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居住建筑的火灾疏散策略探析

2021-12-11 10:22赵志军
安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赵志军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高层居住建筑数量的与日俱增,火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并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当高层建筑有火灾发生时,如何有效进行人员疏散,已然成为时下消防救援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分别从火势蔓延速度快、电气设备及易燃材料多、人员疏散困难和火灾扑救难度大等方面着手,对高层居住建筑火灾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影响高层居住建筑火灾逃生的因素进行探讨,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高层居住建筑火灾疏散的途径。

关键词:高层居住建筑;火灾特点;影响因素;疏散策略

1高层居住建筑火灾的特点

1.1火势蔓延速度较快

高层居住建筑内部普遍分布着管道井、排风通道和电缆井等等,一旦有火灾发生,火势便会通过这些通道蔓延开来,由此导致烟气向上蔓延,甚至产生较为强烈的烟囱效应。当火灾发生之后,火势会顺着建筑外墙的窗口不断向上升腾,更有甚者还会呈跳跃式向上一层蔓延,从而导致控制难度加大。一般情况下,相较于横向蔓延,高层居住建筑的火势竖向蔓延速度更快,建筑层数越高,其火势扩散速度也相应的较快。另外,受外部风力的影响,高层居住建筑的火灾还会对相邻的建筑构成威胁。

1.2电气设备和可燃性材料诸多

就当前来看,我国许多高层居住建筑都属于智能型的建筑,本身具备较高的电气自动化水平,并拥有着多样化的电气设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漏电或短路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无疑会造成火灾的发生。此外,一系列易燃性建筑材料也会直接引发火灾事故,加剧火势蔓延,比如矿棉、苯板等保温材料,由于燃点较低,极易引发火灾。

1.3人员疏散相对困难

毋庸置疑,大多数高层居住建筑内部难免存在楼梯没有扶手、垃圾乱堆乱放导致出口堵塞、安全出口的指示标识遭到损坏等现象,当高层居住建筑发生火灾时,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员疏散的难度。又由于高层居住建筑普遍拥有较多的楼层,如果遭遇火灾,那么处于高楼层的住户很难快速逃离火灾现场,再加上当火灾发生时,大多数人会出现惊慌失措、恐惧等心理,因而在拥挤的环境下还容易发生踩踏事件。

1.4火灾扑救难度较大

通常来讲,高层居住建筑在发生火灾后,之所以扑救难度较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缺乏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现阶段,国內消防云梯的最大高度大约在100米左右,由于消防云梯的建立需要花费高昂的价格,因而并非每一座城市都拥有消防云梯。再加上消防云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极易受到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到正常的展开。即便展开作业,也仅仅只能升高到最大高度的80%以内。另外,又由于高压水枪的喷射高度大约为10米,倘若高层居住建筑的顶层遭遇火灾,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室外扑救。第二,供水方面的原因。众所周知,当发生火灾时,对用水量的需求会不断加大,此时,倘若供水系统出现故障,那么极易导致灭火供水量不足,影响到最终的火灾扑救效果。

2 高层居住建筑火灾逃生的影响因素

2.1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身处火灾现场的群众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从众、恐惧、绝望和冲动等情绪。特别是恐惧心理,被困群众很容易在发生火灾后感觉到巨大的恐惧,从而丧失理性,做出一系列错误的判断和行为,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分析以往众多的火灾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被困群众由于丧失了理性决策的能力,更容易受到恐惧心理的支配,做出一些不利于逃生的错误行为,例如:为了逃生铤而走险选择跳楼,随大流等待观望从而浪费最佳逃生时间,或者其他为了逃生产生的冒险行为。

2.2时间因素

火灾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分为火灾初期、旺盛期和衰退期。在当事人员发现火灾并且火情尚未达到危险状态时,这段时间是被困人员逃生的最佳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能够清醒地做出正确的判断是成功逃生的关键。然而,研究发现,当事人在得知发生火灾后,第一反应并不是逃生,而是证实火灾信息,然后根据火灾信息进行相应的评估,这一决策行为又被称之为逃生行为前期。而逃生时间便是由逃生行为前期与逃生具体过程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当发生火灾后,只有保证了火灾现场有充足的安全逃生时间,才能使当事人顺利逃离火灾现场。

2.3预警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消防信息化进程却比较落后,特别是在一些高层居住建筑和民用建筑中对于火灾的信息化预警装置做的十分不到位。很少有住户安装了家庭火灾警报装置、喷淋装置以及远程监控装置。火灾报警仍然是以传统的电话报警和人为呼救为主,并不能够实现实时的动态监控,也无法在出现险情时第一时间上报上级消防部门,从而让灾难现场的群众浪费了大量的逃生时间。

2.4火场因素

当火灾发生时,现场充满了高温和有毒烟气,能见度极低,安全疏散难度加大。据资料显示,超过半数的高层居住建筑火灾遇难者死因都是吸入过量的有毒烟雾。

3 火灾下高层居住建筑人员疏散的途径

3.1楼梯疏散模式

楼梯作为建筑物中垂直空间的交通构造,适用于高度差较大或者楼层之间的联通。楼梯中的不同构造会对火灾现场的疏散效率造成不同的影响,楼梯疏散可以根据楼梯的建筑结构具体划分成三个区域:阶梯区、转弯区、汇入区。

通常情况下,阶梯区所设置的疏散通道所存在的明显障碍物比较少,并且阶梯宽度与高度较为适中,可以保证疏散通过情况,被困人员应当依据秩序匀速疏散,一步一个台阶,以免发生因人员跌倒而导致的拥挤和踩踏,从而降低疏散效率,影响逃生时间。

转弯区的疏散人群会经历方向的改变,在离心力作用以及受困人员的急迫心理作用下,他们往往会不按照建筑结构前进,只要受困人员遵照着一定的疏散顺序前行,就不会太影响疏散速度。

汇入区域会有其他的疏散人群经过楼梯口加入到原有疏散队伍中,由于两批疏散人群的行进速率和人群密度都不同,这时就会在疏散人群中出现严重的拥堵现象,影响人群疏散速率。因此在人群汇入区域应当设置专门的疏散人员,控制好汇入的人群密度,确保正常的疏散速率。

3.2电梯疏散模式

在高层居住建筑里,电梯是垂直空间内最有效率的联通工具,具有绝对的速度优势。尽管在逃生指南中明令禁止使用电梯避险,但是在实际的火灾现场中,仍旧有许多被困人员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借助电梯为自身争取到一定的逃离火灾现场的时间。比如1974年巴西圣保罗一所高层建筑发生的火灾,利用高楼中的电梯成功逃生的人员约为300人,在所有生还者中所占比重高达70%左右;1966年發生于日本的一场高层火灾中,也有50%以上的生还者是使用电梯获得逃生时机的。

一般情况下,电梯疏散方式在火灾刚刚发生时比较适用,因为这一时期火灾所蔓延的规模较小,有机会组织被困人员通过电梯进行逃生。高层居住建筑应当提前规划好不同的疏散分区,根据每一区域人员的多少分配不同数量的逃生专用电梯,并且预留出机动的电梯用于紧急疏散,当该地区被困人员较多或者该楼层受到较大威胁时就可以启动该电梯。确保在高层内工作或者生活的每个人对自身所在的疏散电梯分区都能够有明确的认知,进而当面临火灾时,能够根据疏散电梯专用标识,顺利乘坐电梯逃生。

疏散区域的电梯专门用于疏散本区的被困人员,不支持跨区域作业。每个疏散区域内的疏散专用电梯可以在分区的楼层中选择至少一个停靠楼层,便于疏散电梯在此停靠,待所运载的人员疏散完毕,便能够对其他分区的人员实施跨区疏散。

执行紧急疏散任务的电梯应当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电梯和电梯井都应当就行定期检查,确保供电,利用好大功率的鼓风机为电梯井和电梯间前室持续送风。

3.3混合疏散模式

在火灾现场,疏散方式通常包含主动疏散和被动疏散两种,其中,主动疏散方式由电梯分区疏散和楼梯疏散两部分构成;被动疏散方式涵盖顶楼直升机、登高平台车以及外墙绳索等等。通常来讲,当火灾刚刚发生时,选择主动疏散较为适宜,因为这一时期疏散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指导被困人员通过走楼梯通道或电梯,有序撤离火灾现场。对于那些不能采用主动疏散进行撤离的人员可以为他们开启被动疏散的方式,在消防人员的指导下展开营救。在疏散行动中,应当多种疏散方式并用,制定出一定的疏散计划,被困人员应当遵从疏散人员的统一部署,按照原定计划和流程,组织被困人员进行疏散。因此,高层居住建筑应当做好多种疏散形式并用的准备。

在火灾发生初期,火情较小,为了给被困群众争取充分的逃生时间,可以采用分区疏散电梯与逃生楼梯通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员疏散。针对高层居住建筑中所居住楼层较低的人员,可以采用楼梯疏散的方式;针对高楼层住户,则可采用电梯疏散方式,必要时,还需要由消防救援人员为老弱病残孕等行动不便的住户提供疏散帮助。倘若高层居住建筑的被困人员无法采用楼梯或者电梯进行疏散时,消防救援人员就应当开展被动疏散行动。若高层居住建筑楼顶有天台,可以组织靠近顶楼的被困群众聚集到楼顶,让他们等待直升机救援;居住在低楼层的住户则可以被统一疏散到相对安全的楼层,等待消防救援人员使用消防专用梯对其实施救援,在疏散过程中,被困群众应当听从消防救援人员的指挥,确保自身安全。疏散指挥人员应当将低楼层被困群众疏散到一个较为安全的楼层,并且确保登高车和云梯车等救援车辆可以够得到,被困人员由登高车和云梯车统一运载并安全运送到地面。消防救援人员还应随身携带其余救援工具例如绳索等,在牢固的位置设立锚点,被困人员可以在消防救援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绳索安全到达地面。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伴随着高层居住建筑的快速发展,火灾事故屡见不鲜。对于高层居住建筑来说,当发生火灾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合理选择人员疏散方式尤为必要。本文结合高层居住建筑的火灾特点,通过对影响高层居住建筑火灾逃生的因素加以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人员疏散方式,旨在借助疏散工具、空间以及人员疏散方式,引导人们在面临火灾时合理进行逃生方式的选择,从而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少辉.高层建筑火灾灭火救援中人员疏散分析[J].今日消防,2021,6(04):48-49.

[2]张银.高层建筑火灾预防及安全疏散逃生方法探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0,6(22):76+78.

[3]秦陈.高层建筑火灾疏散行为研究[J].居业,2020(03):160-161.

[4]吴凌峰.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疏散分析[J].现代职业安全,2020(02):15-19.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