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岩,周惠玉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心态,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让高校大学生在舒适、包容、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努力学习和开心生活,同时促进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产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茶文化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推进高校的教学活动正常的进行,形成良好的教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不仅受社会环境影响,还与高校的教育文化有关,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我国茶文化历史发展悠久,文化传承也十分完善。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自信心。在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碰撞与变革后,如今流传下来的茶文化财产是我国无数先辈的智慧结晶。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我管理与提升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当前,国家教育部正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客观的说,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预期效果仍然与实践运用之间存在差异性,外化出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如下:我国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具备完善的工作机制,导致相关工作在开展的时候不能够有序进行,未能达到教书育人的宗旨。因此,高校学生职能部门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时,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机构进行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有侧重点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从本质上讲,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当前,我国高校思政队伍对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关注度正在逐年提升,但是高校的心理工作从业人员的配比不足,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同时,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导致工作效率较低,此外,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没有积极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常还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后。而且,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数以传授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为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行为训练的活动涉及很少,因此,教师不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生对教师信任感很弱。此时,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团体活动当中,有效的团体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媒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效果。学生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知和行结合,完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在同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领悟新的道理,提升新的境界,产生信念感后,就需要在行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此时,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外化出来,给学生充足的展现自己行为的平台,因此,学校及教师也必须掌握好专业的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探究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内涵,总结心理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取得良好成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思想状况,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教育策略上有序推进,尽量避免学生抵抗情绪的产生。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深邃,其内涵为人顺应自然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理事情,或缓或急,良好的心态能调整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做好自身思想工作的时候,情绪自然平静下来,乐于让自己与自然在情感上交流,此时,更乐于把自己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去体悟自然,感悟人生。品茶、饮茶是陶冶情操、平和心态的进程,将人引进一个平和淡雅的世界,理智地熟悉世界和自我,培育人们的善心、爱心、诚恳和真心。将茶文化应用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形成高校大学生修身养性的新局面,平静、柔和的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世界,更加能够化解大学生心中积怨、悲苦,减少负面情绪累积,避免了以极端做法来宣誓自己的存在。
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教学内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所以,思想政治专业教师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授课方式,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其实,高校学生主观上认识到心理建设的重要性居于少数,大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的、客观的对自身进行评价,缺乏自身优缺点的认知。因此,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环节,解答学生的心中存在的困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自主学习观念,倡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推动实现学生的在校学习期间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心理健康分析,拓宽学生思维方式,从内心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价,无论自我评价结果如何,能够接纳自己,树立健康的新形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学者给当代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其内涵意义也不断外化。事实上,如果能够将不同时代茶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茶文化与个人成长、成才之间的重要关系,其必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传统的茶文化理念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处事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正确进行自我定位,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论研究过程中,发现茶文化中没有具体的心理学部分,但却蕴含了许多心理健康思想和方式,推动我们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茶文化中的“文化”二字,指的不是传统意义的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精神文明财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通过中国传统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规范自身行为,促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的引领作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严于律己,时常自省,通过不断自我反思,获得精神自由。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高尚情操,有利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促使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通过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提高文化自信,从而能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成为激发当代大学生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不断成长的原动力。通过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实践融合,才能让大学生在不断成长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茶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一方面能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茶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积极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其次,茶文化价值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形成修身养性理念,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茶文化,颐养情性、学会换位思考、宽容他人、理解他人、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缓解情绪、减轻压力,促进同学与朋友的和谐相处。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以一颗宽容心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处理好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将茶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的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茶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其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个方面,并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进行结合,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度融合。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个方面。“怡”是指怡情、养性,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和”是指以和为贵。“真”是指真诚守信,不虚假。通过学习茶道精神,大学生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加乐观豁达、淡泊名利。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有失就有得、有得就有失。诚信是金,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等诚信缺失现象,加强学生诚实守信理念,提高整体思想道德水平。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茶文化无论是从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乃至心理层面,都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在实践中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让学生都能以崭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迎接精彩的大学生活,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克服在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