在200至300米面积占比最多,400米以下的传统村落总面积占比达到90.17%,超过500米的仅有3.18%。由此可见,传统村落较多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区,集中在200至300米之间,海拔与传统村落的分布呈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海拔较高,地形阻隔较为明显,农作物耕种困难,而海拔较低地区,地势平坦,良好的土地条件促进了永州地区农业生产和村落的形成。

5.2传统村落坡度与坡向分析

本文在对坡度和坡向数据进行分级的基础上,运用GIS软件分别将传统村落与坡度和坡向进行叠加,。参考地形坡度标准再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后进行了分类,把坡度等级分为以下7级:0°~5°为平坡,5.1°~15°为缓坡,15.1°~25°为斜坡,25.1°~35°为陡坡,35.1°~40°为急陡坡,40.1°~45°为急坡,45.1°以上为险坡。把坡向类别分为以下5类,分别为阴坡0°~45°和315°~360°、半阴坡45°~135°、阳坡135°~225°、半阳坡225°~315°[8]。重分类后,计算不同分级的传统村落面积, 在坡度分析中,从1到7级的比值分别为41.65%、42.94%、9.71%、4.26%、0.99%、0.37%和0.08%。传统村落以平坡和缓坡居多,其二者总面积占比达到了84.59%,其余坡度占比较少。在坡向分析中阴坡占26.71%,半阴坡占21.82%,阳坡占23.90%,半阳坡占27.57%,各个坡向占比差距较小。由此可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坡度较缓地区,坡度和传统村落呈负相关关系,坡向因素对传统村落的选址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坡度较缓地区有利于村落聚集,对农业生产影响和限制较小,而永州地区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光照充足,对坡向的考虑较小。

5.3传统村落地质条件分析。

本文在对岩石硬度进行分类后,将地质条件数据与传统村落进行叠加,并统计不同岩类的传统村落面积。根据岩性硬度划分为五个类别,如表2 所示。根据主要地质岩类再对照岩性硬度分组表,得出不同硬度岩类占比,分别为15.85%、58.96%、19.93%、3.25%和2.01%。由此可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岩石较为坚硬,地质条件较为稳固的地区。这是因为在地质稳固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较少,有利于村落的发展和延续。

5.4传统村落水系分布。

通过对永州市的河流做缓冲区分析,分别选取0-300m、300-600m、600-1000m、1000-1500m和大于1500m作为分析范围,并计算出对应范围内的传统村落面积,分别为43.51%、26.76%、18.27%、7.15%和4.31%。其中0-300m传统村落面积占比最多,1000米以内的传统村落面积达到了88.54%,而1000米以后的分段面积占比很少。由此得出传统村落随着距水系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其主要集中在距河流1000米以内。因永州地区降水量充足,地势崎岖,所以河流众多,河网密集。传统农耕文明对水源依赖严重,所以沿河而居、沿江发展也是村落发展的主流[9]。

5.5传统村落古道路分析。

通过对永州市古道路作缓冲区分析,分别选取0-500m、500-1000m、1000-2000m、 2000-3000m和大于3000m作为分析范围,并计算出对应范围内的传统村落面积,比值分别为31.45%、14.74%、18.30%、10.65%和24.86%。其中0-500m传统村落面积占比最多,2000米以内的传统村落面积占比为64.49%,但是3000米以外的传统村落面积占比也有24.86%,由此得出传统村落主要位于距离古道路2000米以内,随着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是因为交通有利于居民的出行和生产交流,但也有一部分在较为偏远的山区,距离古道路较远。

6结论与讨论

6.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永州市189个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共有以下几点:

永州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比较集中,其中在祁阳中部、新田西南部、宁远东南部、道县西南部和江永中南部有5个传统村落聚集区。

在研究不同因素对永州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得出:(1)村落与高程关系为:永州市传统村落选址倾向于在海拔较低、地势较为平坦的盆地地区,高程集中在200至300米之间,高程与传统村落的分布呈负相关关系。(2)村落与坡度、坡向的关系为:永州市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平坡和缓坡地区,坡向因素對村落发展影响较小。(3)村落与地质的关系为:永州市传统村落地质岩类主要属于较坚硬岩类,地质条件较为稳固。(4)村落与河流关系为:传统村落随着离水系距离增加呈递减趋势,主要集中在1000米以内。(5)村落与古道路关系为:传统村落主要位于距离古道路2公里范围内,少数位于古道路较远处。

6.2讨论

本文选取的传统村落面状数据主要是古建筑集中的居民区,有少量分散的古民居没有涵盖[10],由于史料和文献记载不完全、陈旧,部分古道数据缺失,同时现存古道损毁严重,实地调查较为困难,导致古道数据不够完善,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相关研究可以再从这两方面进行优化,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大均,胡静,陈君子,许贤棠.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4):157-162.

[2]卢易红. 湘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保护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2):189-194.

[4]佟玉权,龙花楼.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3):133-137.

[5]王娟,刘扬.国内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2016,36(02):39-41.

[6]谭彬,田琼.永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1(05):34-36.

[7]雷文艳. 潇贺古道西线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分析及其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

[8]安彬,肖薇薇.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01):127-135.

[9]唐海溶,程新年,陈立博,陈涌生.潮州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24):7-10.

[10]周基,田琼,蔡强.永州市传统民居、古村落特色调查研究[J].城市建筑,2018(32):65-67.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传统村落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