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教学与课堂评价研究》课题是经广州市一中胡革新校长申请,在2019年6月经广东省教育厅立项的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9ZQJK002。本课题研究与实践历时两年多(2019年9月—2021年11月),课题研究在理论突破、实践模式突破、成果获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全校老师的研究意识,促进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构筑了师生成长共同体,有效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业成绩与核心素养。学校先后荣获广州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广东省省委、省政府颁发)等。
二、背景和理论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深度教学是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指针
教育部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林崇德教授指出,“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件中明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至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正式成为新时代高中阶段课程教学必须遵循、贯彻的指针。
2.深度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深度教学,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它要求学习者深度理解知识内涵,主动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系统和意义系统,并有效迁移运用于解决真实情镜中的问题,追求在获得知识意义、建立学科思想、发展学科能力、丰富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3.深度教学的课堂评价,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施的关键
实施深度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培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心环节,而评价的实施却是关键。因此,开展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教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构建相关评价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体系,对于引导教学贯彻执行新课标,对于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提升的落地,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评价方式变革,实施理解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价值多元的理念,以平等交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宗旨。
4.深度教学与课堂评价研究,是破解学校发展瓶颈的抓手
廣州市一中是广州市第一所公办中学,是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曾连续27年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擦亮一中名片,再创一中辉煌”已经成为新一代一中人的重要使命。紧紧抓住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在课堂中创造性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以深度教学和课堂评价改革,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并着力提升办学质量,这是破解学校发展瓶颈、促进学校内生发展的一个最佳的突破口。并籍此还可以提振教师课堂研究激情,增进全体教师创造性贯彻执行新课标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全体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力图在“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教学与课堂评价研究”及实践中取得的系列成果,为兄弟学校、普通高中学校提供典型经验与范例。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在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著述和讲话中,是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研究,是我们一中人严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开展“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教学与课堂评价研究”课题研究与实践,践行立德树人的国家教育宗旨,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的内涵式、跨越发展。
2.核心素养理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已成为新时代高中阶段课程教学必须遵循、贯彻的指针。本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在各学科教学中创造性地落实新课标,使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教学能够创造性地落地。
3.建构主义理论
本课题的深度教学研究,力求将学生学习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生活活动化、活动网络化、网络层次化,其目的在于,为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意义,从而实现深度而有意义的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
1.水平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
课题主持人胡革新校长为特级教师,是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是全国知名的课改校长,从教30多年,担任学校教学管理工作20余年,课题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于一线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或骨干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研教改经验,这为此次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题研究实践单位广州市一中尤为注重以课题研究先行引领学校办学品牌进一步打造
广州一中作为课题研究、实践单位,始终注重以课题研究先行引领学校办学品牌进一步打造。学校重视课改兴校战略,教学研究活动、教学成果奖励得到了学校制度上的保证。尤为注重促使全校教师人人都成为深度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受益者。
3.课题研究实践单位广州市一中取得了与华中师大课程研究中心以郭元祥教授为首的深度教学研究团队的密切合作
双方决定在广州市一中就深度教学的教师培训、课题开展、实践推进等进行一个周期三年的深入合作。郭元祥教授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际国内知名的深度教学改革首倡者、集大成者。
4.有广泛的资料来源
广东省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荔湾区图书馆以及互联网上大量的电子资料,能够提供文献查询。课题负责人所在学校有一流的录课室,价值100万元,有丰富的课改资料积累。
5.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研究调查的对象是课题组所在的学校,因此对于背景材料比较熟悉,而且也容易搜集。本课题多人曾多次参与相关的研讨,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本课题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近五年来,本课题组成员发表了近30篇教学方面的论文,课题主持人还发表有专门的专著,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可以确保本课题顺利结题。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制定课题研究目标
一是进一步改变广州一中的高中课堂面貌,以“深度教学”引导“深度学习”,形成系列有推广价值的深度教学课堂模式与教学策略,以解决教师“如何教”导向学生“如何学”的重大问题,使学生学得有效、实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是提升广州一中高中教师创造性贯彻执行新课标的意识和研究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全体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深度教学课堂评价体系、评价模型,促进学校管理变革,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四是以本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全方位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形成新的生长点,进一步形成学校内生发展力,进一步强化学校办学品牌。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9年9-10月):设计方案;组建领导小组与课题组;开展文献研究;开展核心素养在国内高中课堂落地的现状调查研究;2.研究与实施阶段(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撰写开题报告,邀请领导专家到校論证开题;加强相关理论培训,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开展理论专题研究,开展深度教学、深度学习、课堂评价方式变革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关系的研究,开展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教学国内外现状研究,开展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教学师生评价方式变革研究;开展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教学及课堂评价方式的行动策略研究;并展示阶段成果。3.总结阶段(2021年11月—12月):撰写完成理论专题研究报告,邀请领导、专家到校结题;委托教育部有关部门、有关学会、全国名师共同体等推广成果。
四、研究结论
(一)提出了具有广州市一中校本特色的深度教学系列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系列实践策略
1.在价值观的引领上,课题组提出,深度教学必须是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
我们提出,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深度教学的第一关键。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少年思想正,才能真正做到“少年强则国家强”。
该观点具体实践策略: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学校全程工作突出党建引领,建设了党建中心,确保思政课是学校第一核心课程地位。第一时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开设为必修课。同时,为彰显正确价值引领,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全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常抓不懈,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与五育并举,设置校园职业岗位体验课程。
正因为全程注重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同学们进一步形成了的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主持人胡革新校长主讲的微党课被评为区直机关十佳微党课。学校被评为荔湾区先进基层党建基地、党建阵地示范点。
2.课题组提出,深度教学必须是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式的接受性知识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虽然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不等同于素养。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养”。
该观点具体实践策略:广州市一中的课堂,明确规定,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均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培养要求,每节课均需有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评价量表也明确规定“本节课教学设计一定要明确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落实环节”“不能体现学科素养切实得到培养的课堂一票否决,为不合格课堂”。
3.课题组提出,深度教学是指向全程充满高思维含量的教学
全程充满高思维含量的教学具体而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以关键问题串为主导、以学生深度思维发展为核心、以任务型思维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均有所提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该观点具体实践策略:在广州市一中,我们提出基于“真实情境、问题探究”的思维化教学。提出每节课,要呈现核心问题串,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问题思维化、问题层次化、问题网络化。基于问题的教学,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科原理和规律的积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发展学科实践力素养。
4.课题组提出深度教学是基于大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教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概念能够反映学科的本质,是学科知识的主干。掌握了大概念,其下位概念以及非本质的知识就相对容易理解了。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其实是一种素养本位的教学。
该观点具体实践策略:“大单元教学”,即围绕真实性学习任务开展,以学科大概念深化理解为目标,按学科研究过程的逻辑推进,由各环节不同性质学习活动的小单元组成的大单元研究型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通常是以 6-10 课时为一个大单元,每 1-3 课时为一个小单元进行教学。
我们认为,通过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内容,有利于建构知识网络、发展认识能力、提升应用迁移及创新创造力等高阶思维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分布特点,把大概念的架构分为章节大概念、模块大概念、跨模块大概念、跨学科大概念等四种形态,并总结出大概念的架构路径及具体如何实施大概念单元教学。
我们形成了“课程纲要——学科大概念——单元设计——课时设计”四个层级备课,同时结合“教学评价、终端引领——设计意图、落实素养——学习目标、课堂导航——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以生为本”课时设计这样的对应式框架,进行推进与实施。
5.课题组提出,深度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活动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
该观点具体实践策略:课题组研究、实践得出的“教学评价、终端引领——设计意图、落实素养——学习目标、课堂导航——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以生为本”课时设计这样的对应式框架,进行推进与实施。课时设计这样的对应式框架,其实就是对学科核心素养所体现出的关键能力进行分解,设计目标和评价任务,形成评价链,这是一种“逆向设计”,正好体现了“评价先于教学”“教学目标先行”的教学理念。从而让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让教学活动从低效繁琐走向有序开放,让学生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
(二)提出了深度教学实践创新的基本策略
课题组在理论研究与创新,以及大量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深度教学实践创新的基本策略。
1.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大单元设计与实施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大单元设计,从学生视角、课程视角、整体视角,将相关的同类知识、准同类知识进行统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提出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流程步骤:即“课标分解、驾驭教材;学情读懂、分层设计;目标叙写、便于评价;逆向设计,评价先行;任务驱动,情景创设;活动探究、成果可显;迁移运用、举一反三”的学生学习系统设计,教师的专业化首先就体现在学习设计的专业化。
2.深度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
“教、学、评价一致性”策略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指向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就是将传统上彼此孤立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评价相互整合,具体就是主要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定课堂学生学习表现性评价体系,从而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测评及学生表现性学习评价镶嵌在教学过程中,将评价活动适切地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一评价循环体”,从而把评价用作教学工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评价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发挥好循环体持续性的反馈与导引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评”高度一致性包括: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课题组提出评价为先的“逆向教学设计”:
第一步围绕课标、教材、学情、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这五个方面制定具体、可测、可评的评价标准;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用终端评价引导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性评价。强调评价指标体系对引导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促进作用,强调指标体系增强教学有效性和提高目标达成度。课题组在实践中开发出了《广州市第一中学深度教学课堂观察量表》,指向每节课均落实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培养。即“教学评价、终端引領;设计意图、落实素养”。
第二步,围绕课标、教材、学情、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这五个方面制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即“学习目标、课堂导航”。
第三步,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核心问题串任务,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真实的表现机会。即“真实情境,问题探究”。
第四步围绕评价指标设计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保证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从而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即“教学设计、以生为本”。
抓住了这“四围绕”就能确保“教、学、评”的高度一致性,从而确保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学科每节课中。
3.深度教学跨学科课程策略
跨学科课程是指不考虑任何特定学科的背景,强调以某一学习经验或者以自然、社会问题为主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课程,是一种彻底的整合课程。跨学科教学课程更加指向问题的解决,更能唤醒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毅力。
4.各学科深度教学策略
无一例外,指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指向创新人才培养。比如语文、英语“海量阅读深度教学策略”,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学科“做中学、学中做”的“STEAM”主题课程深度教学策略等。
在历时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中,全校以高中部为龙头,各学部协同参与,形成的全校性深度教学整体方案、制度11项;形成深度教学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案、导学案、课件共计 8000余个,教师开展全校性(学部)深度教学研讨课、公开课、比武课、示范课共计2300余人次,教师公开发表深度教学论文 11 篇;教师获区级以上奖励79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3项。课题研究、实践两年多来,学校本科率、重本率稳步提升。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学校的深度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使得“双减”在广州市一中真正得到了落实,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擦亮了广州市一中深度教学品牌。
主要参考资料:
1.郭元祥.深度教学研究(第一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胡革新.让学生与知识真切相遇:“深度教学”的校本实践[J].中小学管理,2021(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