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宾句NP1的题元双重地位

2021-12-11 02:39:36彭家法
关键词:题元张三宾语

李 洁,彭家法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双宾语句是汉语学界受关注的句式之一,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如赵元任(1979)[1]根据双宾语动词后面跟不跟“给”将动词分成四类;朱德熙(1982)[2]将双宾语动词分成给予、取得、等同三类;李临定(1984)[3]将双宾语动词分成八类;马庆株(1983)[4]依据直接宾语的类型,把汉语的双宾构式分为十四类。二是关于双宾语结构的研究,如朱德熙(1982)、[2]张伯江(1999)、[5]刘丹青(2001)、[6]黄正德(2007)[7]等;三是关于双宾语句构式语义的研究,如张伯江(1999)、[5]张国宪(2001)、[8]徐德宽(2008)、[9]余义兵(2019)[10]等;四是关于双宾句题元的研究,如陈昌来(2007)、[11]徐德宽对现代汉语双宾构造的题元角色分析、马志刚(2014)[12]对双宾语结构的题元更替研究。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很少写英汉对比,也忽视了NP1具有“受影响者”、“对象”双重题元地位,通过对双宾句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在“土匪打死了张三爸爸”这句话里,“张三”是受影响者,不可以是对象,因为打死的是“张三的爸爸”而不是“张三”。而“这个老师教过十年学生”,这句话是一个单宾句,“学生”具有“受影响者”、“对象”双重题元地位;“这个老师教过学生十年物理”,这是一个双宾句,“学生”是受影响者,而“物理”才是动词对应的对象。由此,我们发现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现象:一个题元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受影响者。本文将围绕哪几类双宾动词不可以带“受影响者”单宾语;哪些双宾动词可以进行双重分析;它们的句法表现以及原因等其他方面来写。文章语料大都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一、S+V+NP1+NP2及其题元缺省

现代汉语双宾句一般由一个动词带上两个宾语构成,我们用这种格式表示“S+V+NP1+NP2”。S为动作的施事,V为S发出的动作,NP1是近宾语(间接宾语),NP2是远宾语(直接宾语),两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结构关系,且分别接受S所发出的动作的支配。不同学者认为NP1具有不同的题元地位,有学者称为“接受者(recipient)”(张伯江,1999);[5]有学者称为“受惠目标”(沈家煊,1999);[13]有学者把“索取”义动词后面的称为“夺事”(张国宪,2001);[8]有学者称为“与事”(陆俭明,2002);[14]还有学者称为“受影响者”(孙天琦,2015),[15]我们把动词后的第一个宾语NP1看作一个独立的题元,本文采用间接宾语NP1作“受影响者”这种说法。在双宾句中,间接宾语一般由指人名词或有生名词来担任,包括人称代词;指人名词;单位名词;处所词语。在句法格式“S+V+NP1+NP2”里,有时可以省去NP1,构成句式“S+V+NP2”;有时可以省去NP2,构成句式“S+V+NP1”,还有些情况,两个都不可以省去,接下来我们将分类讨论。

(一)NP1和NP2都不能缺省的动词分类及原因

在双宾句结构中,如果没有设置特定的语境,存在一些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都不能省略的动词。

(1)a.习近平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人民日报2020年8月12日)

b.*习近平授予钟南山。

c.*习近平授予“共和国勋章”。

上面这组例子,只有(1a)合乎句子语法和语义,句子成立。(1a)显示出习近平主席授予谁,授予的内容是什么,授予的是“钟南山”,而不是其他人,授予的内容是“共和国勋章”,而不是“人民英雄”。这说明“授予”类动词后面必须跟双宾语,NP1和NP2都是主语施事关心的内容,在整句话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都不可以缺省。这类动词还有“赋予、赐予等”。

(2)a.张三给李四一本书。

b.几年前他递给一个学友一张纸条。(老舍《老张的哲学》)

c.身后的人突然传给她一叠油印的讲义。(伍绮诗《无声告白》)

d.她交给我们一封严密封好的书信。(弗朗瓦尔·拉伯雷《巨人传》)

赵元任(1979)[1]认为,有些动词后面接间接宾语NP1时必须加上“给”。比如(2)中的“递、传、交”,“给”后面不可以加“给”。这些动词表示“给予”义,是三价动词,动词前的主语是施事,还是动作进行前物品的领有者。间接宾语是动作进行后物品的领有者。

(3)a.王老师传授弟子不少经验。

b.我的姨父支付他丰厚的报酬。(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c.他租借一户村民一百二十平方米低矮的土屋,便开始了国徽下庄严的使命。(福建日报1992年10月27日)

d.他们其实是要过继给我那一间寒石山的破屋子。(鲁迅《孤独者》)

这几个句子不含有“给”字,但表示“给予”义,它们也是三价动词。动词“传授”、“租借”,强调“传授给谁、传授什么”、“租借给谁、租借给他什么”。这充分体现了NP1和NP2的地位。像这样的动词还有“转交、归还、转送、赔偿”等。

上述这些例子,“授予、递给、传给、交给、支付、租借、过继、传授”都是双音节动词,它们口语色彩弱,书面语色彩强。只有(2a)中的“给”是单音节动词。这些动词都含有“给予义”,是三价动词。黄正德(2007)[7]从词汇语义分解角度看,含有“给予义”的动词可以分解成“致使”(CAUSE)和“拥有”(HAVE)两个语义成分。[7]比如“王教授传授弟子不少经验”,“弟子”是“受影响者”。这句话就相当于“王教授使得弟子拥有不少经验”。不可以说“王教授传授弟子”或者“王教授传授不少经验”。生成语法界把这种句式称为致动句式,把主语当作致使论元。

(4)a.我们叫他老大哥。

b.*我们叫他。

c.*我们叫老大哥。

(5)a.张三称她仙女。

b.*张三称她。

c.*张三称仙女。

(6)a.我当他好人。

b.*我当他。

c.*我当好人。

通过这三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4a)、(5a)、(6a)合乎语法和语义,其他句子不合语法,这类双宾动词要求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一个也不能缺省。比如(6a)中的双宾动词“当”,当谁,当成什么都很重要。这些双宾动词都表称类,[4]朱德熙(1982)[2]认为,这类动词是表示等同类的双宾语动词。表示称呼类的动词由三个论元构成,是一个三价动词。[2]

(7)a.王华借了我三块钱。

b.王华分了我三块钱。

这两句话中的“我”表示动作发生后的“受益者”或“受损者”。“我”可以是接受对象也可以是交出对象,“三块钱”从主语“王华”到间接宾语“我”,“我”从中受益,是接受对象;“三块钱”从间接宾语“我”到主语“王华”,“我”受损,是交出对象。[16]范晓(1986)[17]把这种动词称为交接动词。[17]这类动词是典型的三价动词,主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都不能省去。主语和间接宾语互为交接双方,直接宾语是交接的东西。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发现,在双宾句中,不能省略NP1和NP2的动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以双音节为主。我们把它分成三类:一是含有“给予”义的双宾动词,如“授予、递给、传授”;二是部分表称呼类的双宾动词,如“叫、称、当”等;三是交接动词,如借、分等。

(二)NP2不能缺省的动词分类及原因

在有些双宾句中,我们可以省略受影响者NP1,不能省略受事NP2,我们把可以省略受影响者NP1不能省略受事NP2的句子,用格式“S+V+NP2”来表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句。

(8)a.我买你一本书。

b.张三拿了李四一本书。

c.他肯定怀疑我会偷他一小块布。(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我们发现,这组例子中的双宾动词都含有“获取”义,直接宾语NP2从间接宾语NP1转移到主语S,这里的间接宾语是受损者。这组句子我们更强调直接宾语NP1,我们可以说“我买一本书”但不可以说“我买你”;可以说“他肯定怀疑我会偷一小块布”,不能说他肯定怀疑我会偷他。

(9)a.单位分配(给)老王一套住房。(陈昌来,2007)

b.王叔叔卖我一所房子。

c.我可以贡献他一点材料。(沈从文《在私塾》)

d.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文汇报2004年1月21日)

我们发现,这组动词是含有“给予”义的双宾动词,受事NP2从主语S转移到间接宾语NP1位置,这里的间接宾语是受益者。我们把“受益者”和“受损者”都称为“受影响者”。比如“王叔叔卖我一所房子”,我们不可以说“王叔叔卖我”,可以说“王叔叔卖了我一所房子”。对于商家来说,卖给谁无所谓,关键是把东西销售出去,所以,这句话更强调“一所房子”。

上述例子中的双宾动词有一个共同点,可以省略受影响者NP1,不能省略受事NP2。这些动词使用频率高,强调受事,NP2是整个句式最为关心的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不能省去。可以是“给予”类,也可以是“获取”类。

(三)NP1可以双重分析的动词分类及原因

我们通过观察语料发现,在双宾句中,有些动词后面可以省略NP2,我们用句法格式“S+V+NP1”来表示。例如:

(10)a.如果还看不够,我送你一张相片,好不好?(巴金《家》)

b.这张照片太好看了,我送你。

c.我先走了。对了,这送你。(席绢《红袖招》)

d.“你家在哪儿?我送你”。(川端康成《少女的港湾》)

(10a)、(10b)、(10c)中的“送1”表示“赠送”,(10d)中的“送2”表示“送行”。(10a)是双宾句,句中的双宾动词表示“给予”义,这一张照片由“我”手中转到“你”手中。“你”是“受影响者”即“照片的获得者,是给予的对象”,“一张相片”是直接宾语,作为给予物。(10b)和(10c)是一个单宾句,在一定的语境下,还是表示“赠送”,这里的“你”表示“送”的对象。

(11)a.我问约翰一个问题。

b.教孩子们功课。(林语堂《京华烟云》)

c.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d.告诉大家一个消息。(莫言《十三步》)

e.我可以斩钉截铁答应他一句话。(张恨水《金粉世家》)

“问、教、请教、告诉、答应”这些双宾动词后面可以接间接宾语NP1和直接宾语NP2,构成句式“S+V+NP1+NP2”,此时NP1是“受影响者”;也可以省略NP2,只跟NP1,构成句式“S+V+NP1”,NP1具有“受影响者”、“对象”双重题元地位。我们把“教、请教”类动词称为“教”类双宾动词,把“告诉、答应”类动词称为“允诺、指派”类双宾动词。马庆株(1983)[4]把“我问约翰一个问题”的“问”称为准予取类双宾动词。

(12)a.公司奖励了他两万元。

b.学校补助了王老师半个月工资。

c.张三援助我们一台电脑。(人民日报1947年)

d.我会赔偿你一切损失。(席绢《爱你的十个理由》)

e.我只托付你一件事情。(薄伽丘《十日谈》)

这些动词对间接宾语NP1有较强的控制力,比如“奖励、援助、补助”等,它们更强调受影响者,“奖励谁、援助谁、补助谁”占主要地位,“奖励什么、援助什么、补助什么”占次要位置。陈昌来(2007)[11]认为,这类动词控制间接宾语NP1的能力强,间接宾语在整句话中占有凸显地位。把这类动词称为“与事优先动词”。这些动词都含有“给予”义,间接宾语是“受益者”。

(13)a.小王骗他一笔钱。

b.我不欠他一文钱。(老舍《青蛙骑手》)

c.张三抢了李四一百元。

这组例子中的双宾动词都含有“索取”义,它们后面可以跟双宾语,句子中的间接宾语NP1是“受损者”,这笔钱从间接宾语位置移到主语位置;也可以只跟间接宾语,NP1具有“受影响者”、“对象”双重题元地位。我们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索取”类双宾动词都可以。

(14)a.人家骂学生一句。(老舍《赵子曰》)

b.他们在说话,骂学堂,又骂学生。(巴金《秋》)

在这组例子里,“骂”是一个特殊的“给予”义双宾动词,也可以说是命名类双宾动词(张伯江 1999),[5]后面可以跟双宾语,也可以跟单独跟间接宾语NP1。

上述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一些动词,它们后面可以接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也可以只接间接宾语NP1。在双宾结构中,NP1是指受影响者,而在单宾句中,后面的宾语具有双重题元地位。这些句子是由两个真宾语组成的双宾语格式。这类动词可以是“教”类、允诺、指派类、与事优先类、“索取”类、命名类等。陆丙甫(2006)认为跟接受者和受益者这两个角色在形态上最对应的是“与格”(dative),因此可以把这两个角色称为“与事”。陆丙甫举例说明在施事主语句中与事通常落实为宾语。比如“强盗抢了张三(全部财产)”。[18]他认为与事的施事性比施事弱,但比受事强。所以在没有施事的情况下,与事要比受事优先作主语。我们可以说“张三收到一封信”。张伯江(1999)[5]为存在一些双及物式情况,动词和接受者单独组合时,语义上并不必然涉及另一个受事,如“帮”:我帮你一千块钱;我帮你;“骂”:大家骂他“傻瓜”;大家骂他;“优待”:班长优待你一张电影票;班长优待你;“照顾”:单位照顾我一辆车;单位照顾我;“赢”:他赢了我一个球;他赢了我。

(15)a.等小王一会儿。(朱德熙《语法讲义》)

b.踢了孩子一脚。(朱德熙《语法讲义》)

c.喊了小王一声。

d.我再警告你一次。(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e.要当面考你一考。(张恨水《北雁南飞》)

f.就连田部长也怕他几分。(张洁《沉重的翅膀》)

以上这些例子是含准宾语的双宾语构造。准宾语包括动量宾语、时量宾语和数量宾语三类。这些动词后面可以接含有准宾语的双宾语,也可以接单宾语表示对象。比如可以说“我再警告你一次”;也可以说“我再警告你”。

综上,在双宾句结构中,有些动词后面必须有NP1和NP2两个宾语,这里的NP1和NP2都是施事主语主要关心的内容,如“授予、赋予、供给、赐给、递给、传给、交给”等;有些动词后面可以省略NP1,这些动词后面的直接宾语是必须有的,要求动词与NP2同时出现,如“买、拿、分配、卖、贡献”等;有些动词后面可以省略NP2,这些动词对间接宾语的控制力比较强,如“问、教、赏、奖励、补助、贿赂、托付、麻烦、援助、答应、告诉、喂”等。陈昌来(2007)[11]认为,三价动词句中NP1和NP2的缺省与否,跟动词的常用性(使用频率)、显要性原则、与事优先或受事优先原则、语体色彩、音节等都有一定关系,其中动词对相关语义成分的控制能力以及施事者的预期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这些动词来分析NP1在句子中的位置。

二、S+V+NP1+NP2和S+V+NP1的句法表现

双宾句中间接宾语NP1通常作为予取事件的受影响者,一般由人称或者处所名词所充当,这也就限定了间接宾语的类型——通常为专有名词、代名词、指示词/每 + 普通名词、光杆普通名词。[19]存在一些动词,这些动词可以构成句式“S+V+NP1+NP2”,也可以构成句式“S+V+NP1”。在双宾句“S+V+NP1+NP2”中,NP1是指受影响者;在单宾句“S+V+NP1”中,NP1具有“受影响者”、“对象”双重题元地位。双宾句结构中,假设S是主语,NP1和NP2分别是两个宾语。NP1在句式结构中一般位于标志语位置,NP2一般位于补足语位置。

根据图一,我们发现,在双宾句中,两个宾语不是结构上相互独立的名词性成分,而是间接宾语NP1统治(C-command)直接宾语NP2。

(16a)He handed his brother a jug of wine.他递给哥哥一壶酒。

(16b)He handed a jug of wine to his brother.

(17a)The weather gave us an excuse.天气给了我们借口。

(17b)*The weather gave an excuse to us.

(16a)和(17a)是双宾语结构——两个名词组紧跟在动词之后而没有任何介词。(16b)和(17b)是一个to变体。Hale和Keyser认为如果没有所有权的转变,to变体就显得不合适,[20]比如(17b)。我们来看(16b),他发出动作,一壶酒由他手中转移到他哥哥的手中,这壶酒的位置显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这里的to变体合适。(16a)是带有双宾语结构的句子,通常表示“x让y拥有z”。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带有双宾语的动词变体。

A:He handed his brother a jug of wine.他递给哥哥一壶酒。

B:he CAUSE [have (his brother,a jug of wine ) ]

C:LCS hand:x CAUSE [have(y,z) ]

“他递给哥哥一壶酒”所包含的事件结构中存在一种领属关系的转移。“一壶酒”由“他”向“哥哥”转移。“递给”这样的动词,不论是从句法上还是从语义上我们很容易认定它是一个三价动词,“递给谁”、“递给什么”都很重要,不能够省去,这里的“哥哥”是受益者。其中间接宾语NP1统治(C-command)直接宾语NP2。带受益者论元的双宾语结构可以与for-介词短语替换,比如:

(18a)Jones made a new kennel for the dog.

(18b)Jones made the dog a new kennel.

(18a)和(18b)中的the dog是受益者 ,这两个句子表示的中文意思一样,显然汉语和英语有不同之处。许多学者提过题元分配一致性假设,分配统一性(Uniform Assignment)简称UA,即某一确定的题元角色统一分配给具有相同语法类型的短语(主语、宾语和直接宾语)。施事对应句子主语,受事对应主动语态的直接宾语。根据统一分配原则,所有题元角色都体现这样的对应规律。但是,我们发现在英语中有一些例外情况,比如(18a)和(18b)中的the dog。我们来看(18a),采用Jackendoff的一个方法,即把FOR函数嵌入目的从句,如(54)所示:

a.LCS for: FOR[...] “为了......目的”

b.受益者=FOR [have(y,z)]中的y[20]

c.DO(j,[do(j,[make(j,y)]FOR[have(d,y)]) kennel(y))

(19a)张三称她仙女。Zhang San called her a fairy.

此类结构并不为汉语所独有,在英语里也可以这样说。“称”是表称类的双宾动词,后面紧跟的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领属关系”,与前面表给予语义的动词“递给”相比,不同之处就是“领属关系”没有发生转移。称呼类动词对称呼对象、称呼内容都比较关心,都不可以省去。司富珍(2015)[21]从句法和语义上分析不同类型的双宾结构中所包含的领属关系,文中提到“人家称他呆霸王”,语义解读是“人家称他呆霸王”为因,“他PHAVE呆霸王这一称呼”为果。其结构方式是“人家称[PP他PHAVE 呆霸王]”。所以“张三称她仙女”的结构是“张三称[PP她PHAVE 仙女]”。“Zhang San called her a fairy”的结构是“Zhang San called [PPher PHAVE a fairy ]”.下面我们再看两个句子,一个是移位前的双宾句,一个是由NP移位生成的被动句。

(20a)土匪打死了张三爸爸。

(20b)张三被土匪打死了爸爸。

朱德熙(1982)[2]提到,当近宾语和远宾语之间在意义上有领属关系,可以在近宾语后面加上“的”字使它转换为定语去修饰原来的远宾语。李宇明(1996)[22]提到,后两个宾语之间必须用“的”的,只能分析为单宾;后两个宾语之间倾向于用“的”的,倾向于分析为单宾;后两个宾语之间可用“的”也可不用“的”的,可分析为单宾,也可分析为双宾;后两个宾语之间倾向于不用“的”的,倾向于分析为双宾;后两个宾语之间不能出现“的”的,不能分析为单宾,只能分析为双宾。在(20a)中,我们把它看成双宾语句,其中的“张三”是受影响者。

(20b)是一个被动句,(20a)通过NP移位得到。在这个结构里,动词“打死”直接以NP“爸爸”作宾语,二者形成一个复杂谓语 V',V'带上另一个宾语,即“外层宾语”。外层宾语控制所有者代语,然后进一步做空算子移位,移到IP。在述谓关系之下,外层宾语跟“张三”同指。这一原则作为广义控制理论(GCT)(Huang 1984)[23]的组成部分。我们采取一般的观点,即:论旨指派是组合式的(compositional)。内宾语从动词“打死”那里获得受事/客体角色,外宾语从 V'“打死了Pro爸爸”那里获得受影响者角色。

显然,“张三”是受影响者,在主语后面(看移位前的)。被动句(20b)是由(20a)移位得到的。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21a)这个老师教过学生十年物理。

(21b)这个老师教过十年学生。

(21a)的句法结构核心动词“教”和“物理”处于动词中阶 V’之下,直接宾语NP2“物理”处于补足语位置,是“教”的受事对象;间接宾语NP1“学生”置于标记语位置,是受影响者。(21b)的句法结构是一个单宾句,“学生”是老师教的对象,也是受益者,所以“学生”具有双重题元地位。

接下来我们看“偷”和“抢”。沈家煊(2000)[24]提到,像“抢”这样的动词后面可以单独出现NP1,“偷”类动词不可以单独出现NP1。我们来看下面这些例子:

(22)a.张三偷了李四一百元。

b.Zhang San stole 100 dollars from Li Si .

c.*Zhang San stole Li Si of 100 dollars .

(23)a.张三抢了李四一百元。

b.Zhang San robbed Li Si of 100 dollars .

c.*Zhang San robbed 100 dollars from Li Si .

从上述英语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rob后面可以直接跟间接宾语NP1,但steal后面不可以紧跟NP1,rob(抢)句子中,被抢的人“Li Si”是近宾语,被抢的东西是远宾语;steal(偷)句子中,被偷的东西是近宾语,被偷的人是远宾语。汉语“偷”和“抢”双宾句结构中没有这个差别,但是“偷”和“抢”后面跟单宾语时,两者有差别。“抢”可以隐去被抢物 ,“偷”不可隐去被偷物。陆丙甫(1998)[25]指出, 英语steal和rob的差别在于充当远宾语和近宾语的角色不同(是遭偷抢的人还是被偷抢的物),汉语“偷”、“抢”的差别在于能不能只说出遭偷抢人而隐去被偷抢物。接下来我们看汉语中“偷”、“抢”的区别:

(24)a.张三偷了李四一百元。

b.张三偷了一百元。

c.*张三偷了李四。

(25)a.张三抢了李四一百元。

b.张三抢了一百元。

c.张三抢了李四。

从法律上看,抢劫罪比偷窃罪严重,在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问“你偷了什么”,对偷的东西比较关心,对偷的对象关心的比较少。所以我们一般不说“谁偷了某人”,通常说“谁偷了某物”。而“抢”更关心人。沈家煊(2000)[24]提到,从语义角色凸现情形看,对“偷”而言,非凸现角色可以隐去 ,凸现角色不可以隐去;但对“抢”而言,凸现和非凸现角色都可以隐去 。所以(25c)“张三抢了李四”成立,这句话里的“李四”是抢的对象。

综上,双宾动词中有些动词可以单独跟间接宾语NP1,构成句子结构“S+V+NP1”,如“教”类、允诺、指派类、与事优先类、“索取”类、命名类双宾动词,句中的NP1具有“受影响者”、“对象”双重题元地位。有些动词间接宾语NP1和直接宾语NP2都不可以省去,构成句式“S+V+NP1+NP2”,如“授予、递给、传授、称、借、分”等;有些动词可以省去NP1,构成句式“S+V+NP2”,如“分配、卖、给予、偷、买、拿”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呢?主要与动词的控制力、使用频率及语境有关。李宇明(1996)[22]还提出“动宾的可搭配性”,是指一般原则的具体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双宾句不符合这一原则。例如:娶他家一个闺女;扣了我五十块钱;买了他一所房子;收了你三回养路费。“娶他家”不能组合。“扣我”、“买他”、“收你”虽能组合,但这些组合的意义同其所在句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猜你喜欢
题元张三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中华诗词(2018年4期)2018-08-17 08:04:34
浅析题元理论
浅析题元理论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下车就跑
东方剑(2016年6期)2016-08-27 06:12:27
读张三书法之感想
寻找张三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5
我的名字叫张三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