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文江
作为投身眼镜行业30多年的老眼镜人,笔者亲眼见证了行业数十年的发展历36程。平心而论,造成当下部分眼镜店陷入经营颓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复杂的社会和竞争因素,也有经营者自身的问题。但处于当下眼镜零售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形势,经营者在洞悉行业和市场演变规律的同时,保持正确的“方向感”至关重要。
经营者要保持眼镜店的“方向感”,首先就必须经常亲临一线,与消费者深层次沟通。只有认真倾听顾客的反馈,熟悉他们曾经的视力检查及处理过程,才能真正了解其需求,进而发现眼镜店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无论是近视控制眼镜、读写棱镜的验配,还是斜视、弱视的视觉训练,要真正将专业服务做到消费者的心智中去,依靠的是日积月累的长期坚持。特别是关键技术、重要理论的突破,更是离不开来自一线专业人员的大量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实践,就无所谓专业的创新和突破。
近年来,一个奇怪现象在眼镜行业蔓延:一些眼镜店纷纷斥巨资引进大量高端眼科设备。笔者亲身接触的周围同行中,不少眼镜店老板都引进了包括眼底照相机、数码裂隙灯、生物测量仪等眼科设备。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这些高大上的专业设备,就能吸引客流进店,进而提升业绩。然而,由于缺少使用上述先进设备的专业人才,无法发挥设备应有的功能(即使会用,对发现的问题也无法处理),最终这些花费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设备都成了毫无用处的摆设,业绩下滑依然如故,可谓得不偿失。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曾有某业界资深人士劝笔者所在的眼镜店购置生物测量仪、眼底照相机等眼科设备,并断言这将是今后眼镜店的转型趋势。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后,予以婉言谢绝。从社会发展和行业分工而言,绝大多数眼镜店在根本不具备相应人才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引进眼科医疗设备,说穿了就是失去“方向感”的蛮干,是一种非理性的“错位”。数十年的行业发展历程,在绝大多数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心目中,眼镜店是作为眼视光专业验配的载体而存在,这是任何个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可以预见,即使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从事眼视光验配的眼镜店与开展眼部疾病诊疗的眼科医院,其专业分工也是不容混淆的。对于眼镜店而言,无论是配眼镜,还是开展视觉训练,根本用不到眼轴数据,况且眼轴的长或短,不是决定视力表现的唯一因素,既不会影响到配镜处方,也不会影响视觉训练效果,因此,引进生物测量仪毫无实际意义。而眼镜店开展视功能检查是有必要的,但在检查中一旦发现顾客可能存在眼部疾病,就应当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顾客如实相告,并建议其去医院眼科治疗。退一万步说,即使个别具备条件的眼镜店转型眼科诊所或小型眼科医院,但从专业的角度,能和那些经营多年、且人才储备丰厚的的专业眼科医院一争高下吗?因此,眼镜店经营者应在坚守原有业态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保持正确的“方向感”,才是最重要的。
与拼设备相似,有部分眼镜店出于引流的目的,花费巨资,在店面装修上大做文章,岂不知如今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环境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在若干年前,眼镜店的一切收入,几乎均来自常规的验光配镜,大家做的都是一样的事,顾客的需求也相对雷同,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谁的店面好看、大气,就会给顾客一种安全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流进店,此时拼装修能够获得引流的优势。时过境迁,如今早已进入市场细分的时代,只有紧贴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才能占领市场,单靠拼装修的老套路,不仅不能带来客流的增长,而且会白白耗费眼镜店的财力。
面对当下近视低龄化所产生的庞大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消费人群,眼镜店更应该保持正确的“方向感”。具体而言,就是紧贴家长和孩子的深层次需求,从基础验光、配镜到延伸视功能检查、视功能训练,再到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开展眼健康管理,将每一个环节的专业服务做到极致。在消费体验上,要让顾客体验到专业性,比如150元的视功能检查收费项目,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试金石”,只有通过专业的操作流程、准确的检查结果、科学的数据分析赢得顾客的信任,才能使顾客欣然接受专业人员提出的下一步的建议或方案(包括需不需要配镜,配什么眼镜,需不需要视觉训练,来店训练还是在家训练,或者配镜同时结合视觉训练等),否则视功能检查很可能会成为“一锤子买卖”。
最后,笔者需要强调,眼镜店开展视觉训练,并不是引进几台先进设备或挂上“视光中心”的牌子就能实现,关键在于专业技术的提升。这也是保持眼镜店“方向感”的核心。换言之,只要扎扎实实地做好专业提升和服务改善工作,日积月累,无需投入太多资金(仅以视功能检查而论,只要购置综合验光仪,再加上价格低廉的四孔灯、立体视检测板、翻转拍就能完成),同样能够实现眼镜店的蜕变和升级,从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