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中文初级听力教学的专业见习个案研究

2021-12-10 03:44严伟剑孙嘉璐周天怡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留学生听力汉语

严伟剑 孙嘉璐 周天怡

(1.浙江外国语学院 国际学院 2.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以下简称《标准》)由“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和“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部分组成,构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组织的基本框架,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教师标准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了依据。依据此标准,浙江外国语学院将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注重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和外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娴熟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能够在国外孔子学院、国际学院、华文学校等教育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及在行政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国际化应用人才。从以上两者的描述来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契合度较高。

在以往的听力教学研究中,前人大多从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角度论证听力的重要性、听力的本质、听力理解的主要障碍及如何训练学习者的听力技能与训练哪些技能等;具体教学环节的讨论也是以如何进行技能训练为中心,提出一些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等,忽视对语言学习环境的研究。[1]另外,以往听力教学研究中的授课主体以正式的或经验丰富的老师为主,很少从专业见习中的听力教学角度研究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国际中文教师的问题。本文以基于国际中文初级听力教学的专业见习个案为研究出发点,对照《标准》内容,分析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在专业见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为国际中文教师培养提供可参考案例。

一、专业见习基本情况

专业见习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一共八周,该学期的前八周是上课时间,后八周是专业见习。专业见习前,学生学过的课程主要有通识课程、外语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自主实践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写作”。专业必修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跟对外汉语类相关的,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二是跟语言类相关的,如“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三是跟文学文化类相关的,如“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跨文化传播学”。专业限选课有“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涉外礼仪文化”“汉字学”“美学概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其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传播学”“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是全英文课程,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未能如期开课。除了课程的学习,还包含讲座、文化、竞赛和测试活动的专业自主实践课程。在专业见习前没有给留学生上课和一对一辅导的经历。专业见习期间,学生前期以听课、辅导作业为主,后期在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本文选取的案例来自大三学生张天嘉(化名)专业见习中的教学实践情况。

(一)课前准备与思考

在上初级听力课之前,张天嘉试着去上了中级综合课。在她看来,这两门课程存在较大区别:综合课偏语法,课时长,氛围比较严肃;听力课注重听和理解,课时较短,氛围较轻松。初级听力课内容较为简单,更重实践与练习,在上课过程中更重视练习实践而不是理论教学。课前的准备主要以书本为纲,将教学内容分为生词、短语、练习三个部分,以此进行课件制作准备。张天嘉认为备课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对词语句子的不断推敲能够加深自己对部分汉语单词和语法的理解。在未进行正式授课前,她认为课上的任务不会很重,所以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拓展内容。

(二)课堂教学与反馈

张天嘉分配到的任务是对《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听力II的第10课《我有一个好主意》进行授课。在正式开始课堂授课时,因为是早课,学生较少,张天嘉觉得这一现象对老师而言有利有弊。学生人数少使老师在课堂上更加轻松,小班教学更有针对性,可以让每位学生得到更多的操练机会,但是学生来得少也会让老师怀疑学生是不是不喜欢自己的课程,而且会进一步拉开同班同学之间的差距,进而对后期正常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张天嘉不希望自己的课堂变得枯燥,希望学生能在欢声笑语中掌握知识,所以她在上课过程中比较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全都思考起来。相比直接和学生核对答案,她更希望引导学生在理解听力材料之后回答出问题。

(三)课后总结与反思

在课后总结与反思中,张天嘉认为自己在课程教学方面没有特别明显的问题,但在细节方面则需注意。①语速过快。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与本国人进行交流的语速相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来说是偏快的,但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却很难意识到,过快的语速会导致留学生难以消化和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②词语偏难。譬如老师在课程结束前问学生:“大家对我上课的方式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由于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并未学过“方式”“意见”“建议”等词语,故对老师的提问感到陌生和疑惑。当出现该情况时,借助英文翻译的提示,应该会有更好的提问效果。③跳跃过大。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都听懂了,但学生的点头或默认有时只是礼貌性的回应,事实上他们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点也不懂。譬如在讲完“多……啊”的意思以后让学生造句,结果学生造出“昨天我跑步了,多累啊”这种语义简单、语用偏复杂的词语,老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足够丰富的语境,首先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添加形容词练习开始,再进一步考查学生针对知识点的造句能力。④未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学生“往往会根据选项提供的有关信息,预先对试题可能的内容、问题等进行预测”[2]。但由于老师未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解,在播放听力材料前未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熟悉选项内容,加上初级班学生以非洲学生为主,汉字认写水平较低,也没有做到充分的预习,故在老师播放多遍听力材料后,学生很难作出快速反应完成题目。⑤没有意识到语言里的细微差别。如“太不好意思了”和“多不好意思啊”、“上下楼”和“上下楼梯”、“背(bēi)书”和“背(bèi)书”,多为口语化词语,口语的随意性让母语者在使用时很难仔细分辨细微的差别,这一问题在严谨的课堂上不允许过多地出现,否则,留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语言偏误。

二、对照《标准》的专业见习个案研究

对照《标准》,张天嘉对自己专业见习前后做了评分(见表1)。总体而言,专业见习对自己专业成长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汉语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方面。但是仍存在不足,张天嘉认为自己还需加强学习与实践。

表1 专业见习前后专业能力的评分对比(5分制)

(一)汉语教学基础

专业见习前,张天嘉对自己的汉语教学基础不是很有信心,5分制打分只打了3分。她认为见习巩固了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所学内容,使自己不足之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但由于见习期间多为实践活动,对理论方面的汉语教学基础能力提升没有特别大的帮助。另外,在所有学过的课程中只有“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该能力提升有显性作用,其他课程的理论知识则较少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而与该标准相关的“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汉字学”等课程,以及专业自主实践中普通话学习指导讲座和普通话过关测试等活动都没有受到学生特别关注和重视。另外,“第二语言习得”的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在专业见习前没能很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及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等知识。

把听力课教学锁定在技能训练上过于狭隘,听力课不光有技能训练的任务,还有教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任务。[1]为了丰富和拓展上课内容,张天嘉在完成第10课《我有一个好主意》的规定教学内容后,增加了对“如何区分‘的’‘地’‘得’”的讲解,因为该课文内容中有以下几个句子:

司机开车开得太慢了。

他每天上下班都得坐电梯。

每天上下班的时候,每个电梯都怎么样?

老师讲到“的”+名词、“地”+动词、“得”+形容词的三种情况,并分别举例,如“我的狗”“快快地走”“车开得慢”等。相对于给中国学生讲解“的”“地”“得”分别用作定语、状语和补语标志,用这种形式化、举例子的方式给留学生讲解显然更加合适。但前提是老师备课要充分,讲解时不能绝对化、一刀切,因为“的”+名词、“地”+动词、“得”+形容词三种情况并不等于“的”“地”“得”三者后面只能加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如果老师在讲解时没有强调这种搭配也有例外,则会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等到学生碰到下面的句子时则会产生疑问:

天渐渐地冷起来了。(“冷”是形容词,为什么不用“得”?)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地哭了。(“哭”是动词,为什么可以用“得”?)

老师讲的/得不对。(“不对”不是名词,为什么可以用“的”?)

(二)汉语教学方法

张天嘉在专业见习前对自己在汉语教学方法方面具备的能力也不是信心满满,她觉得“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法”两门课程对该能力的提升有显性作用,通过这两门课程,张天嘉掌握了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掌握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又让她获得了汉外语言对比的能力,具备了分析和处理学习者偏误的能力。另外,她还认识到“听力课是以提高口头交际中听的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但是,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听与说则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听力课不但不能上成听的课,还应该提供口头交际性实践活动的条件”[3]。但是在见习前,张天嘉未能在课堂上学到“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使得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有所欠缺。

胡秀春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听说课的八步教学法,即把两课时的课堂环节设计为导入—粗听—复述大意—处理生词—精听—完成练习—复听—讨论八个部分。[4]对比张天嘉的上课环节设计(见图1),可以发现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直接法、翻译法、听说法,课堂环节没有导入和复述大意,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输入,核对答案的方式也比较简单。第10课《我有一个好主意》有一个题目是选择与听到的意思相同的句子:

图1 教学环节设计

要是今天迟到了,这个月我就迟到三次了。( )

A.我这个月一共迟到了三次。

B.要是今天不迟到,这个月我只迟到两次。

学生们大多掌握了“边听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所听内容的策略,如图画、汉语拼音、母语等各种个性化的符号”[2],当听到“这个月我就迟到三次了”的内容时,自然而然地把重点词语“三次”给记录下来而选择了A,却没有把握关键词语“要是……就……”表示假设的含义。对于此类问题,老师可以多举类似的例子让学生真正听懂该词语在语境里的含义,如“要是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西湖游玩了”意思不等于“明天我们不去西湖游玩了”,“你要是来我这儿,我就不去你那儿了”意思不等于“你来到我这儿了,我就不去你那儿了”。

(三)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

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张天嘉听了20多课时的听力课,对即将授课的教学对象、教材和教有了大致了解。上课前,张天嘉认真编写了教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上课当天,她穿着端正,并能根据学生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介语。但张天嘉认为自己刚开始上课时还是很紧张,当留学生给予她积极的回应后,才渐渐放松下来。虽然如此,上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备课时漏掉的小问题,由于各种小问题的插入,临场解答经验的不足,张天嘉对时间的掌控不太准确,教学节奏也不太稳定,进而没有完成计划中的所有授课内容。此外,张天嘉在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教态欠妥。因为见习时间在冬季,教室空调运行不佳,室内气温较低,加上新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老师在课堂上不需要时时拿着粉笔,故有时就将手揣在袖子里取暖,使得教学姿势体态不太端正。(2)缺少关注。播放听力材料的时候,老师按下听力键后就没有再观察学生们的反应,错失了本可以根据学生的听力效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的机会。另外,为了完成上课进度,老师也没有关注和提醒迟到及趴在桌上睡觉的同学。

(四)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张天嘉能用英语很好地完成与留学生的交际和汉语教学。她强调“跨文化传播学”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两门课程对自己了解跨文化交际基本原则和策略有帮助,使得她具备了多元文化意识,能够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培养方案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在第六学期开课,“国际传播学”“浙江文化资源”“各国语言政策及规划研究”“世界文化概论”“语言与文化”“中国语言生活”“中国民俗艺术”等专业任选课都要等到第七学期才有机会选修,有的还不一定开设。从中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见习前没有相应的课程辅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主要特点、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也没有培养学生掌握相关中华才艺,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的相应课程和实践活动。所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了解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将文化阐释和传播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等内容都需要学生在专业见习前靠课外自主学习才能获得。

第10课有一段听力材料:

我每天都按时起床,可是今天睡过头了。我起床以后,没刷牙,也没洗脸,背上书包就离开了家。来到马路上,打了一辆出租车,上去就跟司机说:“师傅,您能开快一点儿吗?”“对不起,在这条马路上开车,最快的速度每小时只能开60公里。”司机说。“可是,我八点上课,现在只有几分钟了,怎么办呢?要是迟到了多不好意思啊!”我着急地说。“你别着急,我有一个好主意,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司机说。“什么好主意呢?”我马上问。司机说:“你要是现在回家睡觉,明天就不会睡过头了,也不会迟到了。”

其中有一个问题:“今天‘我’最有可能怎么样?”是迟到还是回家睡觉?另外一个问题:判断“出租车司机说话很幽默”这句话是否正确。如果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幽默缺少认识,加上上课的老师也是一板一眼、一副严肃的样子,即使学生能听懂材料中的所有词语,也很难体会到司机的幽默,反而觉得“我”有可能听从司机的“好主意”而回家睡觉。这就需要听力课老师传授的不仅是语言,还要传授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训练告诉学生怎样做一个更有效的听者。但是很多听力课教材又是标准的“校园汉语”,语速慢、发音标准、缺乏人们日常交际的真实性。所以需要老师以教材内容为骨架,以实际生活为血液,对相关话题作出适当的补充。[4]

(五)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张天嘉在见习总结里写道:坐在教室里听和以老师的身份给留学生授课的感觉很不一样。整个见习过程让她对汉语国际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国际中文教师这一身份有了深刻的体会,意识到国际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深刻认识到要将反思贯穿于汉语教学与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此前,张天嘉只是在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对自己专业的认知及对未来就业方向比较迷茫;经过见习,张天嘉觉得自己对专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还不强,中文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希望以备考《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和准备考研的方式及更多地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专业发展活动增强自身专业发展意识和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

三、结语与建议

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是提升国家形象,培养的人不但会讲中国故事,还要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理应承担起这份使命,争做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时代新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任重道远,专业见习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

(一)增加与留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学生在见习之前没有真正体验过留学生的课堂教学,见习时会有断层感,从平时的学习课堂到实践的教学课堂没有很好地衔接。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课程中增加教学实践环节,邀请留学生或外教参加,模拟国际中文教学课堂。也可通过示范课教学视频学习、备课、撰写教学日志、同行观摩和交流等方式提升国际中文教学水平。在有留学生参与的汉语桥等项目中优先考虑邀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做辅助工作,如一对一汉语辅导、汉语角、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

(二)系统地安排学生听课或参与授课

目前学生大多跟随自己的指导老师参与听课或授课,而指导老师上课课型比较单一,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性质和特点。学生对教学对象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因为有的班级以非洲学生居多,有的以中亚学生居多,有的全班几乎是韩国学生或者日本学生,倘若学生只能选择一个以英语母语为主的班级听课,那么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教学对象的国际中文教学就得不到了解和锻炼。

(三)注重专业见习的指导、反馈与反思

专业见习前,学生要与指导老师做好充分的沟通,双方要确定好见习的方式。听课要做好听课笔记,授课前要做好教案和课件,如时间充裕,正式上课前可以先磨课,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课程结束后要收集留学生、同堂听课的见习学生及指导老师的反馈意见,听课者要对授课情况进行如实的点评,授课者还要撰写教学日记,做好见习总结与反思。

猜你喜欢
留学生听力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追剧宅女教汉语