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艳琼,王春梅,张瑞航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中国是公认的茶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起源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元明清广泛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早已超越自身的意义,变成了代表习俗和礼仪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密不可分,唐代茶叶贸易兴起,大量的茶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被运送到天南海北。被运送出去的不只是茶,还有我国的饮茶风尚与茶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日韩两国的遣唐使及僧人来我国引种茶籽,同时被学习带入他国的还有我国的饮茶习俗及其他文化 。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产量不断提升,茶文化不断发展。如今的茶文化已渗透在各个领域中,与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各种茶文化活动不断兴起,茶科技技术不断提高,人民对茶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茶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形成新的传承形式。
习近平曾多次高度评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色彩。而茶文化作为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习近平曾多次以茶歇形式宴请各国领导人,邀请他们观看茶艺表演,并以茶作为国礼赠予他国。茶文化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被世界各国所认可。
茶俗文化是中国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以茶待客、以茶馈赠、婚嫁喝茶、祭祀茶礼。客人来了,清茶一杯,以表敬意,更是代表深厚的友谊。茶被认为是廉洁、清净的象征,实为馈赠佳礼。白居易曾在收到好友寄来的茶后写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足以见得茶叶作为礼品在茶俗中的重要。而婚嫁喝茶则体现在多个民族的多个方面:我国西北部的东乡族小伙子订婚,送到女方的礼品通常是两盒获砖茶和两盒方糖;而湖南衡阳一带的乡村,青年男女结婚则有喝“合合茶”的习俗,表示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2.1.1 少数民族饮茶茶俗。国博藏品中的藏族龙炳铜执壶体现了藏族饮用酥油茶的饮茶习俗。藏族龙炳铜执壶是藏族盛装酥油茶所用。我国西部或草原地区,由于缺乏蔬果,饮食习惯主要以肉食为主,长期饮茶来补充身体营养物质,因此饮茶逐渐发展成为特定的茶俗文化,有些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饮茶习俗。铜制的壶身各处加以民族图案的装饰,精美而具有民族特色,龙形把手更是彰显了酥油茶作为藏族上乘饮品的地位。酥油是从牛乳中提制的粗制奶油,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肪,是不能溶于水的油性食品,故酥油与水结合制作饮料本来是难以想象的。但藏族通过长期的实践,创造性地实现了酥油与茶水的完美结合,发明了适合高原地区饮用的最佳饮品——酥油茶。
藏族茶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离不开茶俗文化的根基,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继承、发展。
2.1.2 自古客来敬茶,从唐宋点茶斗茶看古时茶俗。国博中白瓷茶瓶亦称“汤瓶”就是点茶时所用到的茶具,是点茶时用来注水的。中国为礼仪之邦,对待客之道尤为重视。茶因其被赋予的美好意义,在待客中扮演重要的一环。敬茶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民俗,宾客来时,奉上一杯香茗,聊表敬意。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客来敬茶在唐宋时期得到大的发展,唐晚期点茶法开始出现,到了宋代盛行。点茶时所要用到的器具诸多,程序繁琐。要先用砧椎将茶饼击碎成块,再用茶碾将茶饼块再次加工成细碎一点的茶末,最后用茶磨反复研磨直至变成细细的茶粉,就可以用来点茶了。点茶就是用茶筅用力击拂,将茶粉与水充分融合,上层显出厚厚的浮沫。浮沫称之为汤花,是斗茶胜败的关键。斗茶源于唐,盛于宋,是在茶宴上发展而来的风俗。斗茶就是比赛茶的优劣,汤花若匀细、久聚不散,便为优。茶汤的色泽也为斗茶的关键,茶色鲜白为优,青黄灰则为劣。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至今仍有存在,不过已发展为评茶。古时斗茶,现今评茶,都共同作为茶俗文化,推动了茶文化的深远影响。
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茶文化与茶礼是密不可分的,相比其他国家,中国更注重行茶中的礼仪程序修养身心,从着装坐姿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件器具都极为考究,用茶具和动作传递对客人的尊重和敬意。中国茶礼倡导俭、清、和、静,这不仅是茶礼的精神,也是茶人的精神。泡茶本就是很简单的,但因茶礼的融合,曾添了茶的美。
从仪注看古时茶礼文化。国博中藏品《鹿鸣茶宴仪注》记录的是鹿鸣茶宴的礼仪程序,鹿鸣茶宴是清朝时,每逢乡试之后,新科举人要齐聚学院大堂,叩谢皇恩,谒见正副主考等官员,称鹿鸣茶宴。此仪注文字描述了茶宴的礼仪程序。古代文人认为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他们高扬茶道精神,借茶宴倡导崇尚节俭,把饮茶从日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着,但不变的是,茶礼中所表现的敬意和情谊。
从建盏藏品看茶文化艺术。饮茶器具是茶文化的载体,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起茶器,建盏以它独特简约的美站在茶器艺术的高峰,享有“瓷坛明珠”的美称。国博收藏有一件宋代建阳窑褐釉碗造型古拙,釉色深褐。建阳窑创烧与晚唐、五代,北宋时兴起,这与当时的点茶和斗茶密不可分。宋代斗茶要看汤色与汤花,白色为上品。因而使用深色茶具能更好的和茶汤做对比。且建盏盏深,口大底小,击拂时茶汤不易外撒,充分体现了建盏的实用主义。建盏美的朴实,建盏不精巧,黑色釉面也并不让人觉得出彩。但正是这种浑然天成的风格,造就了建盏独特的美。建盏的艺术之美还在于它的独特性,建盏虽以黑为美,但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黑,由于天气、季节等不确定因素,即使是一起烧出的建盏,也会有所不同,每一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还会有曜变、油滴等不同的花纹。
几千年的茶文化演变中,建盏以其简约质朴的美,将自然之美的意蕴展现的淋漓尽致,散发东方艺术之美。
习近平曾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博物馆是文化保留发展的载体,是文化的窗口和展示平台。发展到现今,它已不仅是在保护藏品,更是在保护藏品中所深藏蕴含的传统文化。利用国博这个窗口,向大众传播文化,才是茶文化乃至其他文化得以继承发展的真正机遇。
国博中各个时代的茶具藏品,是每个时代茶文化的浓缩与精髓,茶文物作为一个支撑,联结起各个时代的茶文化,向人们展示着茶文化的变化和各个时代的不同与相同,人们通过文物,更清晰的看到茶文化历史的原貌。如今的国博,开展着丰富的茶文化展与茶文化课程,面向大众,增加对茶文化历史的认识,发挥着重要的渠道作用。
国博中的藏品不仅蕴含着历史,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呈现着文字所不能还原的美,为当代茶具创作设计提供灵感,值得现今茶具创作者借鉴。在创作中融入传统元素,使用现代茶具制作技术,让传统茶文化的美以新形式呈现给大众。
中华茶文化以藏品为载体,在国博中得以保存、展现、发展,让人们能够更深入了解茶文化,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它独特地文化风采和广泛的民众基础,让我们在当今国外各种文化的影响中,保持文化自信,为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