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独特的茶树管理技术
——藤条茶

2021-12-11 21:04:43罗琼仙杨毅坚陈红伟何雨淇陈继伟
福建茶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藤条茶树大树

罗琼仙,陈 玫,杨毅坚,陈红伟,马 玲,何雨淇,陈继伟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14;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书院,浙江 杭州 310056 )

现代茶园的生产技术,也称为“矮化密植丰产技术”,是一种以个体数量获得最大产量的配套生产技术。云南大叶种现代茶园的生产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茶园开垦,即等高开挖150~170cm种植沟;第二步,茶树种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单行单株,株距30cm左右,每亩种植茶树1500~1800株;第二种,双行单株,双行间距离35cm(《勐海茶种植技术》推荐40~50厘米),同行内茶树株距30-50cm,每亩2400~2700株。第三步,树冠培养,茶苗定植后的秋季,距地面15~20厘米开始第一次打顶,第二年再在此基础上提高10~15厘米定型修剪,第三年与第二年一样,茶苗历经三年,培养出高80~100厘米的多级分枝的采摘蓬面;除了种植与管理时规格,“矮化密植丰产技术”还有春、夏、秋各季追肥及秋末修剪、深耕、施肥等配套管理措施。依据种植密度方式及肥培管理的不同,现代生产茶园,茶叶的年产量在50至270公斤不等。这个技术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多产茶叶多换外汇,用外汇购回国内紧缺的先进设备技术,在使用中消化吸收,改造提升国内技术水平,为中国制造融入世界产业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全球的茶产业进入了新世纪以来,茶叶产量增长长期大于消费增长,据悉2010年以来,世界茶叶消费每年产销差都在30万吨左右,2019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达202.6万吨,年产销差已超过40万吨,茶叶库存每年不断的增加,产销不平衡趋势越来越严峻。今天的普洱茶市场,甚至整个国内茶叶市场、国际茶叶市场都是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从制茶理论来说,大叶种茶的鲜叶可以生产红碎茶,也可以渥堆生产成黑茶,百年以前,中国茶叶国际市场被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大叶种茶叶取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有这方面的顾虑,让历史不会重演,而从鲜叶生产的源头改变茶园管理或者改善茶园环境,生产出更高品质符合普通老百姓消费的原料,是生产与市场的实际需求。

云南省内的大叶种茶园,除去矮化密植类型外,据统计,还有20余万亩连片古茶园。古茶园中茶树呈乔木状,茶界也把乔木树状的茶树称为大树茶。古茶园内的大树茶以树的外观分为两种,一种以贺开,班章、南糯山古茶园的茶树为代表,树高2米以上,采摘蓬面培养成伞形或塔形,树体高大,枝繁叶茂;另一种以普洱市打笋山、振太、小景谷,勐腊古六大茶山的安乐、曼迁、麻黑,勐海的勐往曼糯,临沧市的昔归、坝糯等地古茶园为代表,茶树呈现一种特殊的形态,树形不高、但树幅庞大、枝条多且长、枝头低垂、叶片少、远观树如藤、韵如柳。民间称“藤子茶”、“辫子茶”、“柳条茶”,其采摘方式很多地方也叫“修摘”。从藤条茶分布来看,有普洱市北部的镇源、景谷,有西双版纳南部的象明、北部的曼糯,有临沧西部昔归、东部的镇康,在云南省内呈现星星点点的不规则分布,甚至在缅甸的果敢、老挝的丰沙里地区也有藤条茶分布,但这些分布都有一个共同性,即与历史上云南茶销西藏,销南洋的茶路有关。

阮福在《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茶叶是藏民生活的必需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奏准开辟北胜关(今丽江永胜),与西藏的茶马交易,藏民对云南茶叶的巨大需求,带动了大理附近宜茶地区如普洱市北部镇源、景谷、景东,临沧凤庆的茶叶发展。在这些宜茶的地区,如威远江上游、把边江上游有广大的沟谷山地,这些沟谷山地气候温暖湿润,很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在当时这些地区地广人稀,林深草茂,种植茶树在苗小的时候,一到雨季,半个月茶苗就被杂草掩住树冠,苗会衰,甚至死亡。但茶苗一旦长高变成了乔木树形,茶树下方的地被草本植物长势就会衰弱,衰弱低矮的地被一定程度能减少雨水泾流对茶园表土的冲刷,死后还涵养茶树下方土壤,保持土壤疏松透气。而矮化密植培育的茶树树高在80厘米左右,正是茶园杂草生长的适宜高度,所以茶园内只要出现空地,雨水季节10天就能长满杂草,一个月就可能长的高过旁边茶树,部分茶农为防草害,就在茶园内喷洒除草剂,既破坏了茶园生态,也降低了茶叶口感,在生产力低下的清朝、民国时期,挖地、除草是茶园日常管理很繁重的工作。而一棵茶苗要生长到超过杂适宜的高度,需要种植4年以上的时间,在茶树高过杂草生态位后,培养枝干尽量横向生长,扩大每棵树的采摘蓬面,是减少茶园除草、增加茶叶产量最可靠的方法。1910年张堂阶请思茅揉茶师傅在勐海开灶做紧茶,1931年勐海紧茶经缅甸、印度入西藏销售为数据甚,1940年销售西藏7000驮滇茶中,有6000驮由印度转入,销售带动了沿线的茶叶发展,也引起了印度窥觊,范和均在《考察印度茶叶礼记》中称:彼辈现在西里古里将粗枝大叶秘密仿制佛海紧茶,制出之紧茶外观虽与佛海产茶者相仿佛,但中心霉烂是其缺点。且因藏人不喜饮用,乃假冒佛海中小茶号混售。印度茶叶是英国为满足英国茶叶消费而发展的殖民经济,殖民经济的特征是对产地的掠夺压榨最大化,相应的所发展的种植技术也是产量最大化的种植技术。

茶树作为经济作物收获的是嫩梢,但嫩稍的长势与感官品质并不同步,从植物生理来说,木本植物光照、营养、水分充足,就会生长旺盛,枝繁叶茂,作为收获新梢的茶树,产量自然高,如勐海的夏茶,雨水充沛、热量充足,茶树生长旺盛,新梢梗粗叶壮,但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汤薄而涩显;而从植物生理来看,当植物受到适度的低温、干旱协迫时,细胞内溶解酶活性增强,杂多糖等大分子物质部分发生水解,细胞质浓度增加,植物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提高,表现在感官品质上,受环境胁迫的植物产品,一般滋味更为浓厚甘甜。如霜过后白菜更甜,霜过桑叶药效更好,茶叶也是如此,鲜叶生长过程经历适度干旱或低温胁迫,是生产优质茶的重要条件。

茶树是起源于亚热带森林中上层生态位的多年生常绿乔木。人们对茶树的种植管理是要有一定的收获回报的,陆羽描述“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今天偶尔还能听到在国外的原始森林中有这样的采摘方式,这是一种很野蛮、对茶树伤害很大的、不可持续的方式。原始森林中各树木之间对阳光、空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一旦有树被砍伐,其空间很快被其它树所取代,被砍的茶树空间被侵占,树势变衰甚至死亡。关于种茶,陆羽说“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这就是说茶树如果像蔬菜一样种出来品质是要差一些的,但如果我们花费4年、5年时间把茶树养成乔木形状的大树茶,与疏菜一样的茶树相比,更接近原生境野者的生长状态,品质自然会更好。藤条茶采摘每次对生产枝的抹侧芽,留顶叶处理,实质是采摘一次,在生产枝上强化顶端优势一次。强化顶端优势的枝条就会持续的、不断的往高的方向生长,当长到一定长度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枝杆顶端开始下弯,形成长长的下弯枝。长期采用藤条采摘能使茶树形成高2至7米、树幅2至8米的伞形采摘冠面,每一棵藤条茶的采摘冠面因为高度增加,所形成的采摘面积就会比占同样地面积的矮化密植茶树采摘面积更大。更为重要的是植物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是呈正比的,藤条茶地上部分枝杆长得多、长得长,地下部分根系也会扎得深,生得广。植物的根与茎,不但是支撑组织及输导组织,也是重要的营养贮藏及营养合成代谢组织。如乔木果树的高空压条无性繁殖,大枝压出的苗比小枝压出的苗生长就更快、抗逆能力更强。植物根部髓有一定的营养贮藏功能,根茎体积大贮藏的营养物质也更多,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就更强。另外,植物根与茎内部是内生菌生存的重要部位,菌类对多糖类的分解利用会形成水溶性的寡糖、多肽,所以枝杆、根系体量大的茶叶感官品质中有杂多糖水解产生的充盈、延绵、圆润的浓厚感。

个体的体量优势还能对外部空间环境的生态调整起到作用,表现之一就是苗一旦长成了大树,大树就成为鸟类及附生植物的避护体,而树上附生的植物更多的时候又增强了植物的稳态,抗逆能力。茶树也是如此,体量长成乔木时,树体贮藏的养分多,茶树上附生的植物多,抗逆能力更强。

因此,把茶树培养成大树茶,是云南先辈茶农摸索出的一种茶叶优质、高产生产方法。

把茶树养成乔木是古茶园中茶树的种植模式,非藤条管理的大树茶树,采摘时常要爬上树,而藤条采摘培养出的采摘枝是下弯的,采摘比非藤条大树茶要更低,大多时候人站在地面就可以完成采摘,但藤条茶采摘时的抹侧芽、修整枝条的过程比大树茶采摘复杂多了,随着古树普洱茶、老树普洱茶的热销,为经济利益驱使,过渡采摘,没有章法的采摘是古茶园中老茶树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作者总结了两个藤条茶优质的成因,希望正确认识理解大树茶优质原理。

1 藤条采摘制衡茶树的生殖生长

茶树生殖生长的特点是全年都有开花结果,“抱子怀胎”是茶树常态。采摘和修剪对茶树有一定的胁迫刺激,植物感受到胁迫,多开花,多结果以繁衍后代是植物的本性。若枝梢的营养状况良好,同一叶腋下花芽、叶芽可以同时分化;若茶枝营养水平低,生长势弱,叶腋处就优先进行花芽分化,秋季采茶时就只见花,不见芽。植物的生殖生长对树体的能量、营养消耗比叶芽生长要大的多。再因为枝杆营养不足,新梢一旦成熟,就会侧重于花芽分化,花果一多,枝杆又会更衰,衰老又会促进下一轮的花芽分化,形成生殖生长与树势衰弱的恶性循环,若此时再遇上不会分辨树势的人,强采上几次,茶树就不只是衰,还可能死亡。

茶树生殖生长有两个前提,第一,新稍生长时间足够,时间要长到枝条足够成熟。茶叶及时采摘能减少成熟的枝梢,进而减少茶树的生殖生长。第二,生长枝稍营养积累要够,一定的营养积累是花芽分化的前提。采摘新梢,是从枝杆上带走营养,也部分抑制了茶树花芽分化。所以在藤条采摘时的抹侧梢,实质就是给茶树去除弱势侧枝,减少树体的花芽分化,从而保护了茶树消耗不会太大到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失衡。从植物生理的角度来说,摘顶芽后,就是去除了枝条的顶端抑制作用,枝下方就会萌生芽或花的分化,侧芽部位营养供应限制就会得到缓解,而侧芽部位先天弱营养状况让其在顶芽去除后,很容易分化成花芽或分化成瘦弱的芽头,这就是茶叶不采不发,采后萌出的芽多,但芽瘦并多花的原因。

贺开古茶园、南糯山古茶园、布朗山古茶园的非藤条管理大树茶,采摘时没有藤条茶一样的修侧芽、留顶叶的处理,在生态环境差的地块,茶树的花果相应的更多,这些茶园每年因为花果过多,致衰致死的比例较高。藤条与非藤条管理的显著区别,是非藤条管理大茶树枝繁叶茂,而藤条茶除枝顶有芽叶外,下部整枝无叶,近看就是光秃秃的枝杆。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过度采摘”成了行业热词。不了解茶树生产优质原理的人,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周身无芽,满地散落的叶,残枝、花果,总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藤条茶就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骂名。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对古茶树就不能修,古茶园就不能挖。从实际来看,茶树是生命体,生命体在生命过程中就会有衰弱、生病的情况。茶树作为经济作物,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一定品质、一定数量产品的。任何时代,茶叶生产都有数量与质量按时代需求合理取舍的问题。从收获来看,藤条茶园的采摘不像一般茶园,只要能分辨茶芽嫩度,能做到按嫩度采摘就行。藤条茶的采摘必须先学会观察茶树的生长势,采摘时能做好抹侧芽、留顶叶、修整枝稍一整套的操作。如果不能分辨树势,留叶理枝不当,采摘后茶树就会只开花,不发芽,并且迅速衰弱,甚至采死茶树。

2 藤条茶采摘促进茶树根系粗壮深广,从而提高茶树抗逆性,提升茶叶品质

植物的生命活动,地上部分要依靠叶绿体光合细菌固定碳营养,地下部分要依靠根系吸收氮营养。空气中的氮要进入生物循环,极少部分由自然界中闪电固定,绝大部分要经植物共生或非共生固氮细菌把空气中的氮气氧化成水溶性氨离子,才能被植物吸收。在氧气充分的土壤中,铵根离子和氧气在催化作用下,生成亚硝酸根和水,然后亚硝酸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酸根离子;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先还原成亚硝酸盐,再还原成分子态氮返回到大气中。所以藤条茶园中适度的翻挖,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促进了茶树根系生长,根系生长茂盛,所合成的茶氨酸也更多,所以藤条管理的茶叶品质比矮化密植茶树要鲜爽协调一些。另一方面,藤条茶采摘的抹侧芽,留顶叶的方法在地上部分使茶树长高长粗壮,对应的茶树的地下根系也会长得粗壮并扎的深,根系深可以在土壤深处输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熟化深层的土壤,从这个意义来说,大树茶深层的土壤比矮化茶树深层土壤更有肥力。勐海每年的四月、五月,是一年中最旱最热的时候,矮化密植茶园与乔木树型的茶树相比,体量小,根系表浅,抗逆能力差,很容易受旱热危害。大树茶与矮化密植茶树相比体积大,树体贮藏的养分更多,对逆境的抗性更强,形成茶叶品质更为丰满厚实。

总的说来,矮化密植丰产茶园是一种以单位面积个体数量最大化以获得产量最大的一套管理技术,在茶产业没有供过于求的时期是可行的,但今天的中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已从温饱转向追求美好的生活,消费需求提升了,云南茶产业产品也需要顺应形势,提高云南茶的产品质量。藤条茶的采摘及茶园管理技术是先民根据乔木型大叶种茶的植物学特性、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市场的特定需求,总结的一套云南大叶种乔木形态种植、鲜叶采摘、茶园管理的配套管理技术。它是云南清朝、民国茶农因地制宜,发明的大树茶高产优质种植管理技术,是中国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与云南茶、西南民族文化的结合,是云南茶叶规模化、专业化的见证,是云茶近代茶产业化迈向现代产业化的基石。对云南大树茶、藤条茶优质原理的发掘可以找到近代吏中云南茶优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对今天的云南茶产业减少市场庞大库存,提高云南茶品质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藤条茶树大树
藤条迷宫
大树的日常
来编一个收纳篮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0
大树
藤条去了哪里?
莫愁(2016年15期)2016-12-05 07:15:05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藤条去了哪里?
千奇百怪的大树
幼儿园(2016年6期)2016-04-26 10:59:33
大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