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洁
在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中,不仅坐落着各式高大宏伟的建筑,也蕴含着各种精湛绝美的工艺,其中之一便是竹黄。竹黄是竹子内部一层薄薄的结构,硬度很高,可以对竹子起到保护作用。竹黄经过处理后贴于木器表面,叫作贴黄。这种工艺已流传数百年,目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竹黄,要先说说它的载体——竹子。我国竹资源非常丰富,竹林面积占全球的将近30%,竹子品种有500余种。竹子在我国上古时期就有广泛的应用。纸张被发明之前,人们在竹简上记录信息。竹子还被制成乐器,战国曾侯乙墓中就发现了大量竹制的排箫和笙。竹子因质轻耐腐,还可用来制作竹筏。难怪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感叹道:“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典故源自东晋时期王羲之之子王徽之。他曾借住在友人家中,看到院中没有竹子,便要求栽种。旁人问道:“只是暂住一段时间,有必要种竹子吗?”王徽之答道:“不可一日无此君。”将竹子敬称为“君”,足见他对竹子的喜爱和尊敬。
王徽之、苏东坡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竹子的态度。古时以竹比人,因竹子的自然属性而为其赋予道德品格,堪比君子。如竹子的“中空”象征虚心;“常青”比作生命力顽强,自强不息;“挺拔”引申为正直坚韧。“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四君子”(梅、兰、竹、菊)中都可见竹子的身影。古代文人通过咏竹、画竹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竹子的赞美。苏东坡曾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其“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说:“我(竹)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他以画竹闻名,画作中常将竹子与山石结合,隐喻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此二人都经历了很多坎坷,竹子的“气节”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慢慢地,竹子成为一种文化认同感的象征。“茂林修竹”几乎是文人墨客雅集时渲染气氛的必备景致。“与竹为乐”成为古人崇尚的生活态度。居室内也少不了竹子的身影。书案上的文房清供很多为竹制,即便质地不是竹子,也可以用绘画、雕刻等手法诠释竹子的风貌,果然是“不可一日无此君”。
竹黄工艺可以说是古人对竹子的一种极致利用。纪晓岚对竹黄曾有这样的感叹:“瘦骨碧檀栾,颇识此君面。谁信空洞中,自藏心一片。凭君熨贴平,展出分明看。”想不到竹子内部竟还有竹黄这样的稀罕之物。《(康熙)宝庆府志》记载:“铜虽为锁钥、为盘盂;铁虽为鼎釜、为刀斧,并属浅拙,不尚巧好。近日竹有制为反面,制为方形,以售竹器名者。”其中的“制为反面”便是指竹黄。由此可以推断,最晚到清康熙年间,民间已有竹黄制品流行。而竹黄工艺的起源地,很可能就是上文提到的宝庆,即今天的湖南邵阳。民间竹黄是宫廷竹黄的源头,但其多为食箧、茶叶盒、首饰盒、烟盒、笔筒等生活器用,无论在造型还是花纹装饰上,较之宫廷竹黄都失之于简拙。
据载,康熙年间的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黄工艺和翻黄竹刻。王尚智学艺于堂兄王尚贤,从学做简单的臂搁胚料开始。臂搁也是文房用品,用来铺垫肘部,防止袖子将刚写好的字弄污。王尚智每日都劈竹制臂搁胚,久而久之,觉得枯燥而生厌,希望能早日动刀学习刻竹。一天,在无聊之中,他想试试用刀,但又不敢刻坏竹青,便用刀在竹内胎的黄皮上刻划,竟觉得别有趣味,于是找来废弃的竹筒,将竹青、竹肉全部剖剥掉,仅剩一层内胎竹黄,竟不破碎。以后他便对其反复钻研,经过煮、压、晒等工序,制出了便于加工的竹黄,再对其雕刻、镶贴,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竹刻工艺。竹黄以其精美、独特和新奇,最终走入宫廷。乾隆时期,由于皇帝的喜爱,催生了宝庆竹黄工艺的进一步成熟,涌现出一批制黄工匠和大量精美的竹黄制品。
此后,我国南方多地都有竹黄工艺的发展,有些匠人被召入宫中,于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竹黄。故宫博物院藏有很多竹黄制品,称“文竹器”。从《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来看,乾隆时期宫廷中已有不少文竹器,它们或为地方进贡,或为清宫造办处制作后进献给皇帝的。品类主要有文房用品如笔筒、镇纸,家具用品如桌、椅,生活用品如首饰盒、如意等。《大清会典》中记录,嘉庆、道光年间,朝廷将文竹器作为礼品赠给越南、缅甸等国的国王。
光绪年间,宝庆有李胜麟、李新麟兄弟二人擅长竹黄工艺,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专门邀请李氏兄弟为其精心制作了一把竹黄扇,以此作为进献慈禧太后的寿礼,慈禧太后尤为喜爱。人们喜爱竹黄的原因或许可以从《(民国)上杭县志》的记载中找到答案:“竹黄质似象牙而素过之;素似黄杨,坚泽又过之。”说明竹黄具有坚硬且质地细腻、素雅的特点。
竹黄本是竹子内壁上一层约1毫米厚的浅黄色薄片。它表面光滑、色泽光润,有一定的防水性。竹黄比较坚硬,但在一定温度、湿度和压力的作用下,便有了韧性,可以弯曲成各种弧度,堪称“亦柔亦刚”。竹黄贴在木质或竹质材料的表面,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这种工艺叫作贴黄工艺,也叫翻黄工艺。
古代竹黄的具体制作方法一度失传,我们能通过现代复原的制作工艺了解一二。首先是竹黄的选材。竹黃的选择主要看竹子。众多竹子品种中,楠竹较为粗壮,可提取的竹黄面积大,这对于制作体积较大的器物来说尤为重要。在冬天选择向阳生长的楠竹,这样的竹子长期在阳光的照射下,颜色偏深,内部的竹黄也更加有光泽。并且这个时候竹子的水分较少。然后是选择年龄在三到五年生的竹子,不老也不嫩,最为合适。由于竹子上部有枝丫,底部竹节间距较小,所以竹子的中间靠下部分适合取黄,既能保证竹节间距较远,又没有枝丫的干扰。最后,还要看竹子是否干净无瑕疵。
竹子经砍伐后,需要按竹节锯成小段,并去掉竹青和竹节。用细刀将竹肉一层层地刮掉,直到露出竹黄。再将竹黄部分刨到薄厚均匀,这个环节对工匠的水平要求很高。之后将桶状竹黄裁切一个口并展开,这时的竹黄只有约1毫米的厚度,放在光下看,能呈现透光的效果。此外还要对竹黄片进行精修。这时的竹黄质地偏硬且脆,需要在开水中煮约20分钟方能变软,煮黄过程中可以放入药包,使竹黄有更好的防虫、防腐性。在软化后的状态下,将竹黄片按原有的弯曲方向反向翻卷并揉搓,使竹黄片平整。这里,可根据要制作的器型形状,提前制作模具,然后对软化的竹黄进行高压定型,晾干后,经过加工的竹黄就有了各异的形态。
接下来,就是将已定型的竹黄贴到准备好的器胎表面。器胎多为木质或竹质。古人用鱼鳔混合糯米制成胶水。鱼鳔也称鱼泡、鱼肚,主要成分为高级胶原蛋白、黏多糖。鱼鳔通过加工处理后制得鱼膘的胶料,黏度很高,胶凝强度超过一般动物胶,对木器的黏合作用特别好。贴好竹黄后再晾干,贴黄工作就算完成了。根据制作需要,还可以在竹黄表面进行纹样雕刻。主要用线刻、浮雕、透雕和彩绘的方式进行装饰。必要时,需要贴两到三层竹黄才能进行雕刻。制作尺寸较大的竹黄器,需要多张竹黄拼贴而成。拼贴时既要做到天衣无缝,还要保证它们之间没有色差,这是对工匠贴黄水平的极大考验。
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中,倦勤斋的内檐装饰精美绝伦,其明间槅扇上的《百鹿图》,就是竹黄工艺应用于内檐装饰的一项力作。图上的山石和部分树木用竹黄贴雕而成,还用到了黄杨木和竹子等材料。整个图案中,山石松林,百鹿其间,悠游嬉戏,神态各异。清宫造办处工匠根据竹材,运以巧思,略施刀凿,天然浑朴。竹黄、厚竹和黄杨木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强烈的立体感,以朴实的竹子表现山水走兽,更具山林野趣。
倦勤斋明间槅扇之《百鹿图》
当代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传人何福礼参与了这件《百鹿图》的修复工作。他曾说:“在开始的实践中,取黄的过程是在浙江完成的,但是拿到北京后却很容易开裂,于是决定把竹筒带到北京进行全过程的操作。可是紫禁城是木建筑群,不允许有明火,最终在各位专家的商议下决定用电饭煲完成煮黄这一步骤。贴黄的时候,由于只是把破损的部位进行替换,所以新制的竹黄从厚度到颜色都必须与两百年前的竹黄一致,必要的时候要对竹黄进行染色处理。”粘貼竹黄时所用的胶,也是还原古代所用的鱼鳔胶,需要自己亲自调制。加上当时正值盛夏,修复工作面临很大挑战。如今,《百鹿图》的修复工作已圆满完成,这件传统竹黄工艺杰作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竹黄工艺兴盛于清代,后曾一度失传,如今又被人们所重视。目前,竹黄制作在四川、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均有传承,虽然在竹黄利用方面的侧重不同,但已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四川江安竹黄、浙江黄岩翻黄竹雕、湖南邵阳宝庆竹刻都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政府也通过多种方式传播这项传统技艺,如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通过文化旅游开发,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项自民间走入宫廷的竹黄工艺又从故宫走向大众,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和发展,使人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