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粒好种子

2021-12-11 09:05:14
中国记者 2021年11期
关键词:袁老测产袁隆平

□ 王 尧

想起袁隆平院士,大家都会想到他的成果——杂交水稻。去年,因为一场电视直播,我记住了一个名字:叁优一号。这是袁隆平院士团队研究出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对它念念不忘,是因为我当着观众的面,在田间地头来了一场“吃播”,味道好极了。后来,科研人员告诉我,第三代杂交稻克服了三系法育种复杂和两系法因环境变化容易打摆子的问题,制种更方便,而且还做到了既好吃又高产。比如我吃的那碗米饭,差不多是70克的米,也就是相当于一粒种子结出的果实。那一刻我意识到:从一粒种,到一碗饭,这是种子的生命历程,更是袁隆平一生向着高产更高产冲刺的奋斗足迹。

袁隆平:我就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从20世纪70年代,湖南台建台之初,我们就开始跟踪记录这位大科学家,到我已经是第三代记者了。他在稻田里、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通过我们的画面、通过我们的广播,传遍了湖南,传遍了全国,传向了全世界。我们也在几代记者的接力中,被这位大科学家无数次深深地感动。多次采访中袁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己的评价,袁老说:我啊,就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实,这句话是袁老读大学时,他的老师给他的评价。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西南农学院读书,课余时间,爱好游泳,还喜欢拉小提琴,是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他还参加过西南地区游泳比赛,前三名都进了国家队,他因为吃坏了肚子游了第四。抗美援朝期间,他还报名想当空军飞行员。他的这些爱好和想法,给老师留下了散漫的印象。但也恰恰是这些爱好,陪伴了袁老的一生,让他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乐观豁达地面对一切。

接触久了,我发现他就是这样简单率性。袁老有三个儿子,老大恰巧在五月一号出生,袁老就给他取了个“五一”的小名,等老二老三出生后,袁老就干脆起名“五二”“五三”。后来孩子们问母亲邓则,父亲为什么会给他们取这样的小名,母亲笑着说:你爸就是“偷懒”,图个简单好记。

他还非常喜欢猫,理由更是直接:因为老鼠爱大米,而猫可以抓老鼠。去年五一假期,袁老去宠物店买了一只小花猫,给它取名“小花花”,还锻炼它抓老鼠的能力。视频被发到网上后,袁花花就成了小网红,大家都说它是世界上最不愁吃的猫。

千里马虽然老了,但是仍然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

□ 2018年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王尧在益阳大通湖区采访报道渔民丰收。

其实,生活上极尽简单率性的他,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水稻上。他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所以他几乎每天去试验田,从育种到测产全程不落,还要追着水稻走遍全国各地。因为杂交水稻研究,袁老也留下了不少遗憾,他的父母去世时,他都因为出差错过了与老人的最后一面。后来,袁老80岁时给去世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这封信感动了无数人。信里说: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这是感念,更是不舍。

2019年,这位乐观幽默的老人,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我发现他工作的节奏却更快了。同年国庆前夕,袁老荣获“共和国勋章”,临行前,他穿上那件多年的西装,激动地在镜子前反复端详,大家都夸他特别帅,他笑呵呵地穿着西装去了稻田查看第三代杂交稻的长势,看完了才安心进京。在颁授现场,习近平总书记为袁老颁奖后,两人有短暂的交谈。结束后,我们赶紧去问他:您跟总书记说了什么?他说:我告诉总书记,我们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回到长沙的第二天,袁老就又扎进了试验田。

去年,湖南衡阳衡南县进行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晚稻的测产,也就是那碗米饭的产地,我们湖南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已经90岁的袁老执意守候在连线另一端的长沙等待结果,这也成为他生前最后一次在媒体前的公开测产。那天,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眼神里满是对亩产3000斤的渴望,因为这不仅是一项新的世界纪录,更意味着一亩地可以养活5个人。

虽然充满期待,但去年湖南遭遇60年来的极端恶劣天气,9月水稻灌浆期,光照时间大幅减少,平均气温低了3.9度。叁优一号能否经受住考验,大家心里没有底。测产当天,雨也下个不停,这给水稻测产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测产结果公布时间一推再推,我们心里都在打鼓。

当谢华安院士拿着测产结果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他手中的那张纸上。最终,双季亩产达到了3061斤,一个新的世界记录诞生了,此时,这位阅尽沧桑的老人像小孩一样,激动地飙起了外语:我们现在是more than excited!excited是激动的意思,more than就是更加,更加激动!是的,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更加激动。

测产结束,我以为这个“90后”终于可以“退休”了,可几天后他就立刻布置了第三代杂交稻和海水稻试验的新任务,一个月后,他又赶到海南出席第三代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攻关动员会。于是,我们拍下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他去参会的镜头,已经腿脚不便的袁老,满心希望杂交水稻推广的脚步快一些,再快一些。

袁老属马,马不停蹄的马,一马当先的马,用他自己的话说:千里马虽然老了,但是仍然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也不忘水稻。有一天,他突然给学生打电话,激动地说:90%!学生们一头雾水,后来才反应过来,原来老师已经看了,海水稻的结实率达到了90%。可几天后,袁老就在基地意外地摔倒了。

倾尽一城花,只为送一人

今年5月,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仙逝。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科研人员告诉他,海水稻耐盐浓度达到0.9%,提前两年达标。已经说不出话来的袁老,用尽力气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站在病床前的家人和学生们,给他合唱起他喜爱的歌曲《浏阳河》。这条河蜿蜒流淌,两岸稻花飘香,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静静地矗立在河畔,那是他追梦的地方……在这样的歌声中,袁老安详离去。

□ 2019年,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连线红土地》大型直播,王尧在通道县采访报道红军当年“通道转兵”。

那天,长沙细雨绵绵,我们跟随袁老的灵车,记录下了终身难忘的画面:人们跟着灵车一路相送,高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十字路口,汽车、公交停靠,鸣笛送别,大家用这样的方式,向这位老人致敬。

那些天,30多万群众从全国各地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父母带着孩子,丈夫携手妻子,同学好友结伴,出租车司机免费接送吊唁,外卖小哥冒雨代人献花。有人拿去了他喜爱的气排球,还有人默默地放上一把小提琴,大家把怀念变成了32辆卡车的鲜花,和无数感人至深的话语!

这些无言的行动是最伟大的力量,记录这些的我,也真心地感受到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努力的方向!那几天,我们新闻中心通宵达旦,把400多个小时的视频素材浓缩成一部专题片和4集纪录片,用新闻人的方式缅怀袁老!

袁老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像种子一样,把使命扎根共和国的沃土;用丰收,托举亿万人的幸福。如今,中国人的饭碗在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无论是肥沃的黑土地还是贫瘠的盐碱地,这粒种子一次次结出顶级的稻米,它还飘洋过海,推广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点亮了更多人生存的希望。

音容宛在,功勋永存!

习近平总书记说,对袁隆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现在,更多的人开始悉心照料那只叫袁花花的小猫,而花花也已经长大,它不但学会了抓老鼠,还会经常去房后的试验田替爷爷看一看。

在那些袁老守望的稻田上,一个个高产奇迹又在向阳生长。在海南,海水稻长势喜人;在湖南,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破纪录;在重庆,巨型稻长到了两米,亩产超过800公斤。

这粒种子,载着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结出累累硕果,永远留在我们心上!

猜你喜欢
袁老测产袁隆平
袁老,我们想您了!
小麦测产迎丰收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英语文摘(2021年8期)2021-11-02 07:17:50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小店主与大科学家的忘年交
新天地(2020年10期)2020-10-26 06:56:41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四川蚕业(2020年3期)2020-07-16 08:09:44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56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市场观察(2019年5期)2019-08-26 01:35:59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做人与处世(2017年6期)2017-04-19 0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