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分析

2021-12-11 21:04:43任宏良
福建茶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受众

任宏良

(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新媒体被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已逐步代替广播、报纸成为传播主流,传播者也由报社、新闻机构转变为互联网平台中的全部受众。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华茶文化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传播内容进一步丰富,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支持。因此,立足新媒体环境,探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途径非常必要。

1 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优势

1.1 趣味传播

趣味传播特指在将新媒体应用于茶知识科普过程中,结合用户信息碎片化阅读、简略阅读、快速阅读倾向,设计、制作吸引用户兴趣的茶文化传播内容。通过利用与用户日常生活较贴近的音视频文一体化传播内容代替专业性强的茶叶评测术语或者过分夸大的茶叶保健功效,可以在保证用户理解、消化吸收的同时,激发用户主动传播扩散热情,为茶文化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依据。

1.2 全域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可以覆盖各个领域,让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认识茶、爱上茶,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特别是在后社交互联网时代,空间、区域界限进一步削弱,各个领域的空间被进一步打通,而直播、短视频、表情包就是主流文化、新世纪文化之间的连接枢纽。通过将上述载体应用到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播中,可以激发年轻群体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价值的认同感,缓解文化断层危机,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

1.3 互动传播

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本身就具有高度互动性、双向参与性,传播者可以借助新媒体产品将传播内容传输给受众,受众也可以实时向传播者反馈自身意见或建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新媒体传播中,没有“受众”只有“用户”,用户承担着文化的传播任务。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则为用户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滋养,促使用户更加注重中国传统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体验感,激发情感共鸣,驱动文化传播效果裂变。

2 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途径

2.1 茶文化短视频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阅读模式呈现出快速化、碎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茶文化若想突破“小众化”传播困局,就需要合理利用短视频这一平台,与现代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接轨。当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新兴的茶文化研究者,微博等非专门短视频自媒体平台也在茶文化相关话题中获得持续攀升的热度。以跨越“青少年”层互联网社交主力层门槛的抖音平台为例,一批新兴茶文化爱好者围绕传统茶文化传播,自发搭建了一套涵盖茶艺、茶理、茶知识、茶生活的短视频传播体系。

2.1.1 茶艺。茶道茶艺是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之一,抖音平台中的短视频以“品茶要出‘艺’”为核心,将高雅的茶具与汉服、琴(筝、笛、萧等)纯音乐或古风音乐相结合,营造了把茶传经、悠然南山的氛围。以“@茶水仙儿#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华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是茶桌之礼”为例,其以茶桌之礼为核心,在如诗如画的氛围中,沿袭古老传统,遵循古法工序,应用古朴茶具,进行了茶艺各种礼仪姿态的展现,实现了茶文化的返璞归真。

2.1.2 茶理。茶理即与茶相关的道理,也是当前与“茶”相关短视频中最多的一种类别,强调结合生活中的泡茶场景,伴随丝竹雅乐,阐述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理解。比如,“@白老师 人生如茶 拿得起放得下——如歌岁月”、“@铜钱草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态,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起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茶见未来”等。

2.1.3 茶知识。茶知识是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中传统茶文化传播最具潜力的视频,多由资深行家负责,以“普洱茶的减肥功效”、“怎么指导紫砂壶彻底阴干了”、“紫砂壶不用怎么久存”为主题,带领受众体验上至历史文化、下至养生健康的茶知识应用,以及与种茶、泡茶、辨茶、茶叶、茶皿、茶艺相关的知识。

2.1.4 茶生活。茶生活是茶知识传播短视频的更高层级,需要在专题传播茶知识的同时,渗透现代民众生活元素。比如,“@九 #茶 还在为被盖碗烫到手而烦恼吗?30s学会盖碗的使用方式,只要三步,泡茶其实并不难”,再如,“最适合上班族的五种茶”。相关短视频不注重茶礼茶艺约束,而是以现代的氛围展示茶文化的渗透。

2.2 茶文化表情包

新媒体环境下,表情包代替emoji表情或简单文字数字符号成为多元表情文化的主导,也成为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承载体,受到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大力青睐。在表情包应用范围逐步拓展过程中,现已形成了一套流行、通用的网络话语表达体系,表情包文化陆续迈入主流文化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播职责。茶文化表情包的设计制作应用,可以直观的表情图片展示茶诗、茶画、茶词,给予受众更好的审美体验;而以动图形式表现的茶道、茶艺,则可以帮助民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助力人们文雅品质的形成。比如,以微信平台为载体的表情“禅茶一味”,就生动表现了讲茶礼、品茶韵、喝茶水、养茶德的内涵,奠定了茶文化的弘扬基础;而流行于微平台的“茶姑娘为你沏杯茶”则阐述了茶道姿势动作的特殊内涵,在满足社交媒体用户对于传统文化了解需求的同时,也吸引着平台用户主动加入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播群体中,扩大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播空间。

2.2.1 研究用户。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表情包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播中的优势,需要调查大众娱乐心理,探究社交媒体中应用频次较高表情包的特点,将茶道、茶艺或茶经、茶皿与个人立场、观点有机结合,激发群体认同感。同时着重考虑年轻群体的接收方式、接受心理、接受需求,立足《95后网民表情包试用报告》,贯彻以个性为主、以体验为辅的原则,突破创新。在这个基础上,借鉴茶企业与互联网BAT企业跨界合作经验,开放年轻群体自行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茶文化IP的端口,提高中国传统茶文化再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趣味性,潜移默化的提升年轻群体对茶文化的认同感觉。

2.2.2 更新思维。在微信、QQ等微平台中加入“茶”元素,可以在展现国人文化自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呼吁更多同胞参与到茶文化传播、体悟、继承中。而思维的更新是茶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前提。在适应新媒体碎片化、移动化、趣味化、互动化特征的同时,还可以借鉴融视音频、动漫、图文为一体的《穿越故宫来看你》H5经验,引入新兴VR技术,通过《VR+中国安溪茶文化》、《三和•茶之道》等VR展示片,将茶文化表情包在微平台上的传播空间延伸到科技展示厅、美食文化交流论坛甚至视频游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3 茶文化直播

茶文化直播是为了满足用户对茶文化了解需求而量身打造的专业频道,与茶产业相对接,可以为茶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推广提供充足支持。在基于新媒体直播的茶文化传播体系中,除了讲解分享茶事活动以外,还可以将业界资讯、行业动态、茶业头条、新闻纳入其中,打造全天候不间断茶文化立体化直播体系,丰富茶文化传播内容,提高茶文化吸引力与传播影响力。比如,在01:00,直播“蹭茶”;在02:00和03:00,直播“品茗论道”;在04:00和05:00直播“茶闻天下”;在06:00和07:00;直播“本地茶事”和“蹭茶”;在08:00、09:00,直播“中国开茶节”、“本地茶空间”;在10:00、11:00,直播“品茗论道”和“茶叶的秘密”;在12:00、13:00,直播“茶闻天下”、“有物分享”;在14:00、15:00,直播“蹭茶”、“东方下午茶”;在16:00和17:00,直播“茶学院”、“茶叶的秘密”;在18:00、19:00,直播“选茶全攻略”、“中国开茶节”;在20:00~24:00,直播“洞茶”。在直播过程中,邀请茶人、国乐文艺大师加入,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分享“我的茶”的故事,为受众直接呈现茶文化。并以原创茶知识为载体,向民众传递普及与茶有关的生活场景,真正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传播视影音体系,演绎新媒体环境下的茶文化,为现代民众主动参与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继承与发展中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以往茶文化传播多为单方面填鸭式的灌输,无法吸引受众了解兴趣。而通过立足新媒体环境进行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播,可以发挥新媒体趣味性、互动性与全域性传播优势,给予受众良好的体验,提升受众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应以抖音、微信、微博、QQ等为载体,探索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方式。以茶为媒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传播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茶艺茶文化受众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8:26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金秋(2020年8期)2020-08-17 08:38:20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2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广东茶业(2019年2期)2019-06-18 10:24:2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32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茶博览(2016年10期)2016-11-16 07:14:48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