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娜萍
(福建省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泉州 362400 )
利用茶文化教育来开展中职课程思政工作是极为必要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球化发展让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变得愈加频繁,特别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但是,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以致网络上的信息冗杂不堪、真假难辨,对于思想道德观、政治观念皆不够成熟的中职学生来说极易受其影响,特别是受到一些负面影响。而在茶文化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就能通过茶道精神、茶人精神等的熏陶和滋养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其次,构建以茶文化教育为主体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引导、人文教育功能,促进中职学生思政文化素养的提升。最后,中国茶文化本身就拥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以及极其深厚的内涵,中国古代的众多文人雅士皆钟情茶文化,并以茶性启迪世人、以茶道涵养内心等,足见茶文化在德育、思政教育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在茶文化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是极为必要的。
中职学校想要在茶文化教育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必然要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这样方能发挥茶文化教育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优势,从而更好的促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提升。而想要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对茶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于茶文化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我国的茶文化拥有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内容之博大精深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因地域、时代、民族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深入开发茶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其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将二者更加深入的融合到一起,获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如在进行“民族茶俗”的教学之前,教师应当仔细调查各民族特有的茶文化,分析其中的异同之处,寻找其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以此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茶文化,如苗族的油茶,重在用茶作食;纳西族的“龙虎斗”,重在以茶养生;藏族的酥油茶,重在以茶待客,侧面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白族的“三道茶”,则是重在借茶喻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纵然各民族的茶文化各有不同,但是茶作为中国享誉世界的一种健康饮料,已经化身为各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教师在进行“民族茶俗”教学时应注意将这些理念渗透其中,借此培养中职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精神。
中国茶文化已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当中最为璀璨的一颗宝石。泡茶能够修吾之身,养吾之性,而品茶则恰似品味人之一生,纵观中国千年茶史,留下了无数的茶文化理论著作,其精神内涵至今仍备受世人推崇,因此在茶文化教学的过程可以利用丰富的茶文化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精神陶冶,这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国茶文化历来推崇茶的君子品质,对于青春热血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借由茶的君子品性来培养其自审、自省、严律己、宽待人的品质,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其克服个人性格中的一些弱点,使其能够抱持着宽厚、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周围的人,这对其健全人格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想要充分发挥茶文化理论熏陶的作用,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结合具体的学情分析情况,采用一些能够引发中职学生兴趣的方式来导入教学,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茶文化教育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如在教学《茶之史》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文化典故、名人轶事等来激发中职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中国的“茶之史”极为悠久,不可否认的是唐代是茶文化史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更是极快的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陆羽被尊为“茶圣”,民间流传着很多与之相关的故事,教学之时可借其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陆羽在其茶经中推崇“精行俭德”,认为这是茶人应具之德。所谓“精行”是指身为一名茶人,理应精通各种相关的茶艺和行事规范,包括精通茶叶从制到饮的各个环节,这其实与现代社会推崇的匠人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培养其匠人精神对其日后的职业发展是极为有益的。所谓“俭德”,是指在生活中要学会节约以及自我克制,而这又契合了我党推崇的“俭以养德”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之时可将这二者结合到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加强中职学生对“俭德”的认识和感受,这就是在茶文化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一种有效方式。
想要在茶文化教育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四个方面对中职学生进行引导,打造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模式,这样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的在茶文化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
这里所说的行为规范主要是指为人处世之时的一些规范。中国茶文化中,客来敬茶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一则行为规范,由此也可看出国人对“和与敬”这一处世规范的推崇。茶艺活动中的很多礼仪规范都能体现出“和”与“敬”这两个字,这也是中国茶道的核心精神所在。如在“茶艺”教学时,无论是选茶、洗杯,还是常见的凤凰三点头式的冲泡方式,都能体现出主家对客人的尊重。而且在“茶艺”教学之时,茶艺礼仪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无论是待茶、待人还是待己,都有其应循之礼,教师完全可借此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引导中职学生以礼仪规范自身行为尺度,抱持着礼让包容之心来为人处世,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文化引导,就是培养中职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培养其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以及推动国家凝聚力的形成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教学《茶之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引导中职学生认识到中国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是世界茶文化名副其实的发源地,亚洲、欧洲等地的茶文化,都是在中国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中逐渐传播过去的,而且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国人价值观的一种表现。教师要注意通过茶文化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深藏于内的魅力,进而培养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催生其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的情怀。
健全的人格对于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其具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茶文化可谓包罗万象,茶艺即是其中的一种,而茶艺不仅是一门技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均认为茶艺具有良好的修身养性之功效,因此我国有关茶艺的研究和著作可谓不胜枚举,而对其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茶艺可净心、可怡情,在健全人格、塑造价值观方面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完全可交易借助茶文化教育之机来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如在进行《茶之道》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茶道精神融入其中,引导中职学生感知茶文化中的“和、敬、廉、美”,借此帮助其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再如,在进行《茶之性》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向中职学生介绍茶之真、善、美,可以对其观念塑造形成积极的影响,以此来促进其个人修养的提升,这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生活应当是美好的,唯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这世间的真善美,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观念,才愿意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才愿意主动承担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激发中职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应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茶作为一种具有养生功能的健康饮品,既能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茶艺中所蕴含的美,也能在精神层面上给与人们正向的引导,让其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茶艺作为一种生活艺术,是真正适合所有人,能够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借此能够很好的培养中职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如在教学《茶之俗》的内容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生活茶俗”,从这些茶俗当中很容易就能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可借此来唤醒中职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总之,中职学校想要在茶文化教育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就应当深入开发相关的教育资源、发挥茶文化理论熏陶的功能,还可以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模式,全面系统的提升茶文化教育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当然,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茶文化素养、思政文化素养等,这样才能将二者更加巧妙的融合到一起,发现更多更加合适的融合契机,更好的在茶文化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