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学华
摘要 灭火救援战术训练是消防救援队伍根据灭火救援现场的实战需要,结合特定的对象和环境组织的训练。灭火救授战术训练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不是技术动作的简单连接,只有不断摸索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关键词 灭火救援 战术训练 策略研究
灭火救授战术训练是结合各种假想的火场情况,根据火场或灾害事故现场实战需要,组织实施战术技术的训练。其主要作用是帮助指挥员提高灭火救援组织指挥能力,使消防救援人员能更加熟练灭火救援现场相关技术动作。
1.开展灭火救援战术训练的意义
消防救援人员平时所进行的训练,很多是在比较理想的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地形条件,气候条件,还是周围环境对操作人员的干扰,一般来讲对动作的完成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在灭火救援现场就大不一样了,难度和干扰比平时都要大得多。所以,要通过灭火救援战术训练来缩短这一差距,使各种技术动作进一步符合灭火救援实际的需要。灭火救援战术是指导消防救援队伍进行灭火救援的原则和方法,是灭火基础理论和各种灭火救援技术在火场上的综合运用。
1.1灭火救援战术训练的理论意义
灭火救援战术理论,研究灭火救援作战的一般规律、特点、内容以及制定作战准备和作战实施的方法,分为灭火救战术基础和灭火救应用战术两个部分。灭火救援战术基础是根据灭火救援的一般对象提出来的,对整个灭火救援战斗起着原则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灭火救援战术基础主要包括灭火救援战斗指导思想、运用灭火救援战术的原则、灭火救援战斗的基本措施和灭火救授战斗力量的编成、灭火救援作战计划、灭火救援战斗行动要求和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等。灭火救援战术理论是对多年灭火救援作战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指导我们同火灾以及其他灾害事故作斗争的重要原则和基本依据;同样,也是我们开展灭火救援战术训练的前提和基础。
1.2灭火救援战術训练的实践意义
战术实践,包括火场指挥员和各灭火专业人员为灭火救援准备和作战实施而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总和灭火救援战术训练是在近似火场的条件下,为完成某一战术课目而实施的训练。灭火救援战术训练属实践课目,是将灭火救援理论转化为实际灭火救援战斗力的重要环节和惟一途径。学习灭火救援战术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消防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消防救援人员同火灾或其他灾害事故作斗争的科学指导能力,理论是书本知识,要将其转化为人的实际能力还要靠实践。这种实践,靠的是扑救火灾或处置其他灾害的实际活动;在平时靠的是模拟火灾或其他灾害事故情况的战术训练。模拟火灾或其他灾害事故情况的战术训练,可以加深对灭火救战术理论的消化和理解,可以从近似的各种训练条件中来把握灭火救援的实质,领会其精髓;使训练更具针对性,灭火救援更具实效性。
灭火救援战术的操作是灭火救援实践的基本形式和惟径。灭火救授战术训练操作主要包括下述几个问题。首先是战术理论要具有可操性,使战术理论和战术训练能够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不要理论与训练相互脱节,形成两层皮。战术理论的可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火场或灾害现场的实际,在将来的灭火救援战斗中能够用得上;二是要符合消防救援队伍现状,在现有器材装备和条件下能够实现。这是战术训练所要依据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战术训练遵循的原则和目标。其次是战术训练课目要相对稳定。训练课目的稳定包括课目名称要确定,训练内容要确定,操作程序和要求也要确定。不能因为火场千差万别,就认为训练不可琢磨;更不能因为火情千变万化,就认为训练课目无法确定。要形成一套内容比较系统、结构比较完整的战术训练课目,以便救援队伍在战术训练中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最后,还要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主要是训练操典要明晰,考核规则要明晰,考核内容要全面,组织工作要严密。不应借故战术训练复杂而不考核。也不能用偶尔的抽查来代替全面考核。要通过考核来调动部队战术训练的积极性,使灭火救援战术训练不断得到促进和全面发展。
2 灭火救援战术训练的特点分析
2.1灵活性
战术训练一般没有场地、距离等固定的操作规则,而是有组织训练人员根据受训对象的业务素质、数量、场地条件和训练目的,灵活地假设各种火场或灾害现场的情况,使战术训练在不同的地点、不同场合,达到相同的实战要求。
2.2多变性
战术训练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其组织形式和投入兵力,要根据假设不同的训练对象和火情的复杂程度而变;采取的技术战术措施,要随假设的不同案情而变;战斗行动进行得顺利与否;是随受训人员的素质和作战环境不同而变。
2.3实在性
战术训练是消防救援队伍根据灭火救援现场的实战需要,结合特定的对象和环境组织的训练,在近似于实战的气氛中锻炼队伍。
3.训练原则与要求分析
3.1理论联系实际,精讲细练
要以理论为指导,针对演练部位不同的建筑结构,可燃物的性质、火灾特点及自然环境等客观情况,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地假设火情。精讲,就是要讲解简练。操场(训练场)不是课堂,当然要以练为主,以讲为辅,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训练。无论是理论提示,还是要点分析、提问讲评,都要用简练的语言说明问题。细练,就是要严格认真、精心组织。每次演练都要有示范、有分解、有正误对比,按照实战要求清清楚楚地做出每个动作。
3.2认真贯彻作战思想和战术原则
贯彻“救人第一,准确迅速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思想和“先控制,后消灭"的战术原则,是成功扑火灾和处置灾害事故的基本保证。在战术训练中,部署力量、展开战斗和采取措施,都要充分体现这一作战思想和战术原则。尤其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灭火救援方法,通过灭火救援方法的运用使战术原则具体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通俗易懂的战术措施。
3.3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灭火救援战术训练是一个班或几个班、一个中队或几个中队友邻阵地之间、前方后方之间的配合行动,必须在平时就养成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按预定计划有条不地展开灭火救授战斗,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
4.灭火救援战术训练的内容
4.1按层次和规模训练
包括单兵战术训练、班战术训练、中队战术训练、多中队的合同战术训练和大型灭火救援联合演习等。重点为中队战术训练和多中队合同(协同)战术训练。
4.2按照火灾或事故种类训练
包括建筑火灾、石油化工火灾、交通运输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灭火救援战术训练。不但要熟悉火灾和灾害事故的基本规律,灭火救援行动要求,同时还要掌握固定消防设施的操作和使用。
4.3按照技术装备种类训练
包括常规灭火救援装备训练和特殊灭火救援装备训练。常规的如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和器材工具的灭火救训练等;特殊的如各种侦检技术、洗消技术、举高车、堵漏技术训练等。
5.灭火救援战术训练的策略研究
战术训练的方法从整体上讲,主要采取四步教学法,即理论讲授、战例研究、想定作业和实地实兵战术演习。
理论讲授,就是通过语言来讲述,内容主要是火灾特点或事特点,技术战术措施,灭火救授行动注意事项等。讲述时语言要简练,表达要清楚。
战例研究就是对以往发生的火灾战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研究战例既要研究国内的,也要研究国外的研究国内为主;既要研究现代的,也要研究历史的,以研究现代为主。
想定作业包括文字想定作业、图上想定作业、沙盘想定作业和现地想定作业。想定作业是训练指挥员的有效方法,不受场地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可以使指挥员思维判断和决策能力得到较大锻炼。
实地实兵战术演习即实际进行灭火救援行动的方法。按演习的目的主要分为示范性演习、研究性演习和检验性演习。实兵演习近似于实战,可使指战员得到最大锻炼。战术训练方法是保证战术训练效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一定的训练课目和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方法。
6、战术训练的程序分析
6.1下达课目,提出要求
训练前要下达课目,讲清训练内容、时间、场地和训练要求等。指挥员下达课目时,语言精练,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含义准确。
6.2理论提示,讲解提问
在训练中,对训练的重点、行动要求、操作方法、处置措施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并且有重点地提问,以起到明确概念和要求,指导训练的作用。提问前,指挥员对所问的题目,指定回答对象,要事先准备问题答案;提问的方式内容要恰当,既不要太过简单,也不要太过复杂。对于训练中的重点、难点,指挥员可以重复答案,以加深印象。
6.3情况显示,实地操练
情况显示是给灭火救援作战行动提出问题和作业背景,可以用信号旗显示和口头表达等方法进行。口述情况时,内容要力求扼要、准确。对于火点、火势发展方向、对象情况道路交通和水源条件以及灭火救援力量部署都要交待清楚,以免受训者听了模糊不清或无所适从。情况显示后,按照指挥员下达的命令展开灭火救援训练行动。主要是中队训练、多队合同训练和多种力量的联合作战行动训练。
6.4座谈讨论,总结讲评
火情是千变万化的,灭火救援方法也各不相同。一个假设灭火救援现场,可设置多种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为了集思广益,可在训练的间隙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训练结束后,指挥员要进行总结讲评。通过讲评,重述训练内容、目的、要求,总结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以便今后训练和实战引起注意。
总之,灭火救援作战理论是灭火救援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指导我们灭火救援活动的科学依据。但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局限和总结水平的制约,必然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地方。这些问题在灭火救援战术训练活动中都可以得到检验。通过灭火救援战术训练,可以使正确的得到汲取和发展,错误的得到纠正。同时,随着灭火救援的发展和装备的更新必须提出一些新的训练项目,从而也必然使灭火救援理论得到进步丰富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參考文献
[1]兰仲杰,杨金岭.战斗力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
[2]王光宙.作战指挥学.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3]李建华.论灭火救援中集中兵力的问题.武警学院学报[J] . 2007(10).
[4]景慎诂. 军事演习指南[M].河南:黄河出版社,2015.
[5]岳茂兴.灾害事故现场急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